正文 第23章 神秘的“紅崖天書”(1 / 3)

貴州省安順地區關嶺縣南10公裏龍爪樹後麵的曬甲山,傳說因三國時諸葛亮南征屯兵曬甲於此而得名。山頂上的赧色嘎岩,壁立如削。壁上有不知何人寫在上麵的“神秘天書”。

“紅崖天書”直接寫在末經打磨的石壁上,寬10米,高6米,計40餘字(其中“虎”字是清朝人徐印川所加)。參差不齊,大約分為十行,首行2字,末行10字。字大小不一,大者40厘米以上,小者20至30厘米。從岩下仰望,字青石赤,仿佛大書深刻,臨近細審,無斧鑿痕,字形奇異,非篆非隸,不能辨識。

最早的記載見於明嘉靖年間邵無善的“紅岩”詩。清代中葉,開始引起學者的注意。先後有拓本、摹本、縮刻本多種麵世,並被收入全國性的雕刻著錄。記遊考證之作甚多。鄒漢勳、劉心源還分別作有釋義。光緒年間,影響更大,名播海外。法國人柏如雷和弗海爾謂此刻“含有絕對的神秘性”。

“紅崖天書’,研究了近百年,說法不一,持肯定態度的有“三危禹跡”、“殷高紀功”、“諸葛圖譜”、“苗文右書”和“囊文先聲”諸說;持否定的則斷言此非人工所為,乃是自然生成的石花,更有甚者,近來有人說它是“宇宙信息、“特異功能”。所有這一切都是撲朔迷離、雲裏霧裏,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根據。

1995年3月,貴州省安順地區行署向世人懸賞出百萬破譯天書。此舉在海內外引起轟動,掀起了“紅崖天書熱”。

日前,山東大學藝術係副教授劉樂一先生應邀前往對其進行實地專題考察,經對各種摹本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了令專家學者信服的新論點。劉先生曾因破譯《周易》中的八個卦符而飲譽學術界。他認為:“紅崖天書”是漢字屬性,形成於明朝初年,是二位目睹過宮廷內亂的隱士所寫,其字義為:丙戌之時,宦官亂政(歐、殺),有口難言。“天書”的右下角有兩組圖形,很像一個女人在祈禱和一個兒童在戲耍。劉先生認為其含義是說:自此不再問政事,與妻兒隱山林共享天倫之樂。

劉樂一先生的這一立論,目前己得到眾多曆史、文字和文物專家學者的認可。百年文字之奧秘終於被揭示開了。

中國的文字是如何誕生的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於它的起源也一直是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在文化史上一直以來都非常富有爭論性。

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學者就開始注意漢字起源的問題,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廣的一種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說,但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卻也眾說紛紜。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率都說他是黃帝的史官;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說他是古代的帝王;徐整說他是在神農、黃帝之間;譙周認為他在黃帝之後,等等。倉頡造字的方式,有人說是統一了文字的書寫方式,流傳後世,有人說是發明了象形之文。此外,有人把結繩記事作為漢字的起源,有人把八卦視為漢字的起源,也都是沒有什麼確切的科學根據。

目前,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漢文字是由人民集體創造的,經“巫”和“史”整理而成。有的史學家認為,到了殷商中國才有了文字: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但也有史學家提出,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相當成熟,中國文字的起始應從此往前推,前推多少,眾說不一,有的主張至少上推1000年,有的甚至主張推到夏以前,也有主張推到夏末的。在考古學家的考古發現中,對漢字起源認定的依據也不一樣。有人在仰韶期的文化遺址中,曾發現很多長方形的古板,有刻畫過的,懷疑是原始的文字;也有人從早於夏朝的陶器上所刻畫的圖案,來分析文字的初始形態。郭沫若曾在《奴隸製時代》中《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提出過以半坡彩陶上刻畫的條文為中國文字的起源,半坡遺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但對半坡彩陶上刻畫的符號的含義,卻還沒有闡明。

中國文字的起源,到底是什麼時候,具有說服力的證明還不多,隻待進一步研究。

印加人是否有文字

早在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帝國隻是一個小小的部落,後來在高原上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印加帝國,到15世紀,印加帝國已包括今天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全部、智利的大部分及哥倫比亞南部和阿根廷北部,人口達600萬,全國居民都講克丘亞語。但令人疑惑的是,印加人是否擁有自己的文字?

有些專家堅持認為,印加人有自己的文字,而印加文字是什麼樣的,就說法不一了。有人說,印加人畫在布板或其他織物上的一幅圖畫就是他們的秘密文字。據最早侵入印加王國的西班牙人講,在庫斯科太陽神廟附近有一座房屋,專門珍藏著許多畫在粗布上的畫,都裝在金框中,除印加王和專門的保管人員外,不準任何人靠近這些畫。後來西班牙殖民者搶走了金框,焚毀了全部圖畫,這些秘密文字也就消失了。還有專家認為,印加陶器上那些類似豆子的符號是他們的文字,隻是沒有誰能知道是什麼意思。

大部分的觀點還是認為印加人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且至今也確實沒有找到印加人有過文字的證據。那麼,印加人靠什麼來記事呢?印加人當時是靠十進位的結繩記事法來記事的。通過考古,人們已獲得不少印加人用於記事的繩,其中最長的一條達250米。印加人借助於繩的顏色、打結的形狀與位置大小來記載當時發生的各種重要事件和自然現象,在印加王國為貴族弟子設立的學校裏,教師還專門傳授結繩記事的知識和方法。

當我們仰望連現代建築師都歎為觀止的雄偉印加古建築時,我們能夠相信印加人會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創造這一切的嗎?

印加人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文字,迄今也隻是一個無法破解的謎。

無人破譯的手稿

美國康乃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的貝耐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內,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打聽那卷“沃伊尼克手稿”。

手稿長8英寸半,寬5又3/4英寸,約200頁,所用的是上等皮紙,上麵寫滿奇字,由一種別人見所末見的字母組成。稿中的插圖也同樣古怪,看來描繪的是植物、女人和天文圖。由於文字和圖畫都不易理解,此手稿號稱世上最奧秘難解的手稿。1912年,紐約書商沃伊尼克宣稱在意大利蒙德拉戈內學院的圖書館內發現這卷稿子,該學院位於弗拉斯卡蒂市,是耶穌會出錢創辦的。沃伊尼克把手稿買下,攜返紐約,著手追查其來曆。稿內夾了一封信,是布拉格大學校長和傑出科學家馬西於1666年寫給著名學者柯切爾的。有了這封信,追查工作容易得多。

馬西在信中表示,他從“一位密友”處得到手稿,後轉送業師柯切爾,因深信除了柯切爾,沒有人看得懂。信內又說,根據可靠消息,這卷手稿曾屬16l2年逝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魯道夫花了6000枚金幣買下手稿,金額在當時可算是大數目了。

馬西信中最重要一點,是指出魯道夫認為手稿作者是英國人培根。培根生於13世紀,在中世紀學術界享譽甚隆,人稱“超凡博士”。他遠見卓識,曾預言不少20世紀才出現的事物,如汽車、飛機等。他是數學和物理學專家,又是聲望極高的哲學家和煉金術士。

“沃伊尼克手稿”會不會是培根最偉大的著作,談及極其先進的科學理論,以致無法用普通文字寫出來?沃伊尼克希望找到答案,於是將副本分送給感興趣的學者研究,豈料學者大多對此一竅不通。他們起初以為手稿的密碼相當簡單,不難譯解,研究起來才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

此後近60年,手稿的研究並無什麼進展,到1970年,耶魯大學的布倫博教授著手研究這個問題,才有點頭緒。他看到手稿內一些符號,想起在另一份文件中偶然見過一種圖解,圖解中以符號代表數字。

布倫博教授仔細查看手稿內若幹頁邊空白,找到一些胡亂寫成的算式,看來作者采用的可能也是數字代號。他在一處頁邊上找到一個圖表,表上有26個符號,數目剛好和英文字母的相等。表中那些符號及其排列次序,跟頁邊算式內的符號及次序幾乎完全一樣。

這是譯解密碼的線索嗎?從l到9的每個數字,是否各代表26個字母中的3個?布倫博列出下表:

123456789ABCDEFGHIJKLMNOPQUSRSTUVWXYZ“沃伊尼克手稿”中的文字大多證實為一種簡化的拉丁文。詞尾常為us,在這套密碼中,布倫博用9來表示us。

這個圖表是否就是手稿內所用的密碼呢?手稿某頁的插圖畫了一棵像胡椒的植物。布倫博用數目字代插圖下麵所寫的符號,得到757752.根據這些數字查對圖表,正好拚出了胡椒的英文名字。用同樣方法還譯出了其他植物和星辰的名稱。

“沃伊尼克手稿”的秘密仍未揭開。例如,原文的主要部分很多重複,而且看起來往往毫無意義。布倫博教授推測,那可能是一名煉金術士雜亂無章地寫下的記錄,嚐試依照古法用神秘物質或煉金藥點石成金。果真如此,那麼煉金藥的配方會不會就藏在這卷神秘難解的手稿裏?要揭露“沃伊尼克手稿”的真相,還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

“仙字”之謎

福建省南部山清水秀的華安縣境內,九龍江的支流汰溪日夜奔騰。在溪口入江處附近高達30餘米的懸崖峭壁上,約有20個字形奇異的石刻文字,它們散布在5個地方,依稀可辨。這是我國南方少見的古代象形石刻文字。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學士無從破讀,視其為“仙字”。“仙字”的所在地也因此被稱為“石銘碑”、“仙字潭”。現有資料顯示,至遲在唐代,華安“仙字潭”的“仙字”就已為世人所見。唐、宋以後,許多文人騷客接踵而來,但麵對“仙字”,他們依然無從認識,隻能留下一些諸如“有文縱橫如篆書”、“蟲文寫篆不可識”之類的感歎吟唱。

1915年,嶺南大學教授黃仲琴先生隻身來到華安“仙字潭”考察,從此打開了科學考察“仙字”之謎的大門。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員為“仙字潭”的“仙字”逐一做了拓片照相記錄,並發表了調查報告,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材料。他們經過考察得知,這些所謂的“仙字”,其實都是鑿刻在“仙字潭”摩崖石壁上的象形文字。字體大的長70餘厘米、寬20餘厘米,小的長10餘厘米、寬僅幾厘米。它們都保留著原始古樸的象形表意形態,個別的雖與甲骨金文或蝌蚪文有所類似,但又不盡相同。其形狀有的像揮動雙手的鬥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引頸待誅的俘虜……

流行千餘年的“仙字”之說雖然就此被打破,但確定這些符號性質的問題卻接踵而來。有的學者認為它應屬於原始象形表意文字,有的認為應屬於圖像文字,有的則認為是春秋時期的“吳籀”。關於“仙字”的鑿刻時代,一種意見認為在春秋時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可能早到商代,因為隻要有金屬器具,“仙字”的鑿刻就不成問題。至於“仙字”的作者,有的認為是春秋時期的吳人,有的則認為是福建南部地區的古代土著居民即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