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普通話是怎樣形成的(1 / 3)

古時候,人們說話各用鄉音,南腔北調,不便於思想交流。元、明、清時代,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隨著人們交際範圍的不斷擴大,北京話也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當時,這種北京話主要用於官場交際,所以又稱為“官話”。清朝雍正皇帝就曾命令官吏“務使語言明白,使人易通,不得仍前習為鄉音”。雍正的目的,自然是為封建統治服務。不過,客觀上也有助於“官話”的進一步推廣。事實上,這種“官話”不僅在官吏之間通用,並且也逐漸為各地的老百姓所接受和使用。

當時的文人,一方麵用脫離口語的文言寫作,一方麵也用接近口語的“白話”寫作,《水滸傳》、《紅樓夢》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白話文學的語言基本上屬於北方話,因此對北方話的推廣也起到促進作用。

晚清時候,一些文人致力於“官話”推廣、普及工作,其中尤以王照的貢獻最大。王照經過認真的考察研究,終於得出了“北至黑龍江,西至隴,西南至滇,南至江,東至海,縱橫萬裏”“皆與京話略同”的結論。他提議“取京話”為“官話”,作為公用話。他還仿照日本文字的“假名”,截取漢字結構中的一部分作為字母符號,創“官話合聲字母”50個(即“京音字母”),為我國漢語注音字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四”時期,書麵語方麵,“白話”逐漸代替了“文言”;口語方麵,在曆史上流行的“官話”基礎上,開展了所謂的“國語”運動,把北京話定為標準的“國語”,作為民族共同語加以推廣。

不過,早期的官話和後來的國語,除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外,在詞彙和語法方麵都沒有明確的規範標準。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才提出明確要求,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隻有符合這個要求,才是規範化的普通話。

世界上有多少種語言

據《語言及語言交際手段問題介紹》說,目前,世界上已知語的語言。其中有500種語言為人們所研究。

除此之外,有1400多種語言尚未得到承認或正處在衰亡階段。有250種澳大利亞地方語言,使用人數總共隻有4萬人。有170種印第安地方語言,使用人數更少,而且大多隻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使用。

最長的對聯有多少字

中國最長的對聯,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鍾雲舫所寫的一副長聯——《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共1612字。

這幅長聯是鍾雲舫在獄中沒有任何一本書籍可供參閱的情況下寫的。此聯在一天裏寫成,又修改了七八天。他在長聯前有一序:“飛來冤禍,理所不解,偶一觸念,痛敝心肝。遲遲春日,藉此搜索枯腸,欲其不以冤情攖念耳。以淚和墨,以血染紙,計得一千六百餘字,明知拋查取厭,而故曼其詞,謬欲以長製勝,閱者笑我之無恥,當諒我之無聊也。噫!”突如其來的冤禍使鍾雲舫成為囚徒。每當想到這情理難容的事,肝膽欲裂。為了擺脫精神上的折磨,他決計搜腸寫一副長聯來排除苦悶,排遣難挨的時光。這浸滿淚水和心血的1612字,便是此種心境下的產物。

你知道中國最長的詩歌嗎

中國最長的詩歌,是藏族史詩《格薩爾》,又稱《格薩爾王傳》。

這首長詩大約產生於11世紀以後,是一部說唱體詩歌。至今已收集到150萬行,1500多萬字。其內容是敘述天帝之子格薩爾大王,下凡投生,反抗種種邪惡,在完成了救護百姓的大業後重返天國的豐功偉績。格薩爾王極其高大的英雄形象,是藏蒙人民中勇敢、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其語言韻散相間,生動形象,人物對話亦為唱詞,富有詩意。

這部長篇敘事史詩,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但大部分仍流傳於民間藝人的說唱,國家已把《格薩爾》的收集、整理工作,列為科研重點項目。

甲骨文是怎樣被發現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有一天,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為國家最高學府,祭酒相當於今大學校長)王懿榮患瘧疾,請醫生來看病,醫生為他開的處方中有“龍骨”藥一味。王懿榮待抓藥的人回來後,拿起龍骨觀看,忽然發現“龍骨”上麵有一些刀刻的痕跡,再仔細觀察,這些刀痕繪形意味濃厚,但又不是圖畫。經過初步思索、分析,他認為這些痕跡,可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字。

王懿榮是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專家,他馬上派人去把藥店的“龍骨”全部買回來,經過細心研究,終於發現,這些“龍骨”全是些龜甲和獸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圖案和符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大多為“卜辭”,是商朝奴隸主貴族向他們的祖先或鬼神占卜或祭禮的記錄。後人把這些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

這些甲骨是從哪裏來的呢?原來,它們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西北的“殷墟”,殷墟是商朝都城所在地,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就被當地農民發現。農民以為是“龍骨”,可以治病,便賣到藥店。當時,王懿榮曾以每字二兩銀子的高價搜求甲骨文,甲骨文便為世人所重視。

古代性隱語

隱語古稱瘦詞,俗稱謎語,它是一種不直接表明本旨而借別的詞語來暗示的話。古代詩文和民間口語中保存了大量的隱語,如人所周知的以蓮為憐、以藕為偶、以絲為思一類的隱語,巧妙地運用漢語諧聲的特點曲折地表達愛情。但尚有大量的隱語如性隱語有礙封建教義,人們多避而不談。

“雲雨”作為最古老的性交隱語,可溯源於《易經》。《易·乾·象》謂:一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其中的“雲雨”與“品物流形”相關聯,意謂耕雲播雨,才能化生萬物,這裏已有創造生命的象征意義。更富有的意味的是《周易·小畜》中的“雲雨”已具有性的象征意義。《小畜》卦九辭謂“密雲不雨,自我西部。”其卦象作霎,即乾下巽上,按說卦的解釋,乾為老男,巽為長女,老男遇長女交歡自然不悅,所以九三交辭謂“夫妻反目”。顯然,“密雲不雨”之“雲雨”已是十足的性關係用語。

古人以“雲雨”作為男女性行為之隱語,當源於對天地相交化生萬物的認識。雨與雲一樣都是天地交感的自然現象,因而雨同雲含有性的隱義。

“雲雨”作為男女性行為之隱語,一般皆認為此詞出於戰國時期楚國辭賦家宋玉的《高唐賦》中。辭曰:妾在巫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在這裏宋玉描寫了楚王與巫山神女的歡會。神女說她朝為雲暮為雨,總離不開陽台。後人也因之以“陽台”代指被愛戀的女子棲居之所。雲夢之台、陽台也均成為男女性活動場所的隱語。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曾多次借用陽台之典故,來表達他對率真性愛的追求,例如:“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樓中見我金陵子,何以陽台雲雨人!”(《出妓金陵子呈盧六》)“美人美人兮歸去來,莫作朝雲暮雨兮分陽台。”(《寄遠》)和“相思不惜夢,日夜向陽台”等。

在我國古代社會,每逢幹旱祈雨,必然伴隨著男女性行為的儀式,男女性交是祭神祈雨的必要行為。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上雨篇》記:“四時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婦皆偶處。凡求雨之大禮,大夫欲匿,女子欲和而樂。”南宋羅泌《路史·餘論》引董仲舒《請雨法》稱:“令吏妻各往視其夫到起雨而止。”這裏無論是“夫婦偶處”還是“吏妻視其夫”,都是通過男女性交來引發天地交媾的行為,從而達到降雨的目的。雨在人們的觀念中就是天地性行為的結果。封建社會中的妓女祈雨正是這種觀念的表現。理解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為何我國古代社會一直用“雲雨”來隱喻男女之間的性關係行為。

“食”也是古代的性隱語。食欲和性欲是人的兩大本能,一個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一個是繁衍種族的需要。孟子就說過:“食、色,性也。”古人將性看得並不如後世那樣神秘。他們覺得,人之有性欲如人之有食欲一樣自然。因而,他們以為,人的性欲滿足了就如早飯吃飽後食欲滿足了一樣。於是他們創造了“食”、“朝食”這樣的隱語。如《詩·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狡童)沒有來,少女不得遂其願,故寢處不寧。這種不安,實質上是一種性的躁動。又如《陳風·株林》寫靈公與夏姬“乘我乘駒,朝食於株”,“朝食”並不是指他們浪漫的野餐,而是指他們見不得人的行為。再如《楚辭·天問》;“胡維嗜欲同味,而快朝飽。”大禹治水,被奉為神明,他卻與塗山女私通於台桑,故詩人潔難,難道大禹和老百姓嗜欲相同,隻求逞一時的快樂嗎?聞一多以為,“朝飽”即“朝食”,也指通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