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普通話是怎樣形成的(2 / 3)

食則飽,不食則饑,故“饑’、“朝饑”成了性饑餓的隱語。如《周南·汝墳》:“未見君子,怒如調饑。”這句詩“以思食比思夫”,怒,饑餓,調饑即朝饑,指性饑餓。

和“食”相關的另一個隱語是“對食”。

《漢書·外戚趙皇後傳》記載,“房(宮女名)與宮(宮女名)對食。”東漢人應助解釋說:“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很顯然,“對食”即當今所謂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反常行為,它是指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性意識變態。在古代,封建帝王荒淫無恥,三宮六院,粉黛三千,犧牲了大量少女的青春。這些幽禁的宮女因不得與異性接觸,性意識發生變態是不足為怪的,“對食”作為同性戀的隱語千百年來也一直在宮中流傳。

“對食”開始專指女子同性戀,到後來,女子與閹者的不正常行為也稱一對食”。南漢時,宮中有一條規矩,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這些受闊的狀元多成為宮女的對食伴侶。故羅履先《南漢宮詞》雲:“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因性戀對象為狀元郎,所以這些宮女不僅不隱諱,反而矜誇於人。

同性戀者,男女都有。在古代,稱男子同性戀的隱語為“斷袖”、“分批”。“斷袖”出自於漢哀帝與其幸臣董賢的故事。《漢書·佞幸傳》記載,董賢“為人美麗自喜”,哀帝很愛他。賢“常與上臥起”。一天晝寢,帝醒而賢未覺,“帝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分桃”說的是衛靈公與其男寵彌子瑕的事,彌子暇與衛靈公遊於國,“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舀君。”但史書中也偶有以“對食”指男子同性戀的。據《舊唐書·五行誌》記載,“長慶四年四月十七日,染坊作人張韶與卜者蘇玄明於柴草車內藏兵仗,入宮作亂,二人對食於清恩殿。”這當是“對食”這個隱語的變通用法。

劉勰在論述隱語的功用時說,隱語“大者興治齊身,其次弼違曉惑”。古代的性隱語雖不關修身齊家、匡時正俗的宏旨,但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破譯”這些隱語,我們能穿透曆史的迷霧,更清晰地了解民族文化發展的脈絡。

俗語掃瞄

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幾乎人類社會文明的各個領域、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它攝取的“鏡頭”,或讚揚,或批評,或進諫,無不出自肺腑。俗語在曆史上名稱繁多,如稱俗言、俚語、俗諺、古諺、諺語、鄙俚詞、恒言、常語等。俗語的範圍比較廣,包括諺語、俚語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等。俗語這一老百姓的口頭創作,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一、寓意型,如:“人心不足蛇吞象”、“拆東牆,補西壁”、“睜著眼睛說瞎話”;二、說明型,如:“十個指頭有長短”、“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兵糊塗一個,將糊塗一群”;三、形容型,如:“一個針尖,一個麥芒”、“螞蟻啃骨頭”、“宰相肚裏好撐船”等。它們之間也有交叉的。

俗語與格言、歇後語、常用語、慣用語以至方言土語、標語、口號之間,存在互相轉化、借用的現象。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句式自由,可長可短,沒有固定格式。但俗語顧名思義更加通俗,較少文氣,因而更靈活、通行,更具風趣幽默和俏皮,也更擅於描摹世態風情。像“打腫臉充胖子”,“豬八戒倒打一耙”,“偷雞不著蝕把米”,這樣把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的俗語,詼諧有趣,也增加了表達的表現力量。

俗語雖俗,在社交場合和文學作品中卻隨處可見,被大量運用。如“幹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被曹雪芹寫進《紅樓夢》中,頓覺風采、典雅起來;“借酒消愁”入了李白的詩,成為“舉杯消愁愁更愁”,內涵更豐富了。也有相反的情況,古詩文中的名言、佳句,流入民間成為俗語,如:“朽木不可雕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以五十步笑百步”、“來而不往非禮也”等等,均載於先秦諸書,至今還活在人們口頭。“近水樓台先得月”(俞文豹)這句意境優美的詩,現在則被當作鞭撻一種不合理現象的俗語而流傳了。

有的俗語,因使用場合的不同和語氣的變換,褒貶意思完全兩樣,有的則因時代觀念的變化而作用大不相同了。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可作為寄予希望之詞,也可喻為沒有長勁。又比如說某某“人老心不老”,可解釋為此人老當益壯、老驥伏櫪;換一種場合和語氣,會看作此人不識時務,這大把年紀還事事占強。而“吃不了,兜著走”,多年來一直被看作是挖苦人、嘲弄人的俗語,可是某餐館為了杜絕浪費現象,動員顧客將未動過的美肴帶走,並給顧客備有簡便衛生的包裝袋,這一倡議頓時受到歡迎。於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這句俗語一下由“貶”變“褒”,生發出新的涵意。在重農輕商的時代,“萬事農為本”這句俗語很吃香,而在發展商品經濟的今天,人們又從實踐中總結出“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技術不富”這樣帶有經驗性的話。

近幾年不斷出現新的俗語,如一陣風刮來,不徑而走,雖不知從哪兒開始產生,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請看俗語中對種種不正之風的無情揭露:“上梁不正下梁歪”;“吃人的口短,拿人的手軟”;“上班一杯茶,下班抱娃娃,心懷小九九,嘴裏喊四化”;“酒杯捏扁了,筷子嗍短了,椅子坐散了,離群眾越來越遠了”;“八點上班九點到,一杯茶水一張報,翻翻文件到午後,吃了中飯車馬炮”;“平平穩穩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吃吃喝喝混日子”;“盯的是票子,謀的是房子,保的是位子,為的是孩子”;“點上稀客,麵上遊客,桌上常客,燈下撲克”;“孩子孩子你快快長,趁著爸爸當著長,要是爸爸下了台,你這輩子算白來”;“外國有個加拿大,中國有個大家拿。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黨委書記講理想,廠長經理包和獎。搞生產靠阿鄉(民工),正式工人白相相(玩)”;“包公在舞台,真理在講台,當官靠後台,發財靠亂來”;“抽支煙不管事兒,喝頓酒管一陣兒,不送東西不辦事兒”;“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商品權力化,權力商品化,國家一化也不化”;“想致富,掘墳墓。要發財,使勁挖。深挖洞,廣收貨。工農知學幹,全民玩破爛,你挖我倒他出境,“生產自救有門路”……何等分明的愛憎,何等犀利的言詞。

此外還有一些俗語令人深思,如“三個諸葛亮,不如一個臭皮匠”;“一工交,二財貿,實在不行上文教,打死也不去街道”;“中央是執政黨,地方是自由黨,企業是在野黨,農村是地下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掙票子的不如有門子的,有門子的不如有位子的”;“老大靠了邊,老二分了田,老三盯著錢,老四上街喊……老九上了天”;“50年代人愛人,60年代人幫人,70年代人整人,80年代各人顧各人”;“小夥姑娘找對象,美國、日本再西洋,老夫少妻新潮流,到了國外包福享”。

民間秘密語漫說

古來,在各種層次的社會集團或群體中,出於各自文化習俗及交際所需,往往創製、流行一些適合各自層次與群體的特殊語彙,用以部分代替某些與之相應的一般語彙,其中尤以身處中、下層文化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最為普遍,此即大別於今所謂密碼、專科術語之類的民間秘密語。民間秘密語是民族民俗語言的一種,由於民間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滲透性,民間秘密語亦往往為處於上層文化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所青睞。其中,有一些民間秘密語彙如“扯淡”、“掛彩”、“窟窿”、“煞風景”之類、已進人漢語普遍語彙;有的成為方言語彙一如東北話中的“頂硬”、“食兒”、“踩盤子”、“出血兒”、“花台子”之類,即出自東北胡子的黑話,若以發生學分類法分類的話,中國民間秘密語大體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由禁忌、避諱而形成的市井隱語。市井隱語多係因避凶就吉、避俗(穢)就雅而形成的各類代碼式隱語.以隱遁其辭。如明代陳士元《俚言解》卷二所載;“舟中諱‘住’,諱‘翻’,謂‘著’為‘快兒’,‘翻’轉為‘定’,轉‘幡布’為‘抹布’。又諱離散,謂‘梨’為‘圓果’,‘傘’為‘豎笠’。……今士大夫亦有稱‘箸’為‘快子’者。又《遁齋閑覽》舉於落榜曰‘康了’。柳冕應舉多忌,謂‘安樂’為‘安康’,忌“樂’、‘落’同音也。榜出,令仆探名,報曰:‘秀才康也。’世傳以為笑。”又如明代世情小說《金瓶梅》中兩例。卷九七:“隨他那淫婦一條繩子拴去出醜見宜,管咱每大腿事。”卷八六:“你再敢不敢?我把你這短命王鸞兒割子,教你直孤到老。”其“大腿”、“王鸞兒”即諱稱男性外生殖器之隱語。此外書中的“丟身子”(出精)、“跑馬”(造精)之類,亦為這種隱語。今民俗語言中這類隱語仍不稀見,如江蘇省如東縣以“鬆勁”謂身體不爽,以“糖包兒”謂藥,以“老了人”謂死了成年人,以“跑掉了”謂小孩子夭亡,以“元寶”謂屍體或春節供神之豬頭,以“財神老兒”謂春節時乞丐等,均為地方市井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