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一問三不知”是什麼意思(1 / 3)

“一問三不知”,這是流傳很久的一句俗語,但“三不知”究竟為何“三”不知,卻未必為大家所知。

明代學者姚福所著《青溪暇筆》說:“三不知”一語,源自《左傳》。查《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的記載是這樣的: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當時荀父子認為對敵情不了解,不可輕進。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據此可知,“三不知”一語,意思是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情況都不了解。故曰“三不知”。但現在已把“三不知”泛指事事不知。

你讀過中國最早的民歌嗎

中國古代最早的民歌是《擊壤歌》。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詞雲: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其大意是:我每天太陽一出就開始勞作,太陽落山才回家休息。自己動手鑿井而得到水飲,自己動手耕作而得到飯吃。帝王對我又能怎麼樣呢?這首民歌,文字簡樸,明白曉暢,抒發了勞動者的自豪之情。

此書見於《群書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紀》。最早見於《論衡·藝增》,文字略有不同。

香港人最喜歡哪10首唐詩

香港獲益出版公司1992年推出一項有益的文化活動:由港人推舉最喜愛的10首唐詩。結果是孟郊的《遊子吟》得票最多,列為榜首,其餘幾首依次為杜牧《清明》、李白《靜夜思》、王之渙《登鸛雀樓》、李商隱《登樂遊原》、孟浩然《春曉》、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李紳《憫農》、李白《早發白帝城》、賀知章《回鄉偶書》。這10首詩中計有五古一首、五律一首,其餘都是情意真切,通俗易誦,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盛傳不衰的佳作。換句話說,這些詩都在民間流傳很廣,因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所以才能夠中選。同時這10首詩多以思鄉、懷人為主,這也反映出了港人的一種心態。

唐詩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寶,而且還曾對東南亞各國、各地區,以及世界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中國詩歌在唐代最為發達,後人也以唐詩為驕傲。唐詩後來不免有散失,流傳至今,收在《全唐詩》中大約有四萬八、九千首。《全唐詩》不全,後來日本和中國學者有各種補輯,如果刪除重複和誤收的,大約有5萬首。這次選出的這10首唐詩在我國大陸和港台地區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幼兒園的老師教那些還不怎麼識字的小朋友背誦的,選收在小學、中學課本上的,大體上就是這一類。

“四角號碼”的創始人是誰

人們常說“四角號碼”檢字法是王雲五發明的,其實它的創始人應當是著名學者高夢旦(文學家鄭振鐸的嶽父)。

高夢旦,福建長樂縣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入商務印書館,曆任國文部部長、編譯所所長、出版部部長等重要職務。他主編過小學教科書,提倡新曆法、簡筆字,主張改革電報用碼及度量衡製度等,創立“四角號碼”檢字法則是他一生研究實踐的重要成果之一。

高夢旦立誌改革漢字檢字法,始於少時。那時他為長兄翻譯電報,他說每遇難檢之字,必須輾轉尋覓,如“高”字,查來查去,均不可得。最後始知高為部首,且一部僅此一字。於是他便立誌改革,在進入商務印書館後,他建議編纂《新字典》、《辭源》,自己也參與其中。在編纂辭書中,他又發現原部首檢字法有不科學、不合理之處。他經過長時間苦思,把《康熙字典》中的214部,按字形相近合並為80個部首,並確定它們上下左右部屬,成為四角號碼的雛型。又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數易其稿,覺得這種檢字法雖比以前簡便得多,但還不夠成熟。直到民國10年(1921年)王雲五應聘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王氏也有興趣研究漢字檢字法,高夢旦便把自己苦心鑽研所得供王氏參考。王氏就在他原稿的基礎上加以改正補充,於民國15年(1926年)成功創造出《四角號碼檢字法》。所以王氏於《四角號碼檢字法》單行本出版時,特於書首鄭重指出:“高夢旦為本檢字法附角之發明者。”

什麼是諡號

諡號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了後,朝廷或後人按其生前的功績,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諡號起於周朝末年,東漢、宋朝較為盛行,惟有秦朝不許後人用褒貶的字眼來議論先皇的善惡。所以秦始皇、秦二世沒有諡號。

朱自清為什麼三聽月夜蟬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作於1927年7月,當時頗得人們的讚賞。不過,後來也有人認為這散文還有不真實的瑕疵。譬如,抗日戰爭前幾年,有個叫陳少白的讀者,就對文中“月夜蟬鳴”提出質疑。

明月之夜蟬會不會鳴叫?朱自清為此很是費了一番心思。由於時隔多年,又不在夏天,怎麼回答他人的質疑呢?他便寫信給昆蟲學家劉崇樂,請求幫助。劉先生抄錄了一段書寄給他,並附信說:“好不容易找到這一段兒。”劉先生在抄文中說蟬在夜裏一般是不鳴叫的,但又說在一個明月夜聽到了蟬鳴。朱自清更加懷疑起來了,他想,這是否也與自己一樣,一時記載疏忽呢?他不敢貿然答複陳少白。直至來年夏天,朱自清又考察了蟬鳴的情況,並有兩次親耳聽到月夜蟬鳴,證實自己和別人的記述都確切無誤之後,才專門寫了《關於“月夜蟬鳴”》一文,鄭重答複了讀者。

《魯迅日記》1916年8月12日曾記載“全日酷熱,蟬夜鳴”。魯迅雖沒講明這晚是否有明月,但蟬在夜裏會鳴叫卻是真實的。那時《魯迅日記》還未公開,朱自清與一般人當然不會知道同在北京生活的魯迅先生,竟比他早11年就有“蟬夜鳴”的記載,否則朱自清早可請教於魯迅先生了。

李白的名字是如何取的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時候就很機靈。七八歲時,他父親為了給兒子起個好名,便和他一起對詩,試一下孩子的才華。李父起頭說:“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他先來。”李母對了一句:“火燒杏林紅霞落,”話音剛落,兒子便指著院中盛開的李花,朗聲接道:“李花怒放一樹白。”李父聽了,拍手叫絕,連誇兒子有詩才,他覺得這句詩的頭一個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潔白如雪,很有情味,於是就給兒子取名叫“李白”。

敕勒川在哪裏

公元523年,高歡統帥北方軍民反抗北魏統治,在一次圍攻北魏重鎮“玉壁”(今山西稷山縣)的戰鬥中,為了激勵士氣,高歡讓斛律金詠唱敕勒歌,並且不由自主地唱和起來: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雄壯的畫麵中,傾注了對祖國遼闊草原的熱愛之情。

敕勒川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有人認為在山西的馬邑川。《內蒙古日報》刊文認為在杭錦旗。電影《牧馬人》把敕勒川搬到了甘肅省。這些都是因為太喜愛這支歌,而不惜“違背”史實。

其實,敕勒川在大青山的前麵。《敕勒歌》說在“陰山下”。陰山即今大青山地區,敕勒族人曾在此繁衍生息過。又據史料記載,公元525年左右,高歡曾駐軍於這一帶地區,所以,敕勒川在大青山前的說法是確鑿無疑的。

“臥薪嚐膽”的由來

“臥薪”,就是躺在柴草上;“嚐膽”,即經常體驗膽汁的苦味。形容刻苦自勵,牢記過去的深仇,以比喻發憤圖強,立誌恢複。

現在人們經常用“臥薪嚐膽”這一成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臥薪嚐膽的成語故事,來源是怎樣的呢?

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即位。次年,吳王闔閭乘允常新喪,勾踐新立,大舉興兵伐越。勾踐出兵與他會戰,施計攻破吳陣,重創闔閭,使其不久因傷重而亡。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立為吳王後,為報父仇,日夜練兵。勾踐聞訊,企圖先發製人,再敗吳國,遂不聽文種等謀臣的勸諫,倉促出師,進攻吳國。夫差統率全國精兵與越軍決戰。結果越軍大敗,陷入絕境的勾踐被迫向吳王求和。夫差以勾踐親自入吳來服侍自己為條件答應了他的要求。

這樣,越王勾踐把國事交托給文種和其他大臣,自己帶著妻子和另一位大臣範蠡來到吳國。夫差令勾踐夫婦住在吳王闔閭墓旁的石屋裏養馬。勾踐給夫差養了3年馬,小心謹慎,逆來順受,他還進入吳王的寢宮親自服侍正在患病的夫差。夫差十分感動,病好之後,就把勾踐夫婦和範蠡釋放歸國。

勾踐回到越國之後,牢記在吳國所受的淩辱苦楚,立誌興越滅吳,報仇雪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從自己做起,率先垂範。他親自到田間耕作,夫人也親自織布。他們吃的穿的都很儉樸,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與吳國決一雌雄。為了防止自己產生安逸享樂的思想,勾踐把臥室裏的床撤去,鋪上一些柴草,也就是薪,平時就睡在柴草上;他還讓人在自己的臥室裏放置著一個苦膽,困倦懈怠的時候,他總要嚐嚐這個苦膽的滋味,並且責問自己說:“勾踐呀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滋味沒有?”

由這個故事產生了一句成語,叫做“臥薪嚐膽”。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對後人一直產生著強烈的激勵作用。

古代文學家的並稱有哪些

兩司馬指漢代詞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兩人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影響,後人有“文章西漢兩司馬”之稱。

班張指東漢班固和張衡。二人都擅長辭賦,班有《兩都賦》,張有《二京賦》,都是描寫京都的大賦。

竹林七賢 指魏晉間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魏氏春秋》說,此七人“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其作品多用比興,借古諷今,憤世嫉俗,也摻雜人生無常、消極避世的思想情趣。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他們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故後人稱為三曹。三曹的詩繼承了《詩經》、楚辭和漢樂府民歌的傳統,氣魄宏偉,慷慨悲壯,特別是曹操的詩,文字清峻通脫,語言直抒胸臆。

二陸指西晉文學家陸機與其弟陸雲。《晉書·陸雲傳》:“少與兄機齊名,雖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號曰‘二陸’。”

李杜①指詩人李白、杜甫。韓愈《調張籍》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②指唐詩人李商隱、杜牧。兩人同為晚唐的著名詩人。後有人稱之謂李杜或小李杜。

韓柳 唐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的並稱。韓柳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作家,對後代散文的發展很有影響。

詩囚指中唐詩人孟郊和賈島。元好問《放言》詩:“長沙一湘累,郊島兩詩囚”。意思是說兩人耽於作詩苦吟,仿佛為詩所囚。兩人又有苦吟詩人之稱。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兩代八個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三蘇指北宋文學家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洵稱老蘇,軾稱大蘇,轍稱小蘇。其中蘇軾的成就最高,在詩、詞、文各方麵都居重要地位。

三袁明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的並稱。他們都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

蘇辛指宋詞人蘇軾、辛棄疾。前人詞論,常分詞為“婉約”、“豪放”兩派,而以蘇軾、辛棄疾為豪放詞的代表,故常並稱。

元曲四大家指元朝雜劇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他們的雜劇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無論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鮮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尤其是關漢卿,是我國戲曲史上最早也是最偉大的戲曲家。

南洪北孔指清代劇作家洪升、孔尚任。洪生南方浙江錢塘,孔生北方曲阜,故名。代表作分別是《長生殿》和《桃花扇》。

《千字文》是怎樣編成的

《千字文》編撰於南朝梁武帝時候,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曆史,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十分推崇愛慕,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1000個各不相同的字,並叫散騎侍郎(官名)周興嗣按照四言韻律的形式,把這1000字連綴成為一篇通俗文章,古曰“千字文”,它敘述了有關自然、社會、曆史、倫理、教育等方麵的內容,便於對初學者進行啟蒙教育。

據說,周興嗣是在一夜之中,將1000個字編撰成文的,第二天,雄雞唱曉之時,周興嗣竟然須發皆白,可見其殫精竭慮的程度。

《史記》是忍辱負重之作嗎

司馬遷(前145~前87?),字子長。他出生於一個史官世家。其父司馬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他利用漢初以來收集到的各類曆史文獻,著手寫一部史書,去世前囑司馬遷完成其未竟之誌。司馬遷少懷大誌,以著史為己任。

司馬遷青年時期四處遊曆。所到之處,他考察風土人情,參觀名勝古跡,訪問耆老故舊,收集整理資料,擴大了胸襟和視野,增加了對社會現實的了解。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著作《史記》。不幸的是,司馬遷著書後的第七年,遇到了“李陵之禍”。這一年,李陵兵敗匈奴而降,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而觸怒了漢武帝,被下獄治罪,受了宮刑(即閹割)。這是司馬遷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對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李陵之禍加深了他對社會的認識,使他認識到統治者的殘忍和世態炎涼,決心“隱忍苟活”、著書雪恥,使《史記》成為他的“發憤”之作。

受宮刑對司馬遷來說,是一種難以忍受的侮辱,是對司馬遷精神和肉體的無以複加的摧殘。但司馬遷是一個有抱負、有遠見、有血性的人,他有著非同一般的生死觀。他讚賞的是那些能夠隱忍一時、成就大業的曆史人物,而瞧不起那種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的人。他認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種崇高的生死觀常常反映在《史記》裏。司馬遷高度讚揚了陳涉和藺相如在生死關頭所做的抉擇;至於像韓信受辱於惡少年,伍子胥麵對楚王的緝吏所表現的隱忍退縮,司馬遷也是讚同的。因為大丈夫抱有命世之才,正當暫忍一時之困辱,以圖日後之功效;他還以一係列曆史人物遭遇苦難後發憤著書的事跡鼓勵自己。

受宮刑後,司馬遷以他的非同尋常的生死觀,頑強地與黑暗邪惡勢力抗爭,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紅樓夢》是如何寫出來的

《紅樓夢》是中國的一部古典名著,它不僅塑造了上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寫出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繁華的頂峰走向沒落的全過程。《紅樓夢》的語言極其豐富,書中的人物對話、環境描寫、故事情節的安排,也達到了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被人們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

《紅樓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與創作態度分不開的。

曹雪芹,清朝人。他出身在一個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祖父、父親,都是與清朝皇室有很親密關係的人。當年清朝皇帝康熙6次下江南,有5次都是住在他們曹家。由此可見曹家受皇帝寵幸的程度。

曹雪芹在15歲前,一直都過著富貴公子哥的生活。可後來家中遭遇橫禍:罷官、抄家、財產被充公……曹家終於一敗塗地了。而曹雪芹在這之後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糟糕,到了後來竟然連吃飯、穿衣、取暖都成了大問題。

經曆了由盛到衰的家族巨變,曹雪芹的心中自然有許多感慨。他決定將自家的家族史寫成一部小說,讓更多的人從中得到啟發。

曹雪芹滿腹經綸,很有才華,因此他的小說剛寫出前麵幾章,就引起了朋友們的極大關注,他們都鼓勵他一定要把這本書寫下去。

這時的曹雪芹家中已極度貧困,老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然而如此惡劣的環境,並沒有改變曹雪芹寫書的決心。

1763年,曹雪芹惟一的愛子因生病無錢醫治而死亡。這給了曹雪芹以沉重的打擊,他經常徘徊在孩子的墳前,傷心流淚,不思飲食。悲傷、貧困、著書的辛苦,使曹雪芹一病不起,在1764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孤獨地離開了人世。此時,《紅樓夢》尚未成書,隻寫了80回。據考證,這80回,曹雪芹曾在10年中,增刪過5次。真可謂字字皆是血淚凝結的!

因有了獨特的曹雪芹,才有了獨特的《紅樓夢》,才使得《紅樓夢》成為人類文學史上永遠燦爛的光輝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