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熄風散風,通關利竅。
【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出血。
【刺灸法】此穴不灸。
穴位詳解
風府穴在頸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如果我們注意觀察的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風穴都在上半身,以頭部居多。
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頭居上部,而風性輕揚,最容易侵襲人體上部。北方人一到冬天,都會戴上厚厚的帽子,圍著厚厚的圍巾,這是最傳統,也是最簡單的防止風邪侵襲、維護健康的方法。其實不光冬天,夏天也要注意,晚上睡覺,頭頸部位一定不要朝向風口。
腦戶
【穴位一找準】腦戶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深層常有導血管;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功效】醒神開竅,平肝熄風。
【主治】頭重,頭痛,麵赤,目黃,眩暈,麵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證,舌本出血,癭瘤。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腦戶:腦,大腦也。戶,出入的門戶也。腦戶,意指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風府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二氣相合而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此氣能隨人體所受風寒而冷降歸地並入於腦,故名腦戶。
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的水濕風氣,還有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水氣,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強間
【穴位一找準】正坐位或俯伏坐位。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布有枕大神經及左右枕動、靜脈的吻合網。
【功效】醒神寧心、平肝熄風。
【主治】頭痛,目眩,頸項強直,心煩,失眠,癲狂,腦膜炎,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癔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強間:強,強盛也。間,二者之中也。強間,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本穴物質為腦戶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顱腦的外散之熱,水濕之氣吸熱而化為天部強勁的陽氣並循督脈上行,故名強間。
後頂
【穴位一找準】正坐位,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布有枕大神經及枕動、靜脈和顳淺動、靜脈的吻合網。
【功效】醒神安神、熄風止痙。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偏頭痛,癲狂,癇症,神經性頭痛,頸項肌肉痙攣,精神分裂症,癔病。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穴位詳解
後頂:後,指本穴所處之位為頭之後部。頂,擠頂也。後頂,意指督脈的上行陽氣中滯重水濕在此冷縮下行。本穴物質為強間穴傳來的陽熱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散熱吸濕,至本穴後,滯重的水濕冷縮並循督脈下行,本穴如同有擠頂督脈氣血上行的作用,故名後頂。
百會
【穴位一找準】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布有枕大神經、額神經的分支和左右顳淺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吻合網。
【功效】平肝熄風,升陽益氣,清腦安神。
【主治】百會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學研究價值很高。
【刺灸法】平刺0.3~0.5寸,平補平瀉法;向後平刺1寸,高頻率補法;向前平刺進針1寸,補法。可灸。
穴位詳解
百會穴也是督脈之上的一個重點穴位,它的位置非常好找,就在我們的頭頂,兩個耳朵尖的連線的中點處就是。最早的時候,百會穴也叫“昆侖”,因為從中國的地勢來講,昆侖是群山之首,就好像世界屋脊,所有的山脈河流都以昆侖山脈為發源地。取昆侖之名,意喻此穴位和昆侖山脈一樣,俯臨大地,普照眾生。因為與腳後跟的昆侖穴同名,所以取消了這一名字。
道家稱百會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會是聚會,百是一百,意思就是很多條穴位聚集在這裏麵。它在人的頭頂,高高在上,人體的手足三陽經、督脈以及肝經在這裏會合,但凡腦部的疾病,如頭痛腦熱等,都可以找百會穴。
每天用手指頭在百會穴上旋轉按摩30~50下,可以很好地幫助提升中氣,固護陽氣,將胃慢慢地托起來,繼續為我們的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在按摩的時候,可以試著閉上眼睛,慢慢感覺,隨著按摩的時間加長,會感到頭頂處微微發脹。待按摩結束之後,睜開眼睛,會感到眼睛都明亮了很多。這是因為肝開竅於目,按摩百會有助於幫助肝經的氣血上行滋養眼睛。
前頂
【穴位一找準】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6寸(百會穴前0.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和枕大神經分支會合處。
【功效】熄風醒腦,寧神鎮痙。
【主治】癲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穴位詳解
前,前部也。頂,擠頂也。前頂,意指前麵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來自於百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和囟會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百會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時是散熱冷縮的變化,而囟會穴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時則是吸熱蒸升的變化,二氣在本穴相會後,降行的氣血頂住了上行的氣血,故名前頂。
囟會
【穴位一找準】正坐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布有額神經及左右顳淺動、靜脈和額動、靜脈的吻合網。
【功效】安神醒腦、清熱消腫。
【主治病症】頭暈目眩,頭皮腫痛,麵赤腫痛,鼻淵,鼻鼽,鼻痔,鼻癰,驚悸,嗜睡,高血壓,神經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鼻竇炎,記憶力減退。主治頭痛、眩暈、鼻塞,鼻出血,小兒驚風等。
【刺灸法】平刺0.3~0.5寸,小兒禁刺;可灸;皮刺0.5~0.8寸。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嬰兒的頭頂部有一個柔軟的、有時能看到跳動的地方,醫學上稱之為囟門。囟門在出生時主要有兩個:一個稱靜囟,在頭頂前部,由兩側頂骨前上角與額骨相接而組成,出生時斜徑為2.5厘米,一般在1~1.5歲閉合;另一個稱後囟,由頂骨和枕骨交接而組成,在頭頂後部,一般出生時就很小或已閉合,最晚在2~4個月時閉合。
囟門過早和過晚閉合見於什麼情況?囟門閉合的早遲是衡量顱骨發育的主要內容。閉合過早或過遲均為生長發育異常的表現。中醫把囟門突起稱為囟填,囟門凹陷稱為囟陷,囟門遲閉稱為解顱。囟門晚閉多見於佝僂病、腦積水、呆小症及生長過速的嬰兒。
嬰幼兒頭頂的囟門一般在12~18個月閉合,囟門的閉合是反映大腦發育情況的窗口,如果在6個月之前閉合,說明孩子可能小頭畸形或腦發育不全,在18個月後仍未閉合就屬於太晚了,這樣的孩子可能有腦積水、佝僂病和呆小病;囟門的隆起表示顱內壓增高,這種孩子可能得了腦膜炎、腦炎和維生素A中毒;囟門凹陷的孩子則有可能是因為脫水和營養不良。如果囟門關閉得較早,但隻要頭圍還在長,也不必著急。發現囟門關閉異常,應立即帶孩子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那麼,嬰兒的囟門能不能洗?給嬰兒洗頭時。囟門處可以洗,但動作要輕柔,不能用手指抓撓。洗頭水不能過熱,要用溫水。囟門是胎兒出生時頭顱骨發育尚未完成而遺留的間隙。後囟一般在出生後3個月內閉合,前囟在1~1.5歲時閉合。由於囟門處沒有堅硬的顱骨覆蓋,所以特別應當注意保護,以防大腦遭受損傷。
有的嬰兒前囟頭皮有一些黃褐色油膩性鱗屑,這是嬰兒脂溢性皮炎,可用消毒棉花沾點石蠟油或煉過晾涼的植物油塗在鱗屑上,待其軟化後再用消毒棉花輕輕拭去,千萬不能強行揭下。這種病可以自愈,隻要不感染可不必塗什麼藥。洗頭時,因嬰兒的皮膚嬌嫩,宜用刺激性小的中性肥皂。
上星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有額神經分支。
【功效】熄風清熱,寧神通便。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麵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上星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上,既代表頭部,也有上升的意思;星則是指精,也就是萬事萬物當中最優秀的那一個,正所謂“萬物之精,上為列星”。這裏也代表陽精聚集的地方。
這個穴還有一個很有效的作用,那就是治療慢性鼻炎。中醫說,鼻通天氣。因為肺開竅於鼻,肺居胸腔,古人視之為天,所以說鼻子是人體與天氣相通的地方。簡單的理解就是,鼻子是重要的呼吸器官,呼和吸都是與外界交流的過程,所以說通天氣。
神庭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之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功效】寧神醒腦,降逆平喘。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淚出,目翳,雀目,鼻淵,鼻衄,癲狂癇證,角弓反張。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穴位詳解
神是指元神,庭就是宮廷、庭堂。中醫說“腦為元神之府”,意思就是說人的精神、智慧等是從大腦生發出來的。而神庭呢?可想而知是這個府裏麵最中心的地方。我們智慧的源泉就從這裏出來,所以古人說“神者,智之淵也”。
神庭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神處其中則靈,靈則應,應則保身。”作為腦神居住的地方,神庭保身護身的功力當然也更強。尤其是對於神智方麵的疾病,更是它的獨門絕技,如驚悸不安、頭痛、癲狂癇證等,非神庭莫能治。
素髎
【穴位一找準】素髎穴位於人體的麵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解剖】在鼻尖軟骨中;有麵動、靜脈鼻背支;布有篩前神經鼻外支(眼神經分支)。
【功效】清熱消腫,通鼻利竅。
【主治】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息肉,鼻淵,酒糟鼻,驚厥,昏迷,新生兒窒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不灸。
穴位詳解
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絹,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水氣。髎,孔隙也。素髎,意指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則散熱縮合為水濕雲氣並由本穴歸降於地,降地之液如同從細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素髎。
水溝
【穴位一找準】人中溝上1\/3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布有眶下神經的分支和上唇動、靜脈。
【功效】清神誌、開關竅、蘇厥逆、止疼痛。
【主治】昏迷、昏厥、癲癇、中風、口眼歪斜。牙痛、腰痛、落枕、麵部腫痛等。
【刺灸法】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將針向一個方向撚轉360度,采用雀啄法。
穴位詳解
水溝是人中穴的別稱。
水溝,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鬼宮、鬼市、鬼客廳,屬督脈。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在麵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布有麵神經頰支,眶下神經分支,上唇動、靜脈。主治中風昏迷,口噤不開,口眼歪斜,麵腫唇動,水氣浮腫,小兒驚風,心腹絞痛,以及休克,暈厥,窒息,癲癇,精神分裂症,癔病,低血壓,急性腰扭傷等。
兌端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麵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麵神經頰支及眶下神經分支。
【功效】寧神醒腦,生津止渴。
【主治】昏迷,暈厥,癲狂,癔病,消渴嗜飲,口瘡臭穢,齒痛,口噤,鼻塞。
【刺灸法】斜刺0.2~0.3寸;不灸。
穴位詳解
按摩此穴可刺激口輪匝肌的運動,讓唇部肌肉變得緊實,減少唇紋,讓唇部皮膚變得平滑。癲疾嘔沫寒熱痙互引:配齦交穴、承漿穴、大迎穴、絲竹空穴、囟會穴、天柱穴、商丘穴(《備急千金要方》)。
齦交
【穴位一找準】齦交穴位於人體的上唇內,唇係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解剖】有上唇係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
【功效】寧神鎮痙,清熱消腫。
【主治】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麵赤頰腫,唇吻強急,麵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穴位詳解
可配風府穴治頸項急不得顧;配承漿穴治口臭難近;配上關穴、大迎穴、翳風穴治口噤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