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21世紀 (一說前22世紀),堯的兒子啟改禪讓製度為世襲製度,建立夏朝,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最初幾十年充滿著兩種製度的鬥爭,原定為禹的繼承人的伯益首先起兵攻啟,戰敗被殺。接著,有扈氏起兵與啟爭奪王權。在甘之戰中,夏啟攻滅了有扈氏,才使夏的統治得到各部落首領的認可。啟死,傳位給太康。太康迷戀打獵,不把國事放在心上。東夷有窮氏首領後羿依靠強大的武力,乘夏朝內亂取而代之,史稱 “太康失國”。後羿取得統治後,同樣 “不修民事”,自恃善射,忙於遊獵,終被奸臣寒浞所殺。寒浞為消滅夏後氏勢力,殺死了太康的侄子相。相的兒子少康在有虞氏的幫助下,暗中積聚力量,在少康複國之戰中,殺了寒浞,恢複了夏朝的統治,史稱 “少康中興”。夏朝末期,夏王桀為轉移國內人民不滿,對外興師,統治出現危機。崛起於黃河下遊的商湯在鳴條之戰中一舉擊敗夏軍,滅亡夏朝,建立商朝。開始一段時間比較穩定,後因爭奪王權而一度衰弱。這一時期,戰爭有了許多變化,戰爭中的軍隊逐漸專業化,不再由全體民眾進行。指揮更加完善,取勝已不單憑體力和勇敢,更注意謀略的運用。金屬製造的兵器已開始用於作戰,但主要還是用木頭和石器。這時還出現了戰車。指揮戰爭的人還相信 “天命”。總之,戰爭的規模還小,時間也短。
商王武丁繼位以後,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為進行更大規模的掠奪戰爭創造了條件。武丁對西北少數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等部族進行了一係列戰爭,都取得了勝利。此外,還征服了東邊的夷方,南邊的荊楚、巴方、虎方等方國和部落。武丁時期武丁對四周部族征戰達50餘次,獲取了大量奴隸和財富,擴大了商朝的疆域,史稱 “武丁中興”,但同時也埋下了隱患。到了商王帝乙、帝辛時,因全力討伐東夷,雖獲勝,卻大大損耗了國力,給西邊興起的周族方國以可乘之機。周武王乘商都內部空虛,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滅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史稱 “西周”。
西周建國之初,商朝殘餘勢力還很強,時時想要複辟。周公東征平息了叛亂,又經過了成王、康王的經營,國勢蒸蒸日上,威服四方。自共王、懿王開始,國力日下,四周的方國、部落不斷對其進行侵略、騷擾,使後期的諸王不得不連年用兵,搞得精疲力盡,危機四伏。國人起義更動搖了周王朝的根基。到了周幽王時,政治日益腐敗,加上頻繁的天災,造成諸侯叛離,戎狄內侵,在申、繒等諸侯及犬戎的聯合進攻之下,幽王兵敗自殺,西周滅亡。
在商朝後期到西周的戰爭中,青銅器兵器和戰車已大量使用,車兵和步兵也有了協同,軍隊編製更加完善,指揮手段更加多樣化,戰爭中的通訊聯絡有了加強,作戰指揮更加注意用謀略勝敵,並開始有人著書立說,總結戰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