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滅了太平軍和撚軍後,大清朝曾經有一度的欣欣向榮,史稱“同治中興”。但可惜的是,這種假象隻是臨終之前的回光返照而已,無論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挽回大清朝的一片頹勢。更何況,主持大清大局的不是這個年輕的皇帝,而是那個利欲熏心的慈禧太後。
出生在紫禁城的最後一位皇帝
清穆宗同治帝,是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曆史上最後一個正統的先皇的兒子繼承皇位的皇帝,從同治帝以後,中國封建曆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先皇兒子做皇帝的事情,而且,自此後,紫禁城裏也再沒有響起嬰兒的哭聲。
鹹豐六年新年剛過,皇帝寵愛的懿嬪馬上就要臨產了,宮裏上下都一片忙亂。鹹豐帝雖然生性好色,而且後宮也是佳麗成群,但奇怪的是後宮竟無人生下一男半女,隻有麗妃曾經為自己生過一個女兒,這讓這個“天子”十分焦急。當他一聽說自己寵愛的懿嬪有喜的時候,真是高興得無法形容,本來宮裏規定,有後妃懷孕必須從懷孕後八個月開始準備各項分娩事宜,但為了這個可能是自己唯一兒子的出生,鹹豐帝從老早就開始命人做準備了。所有的嬤嬤、姥姥等一應俱全,鹹豐帝甚至還恩準懿嬪的母親入宮來照顧懿嬪。
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儲秀宮裏終於傳出了大家期盼已久的嬰兒的哭聲。鹹豐帝期盼已久的兒子終於降生了。聽完太監來報後,高興萬分的鹹豐帝馬上下令冊封有功的懿嬪為懿妃,儲秀宮的太監也都跟著升職了。全部參與懿妃生產的有功之人,都有封賞。一時間,紫禁城裏喜氣洋洋。
但是,誰也沒想到,這竟然成了紫禁城裏的一次絕響。自此後,紫禁城裏再也沒有響過嬰兒的哭聲。盡管鹹豐帝的玫貴人在鹹豐八年曾生有一子,但很快就夭亡了。從此,同治成了鹹豐帝的獨苗。鹹豐十二年七月,在內憂外患中不知如何自處的鹹豐帝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唯一的兒子同治便坐上了龍椅,成為了大清國最後一個皇位繼承自先皇的皇帝。
一生戎馬倥傯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晚清的一代大將,博爾濟吉特氏,出身於蒙古貴族。道光五年襲科爾沁郡王爵,曆任禦前大臣、都統等職。他在鹹豐、同治兩朝多次帶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戰功,是被清政府“倚為長城”的重臣。他一生戎馬倥傯,基本都是在戰馬上度過的。同治二年,在攻打撚軍的時候被撚軍圍斬。
同治年號的意義
鹹豐十一年七月,病困交加的鹹豐帝憂憤而亡。他的獨生兒子同治繼承了帝位。在同治帝剛一即位的時候,按例都要先起一個年號,於是,鹹豐帝彌留之際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便商議了一下,決定起年號為“祺祥”,意思就是河流通暢,山川茂盛,物阜民豐,形容大清江山一片美好景象的意思。
這個年號獲得兩宮太後的欽準後,肅順等人立刻下令鑄製“祺祥重寶”銅錢,隻等小皇帝舉行登基大典後,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發行了。但可惜的是,這個“祺祥”雖是個好的意思,但卻並沒有給大清朝也沒有給肅順等人帶來好運,不久,慈禧聯合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八大顧命大臣被殺的被殺,被放逐的被放逐,於是,這個“祺祥”的年號和“祺祥重寶”都還沒等正式頒行,就胎死腹中了。
辛酉政變後,太後集團和恭親王集團掌握了政權,他們開始重新商議年號的問題。最後,經奕和文祥等人共同商定,最後決定用“同治”這個年號,這兩個字報到兩宮太後那裏後,慈禧甚是歡喜,她能從這兩個字中體會出別具意味的意思了。首先,她一直對太後分東西宮而且自己的地位比東宮低而耿耿於懷,這個同治,就說明兩宮太後的地位是一樣的。再者,她也明白君臣同治的意思,於是便任命奕為“議政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鹹豐去世前,給慈安太後和同治帝每人一塊大印,規定所有的朝事必須這兩塊印同時蓋上才能起作用,而這個時候,同治帝還太幼小,自然不能使用這塊印,那麼身為母親的慈禧自然就有權力幫助自己的兒子使用這塊印了,這就是母子同治的意思。這三層意思,讓葉赫那拉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一點一點地朝著她的權力欲望的最高點攀登。
中興三傑
晚清時期,雖然中國境內戰亂紛爭,但俗語說亂世出英雄,這個時候,也湧現出來了一批有識之士,他們中尤以“中興三傑”最為突出。所謂的“中興三傑”指的就是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三個人。他們三個人都是曾國藩領導的湘軍中的高級將領,在湘軍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為大清後期的“中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辛酉政變的前因後果
鹹豐十一年七月,鹹豐帝在熱河行宮去世,他去世之前,欽命了顧命八大臣為輔政大臣,他一向不喜歡自己的弟弟奕,所以這八大臣中沒有奕的位置。鹹豐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同治即位。同治的母親慈禧太後一向權力欲很盛,在鹹豐帝還在世的時候,她就時常幫助鹹豐帝批閱奏折,現在有了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她不能放過,於是,她說服了東宮太後,並聯合不受鹹豐重視的奕,準備發動政變,除掉礙手礙腳的八大臣。
有了這個念頭後,這些人就開始各自忙碌起來。奕當時不在熱河而是留在京城處理政務,他首先跑到外國人那裏尋求外國人的支持,奕因為與外國人簽訂了《北京條約》深得外國人的歡心,於是外國人樂得送這個順水人情。奕取得外國勢力的支持後,便以奔喪為名,奔赴熱河。肅順對他還是多有忌憚的,千方百計阻撓他來熱河。慈禧鼓動慈安去說服肅順,讓他們見了麵,密謀好了這次政變的具體細節。
要發動政變必須有軍隊支持,奕回到北京後,收買了很多部院大臣的支持,他還費盡心思收買了兵部侍郎勝保,讓勝保把軍隊準備在密雲,隨時待命。布置妥當後,就等肅順自投羅網了。
十月二十六日,慈禧和一些顧命大臣回到了北京,肅順護送靈柩在其後。慈禧到京後,馬上召見奕商議政變事宜。次日淩晨,奕迅速出擊,宣布奉旨解除肅順等人的輔助大臣職務,並當場捉拿了幾個顧命大臣。隨後,就派兵在密雲捉拿後到的肅順。慈禧發布上諭,宣布了肅順等人的罪狀。下令將肅順斬首,其餘二首輔賜自盡,剩餘的顧命大臣或被革職或被充軍。此後,慈禧等人宣布改年號為同治,意味著兩宮太後和皇帝以及議政王奕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因為這一年是辛酉年,所以,這次政變後來就被稱為“辛酉政變”。
垂簾聽政
鹹豐十一年,鹹豐帝駕崩後,年幼的同治帝即位。鹹豐帝臨終之前,曾任命八大顧命大臣輔助幼帝。但鹹豐的這個決定沒有平衡當時朝中的各方勢力。於是,慈禧聯合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辛酉政變後,慈禧宣布“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八位顧命大臣被殺的被殺,被發配的被發配,已經不是慈禧的對手了。慈禧任命奕為議政王。從此開始了她掌握最高權力的旅程。
同治皇後的冊立始末
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經17歲了,按說在大清朝,皇帝大多在14歲左右就已經結婚了,為何這個同治皇帝這麼晚還沒有大婚呢?這與慈禧太後有關,因為以往的兒皇帝都是在大婚後親政的,如果自己的兒子也大婚了,那麼慈禧太後就要歸政於自己的兒子了,這當然是她不願接受的,所以她能拖就拖著,一直到同治17歲的時候。
對於同治帝選妃立後的事,兩宮太後都有自己的主意,本來慈安太後很少自己拿主意,大多都是沉默寡言,任由慈禧一個人做主,但這次,她認為立後不是普通的事,一定要拿個主意,所以才有了兩宮太後主意不一的事。
慈安太後看中的是蒙古狀元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這個崇綺是整個清朝唯一一位能與漢人在文學上相抗衡,並且還能夠高中狀元的人。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女兒端莊賢惠,知書達禮,名冠天下。她不僅美貌驚人,才華橫溢,而且熟讀天下之書,讀書十行俱下,過目不忘,慈安太後一直就比較喜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