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老佛爺慈禧(1 / 3)

慈禧是一個無法說清的女人,她從一個小小的宮女爬到了掌權大清朝的位置上,不得不說,她是很有心機和野心的,但是,她爬到了這個位置後,卻沒有在這個位置上該有的胸襟和氣度,也沒有作為當權者該有的才華和謀略,她之所以要坐上這個位置,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已,於國事無關,於人民無關。辛酉政變中,她把鹹豐帝遺命的八大臣全部消滅,走上了垂簾聽政的道路。後來,又把她一手立下的光緒皇帝玩於股掌之中,這個利欲熏心的女人當真是罪大惡極的,不是為了大清朝,而是為了中國。

慈禧身世之謎

對於風光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史學家曆來對她就頗有研究,但關於她的出生地,史學家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至今,關於慈禧的出生地也是一個未解之謎。在史學界關於慈禧的出生地存在著以下六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慈禧出生在甘肅蘭州。這一說法的出現是因為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甘肅布政使衙門的筆帖式。而史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慈禧的父親惠征雖然做過筆帖式,但其地點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門,而不是在蘭州的布政使衙門。

第二種說法是說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持這一看法的人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在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間,曾經在浙江乍浦擔任過正六品武官驍騎校。但是,查閱清政府對官員的考核檔案可以發現,道光十四年官員考核時,惠征被定為吏部二等筆帖式;道光十九年,定的是吏部八品筆帖式。如果惠征真的在浙江乍浦當官的話,那麼他在這幾年之間從一個京城二等文官,突然變成為正六品的武官,然後又無緣無故變成八品的文官,這不合常理。

第三種說法是慈禧出生在安徽蕪湖。這一說法的根據是,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做過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在清宮檔案的《上諭檔》中記載:惠征在安徽當道員是在鹹豐二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經在鹹豐元年入宮了,被分在圓明園當差。

第四種認識是慈禧出生在山西歸綏道,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慈禧的父親惠征曾經在山西歸綏道當過官。然而,在清宮檔案裏,道光二十九年的“上諭檔”清楚地記載著:任命惠征為山西歸綏道道員的時間是道光二十九年。此時的慈禧已經15歲了,所以她不可能出生於歸化城。

第五種看法是說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長治。這種說法認為慈禧不是滿人,父親也不是惠征,這是太荒謬的一種說法了。

其實,最為可靠的認識是慈禧出生在北京。在清宮檔案中有一份慈禧的妹妹的選秀排單,這份排單上明確記載此女出生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辟才)胡同,那麼,慈禧也是最有可能出生在這裏的。

慈禧書畫的代筆人

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經常能看到印有“慈禧皇太後禦筆之寶”的書畫,這些書畫真的是慈禧所寫所畫嗎?我們從現存的慈禧罷免恭親王的一道奏折上來看,慈禧所批的是錯別字連篇。在清朝,尤其是康乾時代,每遇節慶,皇帝都要寫福壽字送給臣子,但以慈禧的學識水平來說,她是不可能寫出那麼好的字也不可能畫出那麼好的畫來送給大臣,那怎麼辦呢?隻能尋找代筆人了。她尋找的第一個代筆人是王韶,但可惜的是王韶不善於阿諛奉承,最後鬱鬱離開紫禁城,第二位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慈禧禦筆的大部分書畫的真正作者繆嘉惠。

慈禧與榮祿的關係

在清朝的很多野史中,說慈禧的初戀情人是榮祿,而很多現代的影視作品也多以這個故事展開講述。而很多人也認為,正是因為這樣,慈禧才會在她掌權的時候那麼寵信榮祿,這麼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傳聞說,慈禧在未進宮前就已經許配給了在戶部當差的榮祿,當時的慈禧因為父親被貶而閑居在京城,加上家裏家道的中落,很是困難,這個時候,榮祿經常去接濟他們,一來二去,這兩個年輕人就越走越近了,但可惜的是,慈禧這個人野心比較大,她一心要繼續往上爬,一個小小的官吏夫人是不能滿足她的欲望的,所以,當她夠了選秀年紀的時候,她就一心想要進宮,她認為,隻要進了宮,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了。於是,在她15歲的時候,她拋棄了心愛的榮祿,隻身來到了宮中,尋求自己的出頭機會。

到了宮中,慈禧果然靠自己的聰明和手段得了勢,在她掌握大清朝命運的時候,她重用榮祿,把榮祿變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鹹豐十一年辛酉政變的時候,慈禧也全是仰仗榮祿的全程保護才能夠成功地垂簾聽政,於是,榮祿便由總兵升為工部侍郎,沒幾天又升為內務府總管大臣,這可是一個很肥的缺。

光緒初年,榮祿升遷為左都禦史、工部尚書。就在他飛黃騰達的同時,他被人彈劾貪汙受賄,雖然經查此事屬實,但他並沒有受到多大的處分,隻是被降職調出北京而已,這當然是慈禧在背後出的力。

甲午戰爭時,榮祿進京為慈禧祝壽,並同時將厚禮送了恭親王奕一份,慈禧借機把他安排在恭親王身邊,很快,他便受到了恭親王的信任,當然也得到了慈禧的賞識。到光緒二十四年,他已經是兵部尚書了,後來又升任為直隸總督。

後來,慈禧還親自為榮祿提親,把榮祿的女兒許給了醇親王載灃為福晉,後來載灃之子溥儀被立為皇帝,榮祿一下子就變成了皇帝的外公了。慈禧處心積慮地把大清朝的命運和榮祿的命運聯係在一起,可見兩個人的關係多麼親密。

當然了,如果慈禧和榮祿真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關係的話,正史也是不會記載的,所以,才有了這麼多演繹出來。

清代皇太後之最

據不完全統計,清代近三百年曆史的十二位皇帝,共有皇後、皇貴妃、貴妃、妃等有主位封號的妻妾一百八十多位。在這一百八十多位女性中,隻有為數不多的人做了皇太後,我們看一看這些人都有哪些之最。做皇太後時間最長的,是順治的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她不僅做了五十七年的皇太後,而且是做皇太後時最年輕的一個,才21歲。做皇太後時間最短的,是康熙的德妃、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她在雍正即位後隻做了六個月皇太後就去世了。皇太後上徽號次數最多的,是雍正的孝聖憲皇後、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她當皇太後四十二年,共上徽號九次,她也是皇太後中最高壽的一位,享年86歲。

慈安之死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本來就不平靜的皇宮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向與人為善的慈安太後暴死宮中。慈安太後為什麼會突然就暴死呢?一時之間,關於她的死因人們起了種種的懷疑。

在清朝的官方記錄中,持慈安太後是正常病死的這種意見。《光緒朝東華錄》記載道:慈安在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突然得了病,到了初十日病情突然就重了起來,到了戌時,就已經呈彌留狀態了。但是慈安突然得病,而且死得這麼快,令很多人都很懷疑。據《清稗類鈔》記載,在慈安剛一開始感覺到身體不適的時候,禦醫薛福辰為她診脈,還認為她的病是“微疾不須服藥”,沒想到當晚就聽說太後已經殯天了。

還有一種認識是說,慈安太後因為一直是慈禧的擋路石,慈禧時時刻刻想把她除去,所以把慈安逼死了。這種說法還是在《清稗類鈔》中記載的:在辛酉政變後,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雖然慈安人比較內向,不善言談,但慈禧權欲極重,縱是如此,也讓慈禧覺得不爽,一定要除之而後快。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病不能理政,慈安便隻能獨自一人掌理朝政,這讓慈禧很是大為不悅,便言詞激烈地說慈安幹預朝政,而慈安因為言語木訥,不能與慈禧爭辯,便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