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太虛四年三月
此時新帝李堪已經漸漸失去了大臣們的信任,但是支持他的依舊有很多人,比如說他的母親,,可這個年輕人再次做出了令世家大族不安的事,他重新開啟了“辟除”製度。這個製度指任何在王域範圍內擁有一定產業的人都可以向當地官員推薦自己家族力所公認的優秀人材,當地官員查考人材的實際能力,決定是否要上報給皇帝裁決。這是在世家薦舉和從軍之外,普通人家的子弟僅有的出仕機會。
其實李堪複興“辟除”的目的倒是極為單純的,他無法麵對一個滿殿老臣的政府,這些老人幾乎清一色的大貴族出身,要麼年老昏聵要麼老奸巨猾,如果論起政治手段。而任何一個出仕皇家的新人,他背後的勢力必然是龐大的牛黨和李黨勢力的某個分支,皇帝想輕易把人籠絡到自己的戰旗下很不容易。李堪並非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他的想法很簡單,沒有文官我就招,貴族世家不把有用的人材推薦給我,我就自己去找。
原本要應付這樣的征召,各級官員大可以應付一下,推薦零星的幾個人材,表示民間其實已經沒有人材遺漏,天下的人材都在皇帝的朝堂中。這樣皇帝開心官員省力,以往幾次開啟“辟除”也都是這樣結束的。不過李堪這次“辟除”中有一個霸道且極不合理的要求,他在上朝議事的時候問大臣們,什麼才是賢才的標準,百中取一麼?老皇帝去世之後,地位最高的是李蓬這個內閣首輔加右丞相,首當其衝的要站出來回答,以李蓬從政之久經驗之豐,也當場被問住了。老成持重的李蓬大概也是經過縝密的思索,給出了回答說,所謂賢才是眾人中出類拔萃的人,要對國家有用的人,不能是“百人之領”,而該是“千人之領”,所以一千個人裏麵的最優秀者才能被稱為人材。按說李蓬雖然不是軍人,但是這個回答也很可靠了,戰場上率領一個百人隊的隻是中層軍官,而能夠統帥一個千人隊進退自如的則可能稱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才。這個回答被李堪大肆推崇,所以他下令說按照戶口來算,王域各郡往上報人材,一千人裏麵報一個,餘數可以省略。那麼一郡若有三萬五千六百人,便要上報三十五個人材給皇帝審閱。李堪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話被這樣斷章取義的曲解了,而各級官員也苦於這個硬性命令,不得不拚命地在民間尋覓“人材”。最後連善養馬的、善治木的、善鞣革的,都作為“人材”上報,如果有一技之長的人家裏沒有產業,當地的官員就把自家的產業冒充“人材”家裏的產業上報,以確保自己能夠湊足數額。所以最後“是否有產”這個問題在李堪那裏完全不再是限製了。
很難說李堪對這個結果是否滿意,本意上他大概是要尋找一些文官以彌補他在文官政治上的缺陷,不過最後他召集到大量工匠和一些擁有特殊技藝的人。這些人對於他夢想中的北征無疑是有用的,可他的文官政治還是一樣的薄弱。
但是,這個“單純”的政策卻已經動搖了世家大族賴以掌權數百年的基礎。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們發現這些出身卑賤的泥腿子們可能登堂入室和他們同殿為臣了,而這些泥腿子背後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名義上的最高領袖——皇帝。
而且皇帝和北方蠻夷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微妙,皇帝慢慢的在消減對蠻夷的政策,所給的東西越來越少.對待蠻夷的態度也越來越惡劣.
李浩,隻從被賦予了雷羽的軍隊後,一直在支持自己的哥哥,雖然他的目標是皇位.但是現在的他,支持自己的哥哥,因為他和哥哥一樣有北伐的理想,他想成為萬世君主.
李浩說道:"現在朝中大臣們怎麼想?"
湖安說道:"現在朝廷關係微妙,李堪已經逐漸不能掌握大局了,現在需要轉移矛盾關係,李砍也知道現在他自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