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石氏值此大亂,隻得棄了家業,與僮仆,婦女輩一齊逃奔。恰遇兵丁衝過,石氏隨眾人避入小巷。及至兵丁過了,回看仆婦輩,都已失散。獨自一人,一頭哭,一頭走,見有一般逃難的婦女說道:“前麵女貞觀中可避。”石氏隨行逐隊,奔至觀前,隻見個老道姑正在那裏關門。
石氏先挨身而入,眾婦齊欲挨入。道姑嚷道:“我這裏躲的人多了,安著你們不下。”眾婦哪裏肯去。道姑不由分說,把門關上。隻有石氏先挨在裏麵,抵死不去。道姑道:“你要住,也須問我觀主肯不肯。”石氏道:“我去拜求你觀主。”便隨著道姑走進法堂。果然先有許多避難的女人,東一堆,西一簇。法堂中間,有一少年美貌的道姑,端坐在雲床上,望之儼如仙子。石氏方欲上前叩求,仔細一看,呀!那道姑不是別人,卻就是鹹氏楚娘。
原來此觀即清修院。楚娘自被石氏逼逐至此出家,眾道姑見她聰明能事,遂推她為主,每事要請問她。不想石氏今日恰好避入,與她劈麵相逢,好生慚愧。看官,你道當初石氏把她恁般逼逐,如今倒來相投,若楚娘是個沒器量的,就要做出許多報複的光景了。那曉楚娘溫厚性成,平日隻感夫主之恩,公子之德,並不記夫人之怨。那日見石氏避難而來,忙下雲床拜見。石氏告以相投之意,楚娘欣然款留。石氏倒甚不過意。有詞為證:
逢狹路,無生路,夫人此日心驚怖。舊仇若報命難全,追悔從前真太妒。求遮護,蒙遮護,何意賢卿不記過?冤家今變作恩人,服彼汪洋真大度。
三日後,外麵打糧的兵已走,觀中避難的婦女漸皆歸去。石氏也想歸家,不料家中因沒人看守,竟被兵丁占住,無家可歸。親戚俱逃,無可投奔。石氏號啕大哭,楚娘再三勸道:“夫人且住在此,安心靜待,不必過傷。”石氏感謝,權且住下。
不意妖人聞各道觀容留閑人躲避,出示禁約。兵丁借此為由,不時敲門打戶來查問。眾道姑怕事,都勸楚娘打發石氏出去。石氏十分著急,楚娘心生一計,教石氏換了道裝,也扮作道姑,掩人耳目。然雖如此,到底懷著鬼胎。
卻喜妖母聖姑姑是極奉九天玄女的,一日偶從觀前經過,見有玄女聖像,下車瞻禮。因發告示,張掛觀門,不許閑人混擾。多虧這機緣,觀中沒人打攪,不但石氏得安心借住,連楚娘也得清淨焚修。石氏在觀中,設立丈夫靈座,日夕拜禮,願孩兒魯惠路途安穩,早得還鄉。楚娘亦不時禮告。
直到五年之後,文潞公統兵前來,滅了妖賊,恢複城池。破城之日,即出榜安民。此時石氏意欲歸家,奈房屋被亂兵踐踏幾年,甚費修理。婢仆又都散失,難以獨居。隻得仍住觀中,候魯惠回來計議。
卻說魯家主仆三人星夜趕回貝州。但見一路荒煙衰草,人跡甚稀,確是亂離後景象,不勝傷感。到得家中,僅存敗壁頹垣,並沒人影。欲向鄰裏問信,亦無一人在者。魯惠見這光景,隻道母親凶多吉少,放聲大哭。魯翔道:“且莫哭,你想楚娘在那觀中出家,今不知還在否?若彼還在,必知我家消息,何不往問之。”魯惠依命,一齊奔至清修院來。
那日恰值下元令節,楚娘設齋追薦夫主,正與石氏在靈前拜祭。忽叩門聲甚急,老道姑開了門。魯翔先入,石氏看見,吃了一驚,大叫道:“活鬼出現了。”舉步欲奔,卻早嚇倒在地。還是楚娘有些膽識,把手中拂子指著魯翔道:“老爺陰靈不泯,當早生天界,不必白日現形,以示怪異。”魯翔道:“哪裏說起,我是活人。”
隨後魯惠、吳成也到。魯惠看見母親,方才大喜,忙上前扶起道:“母親勿驚,孩兒在此。父親已生還,前日凶信,乃訛傳耳。”石氏與楚娘聽說,才定心神。四人相對大哭。哭罷,即撤去靈座,各訴別後之事,轉悲為喜。眾道姑不嘖嘖稱異。正是:
隻道陰魂顯聖,誰料真身複還。
豈比鶴歸華表,宛如鳳返丹山。
魯惠收拾住房,重買婢仆,多將金帛酬謝道姑,接取夫人並楚娘歸家。楚娘不肯道:“我今已入玄門,豈可複歸繡閣?”石氏道:“當初都是我不是,致你身入玄門。五年以來,反蒙你看顧,使我愧悔無及。今日正該同享榮華,你若不肯同去,我又何顏獨歸。”魯翔道:“夫人既如此說,你不可推卻。”魯惠又再三敦請,楚娘方允諾,拜了神像,謝了道伴,改裝同歸。自此石氏厚待楚娘,不似前番妒忌了。
過了幾日,昌期家眷亦歸。魯翔擇吉行禮,迎娶月仙與魯惠成婚。奩具之豐,花燭之盛,自不必說,合巹後,魯惠細覷仙姿,真個似玉如花。月仙見魯惠紫袍紗帽,神采煥發,比前身穿縞素、麵帶愁容時又大不同。二人歡喜,同入羅幃,枕邊敘起昔年題詩寫扇之事,愈相敬愛。此夜恩情,你貪我悅,十分美滿。自此夫妻恩愛,不必細說。
且說楚娘出家過了一番,今雖複歸,塵心已淨,凡事都看得恬淡。隻有亡兒魯意,時常動念。那裹屍剩下的半條白鳳裙,一向留著,每每對之墮淚。一日,昌家有人來問候小姐,說起昌期身邊有個寵婢懷孕,前夜已生一子,老爺、夫人甚是歡喜。楚娘聞知,又觸動了思念亡兒,即取出那半條白風裙來看,淚下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