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羅誌(2 / 3)

看著周怡我好像覺得自己獲得新生了,不,不是好像,而是真的獲得了新生。不一會,廣播裏傳來:請全體師生到棋台前進行開學典禮……道路兩邊的柳枝隨風輕輕舞著,開開學典禮的時候,我也坐在夏雪的旁邊。聞著她身上傳來的幽香味道,更是讓我如癡如醉。我真的覺得我愛上周怡了。

開學典禮上

“我們剛剛經曆過一個美好而幸福的寒假,心中懷著希望迎來了又一個春季,同時也迎來了需要努力奮鬥的一個新學期。首先我們要歡迎初一的新同學,大家鼓掌歡迎他們。回首過去,我們感到驕傲,展望未來,同學們希望大家做得更好。這是我們之間的約定。同學們,要記住一句話,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現在我宣布六中開學典禮正式開始!請全體起立,升國旗、奏國歌,行注目禮”主持人說完後,廣播傳來了《義勇軍進行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全體師生一致看著國旗緩緩升起,這時我才感受到六中和普通學校的不同。

“接下來請羅主任做重要講話,大家歡迎”羅誌,德育處主任,據說是六中最受歡迎的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就說三點,哈哈說多了你們也不聽。初二,初三的可能已經聽我講得都煩了,所以我主要講給初一的新生聽。初二,初三的隨便聽聽也好,因為我看你們聽我講這麼久也沒有什麼改變。第一點:在中國傳統教育裏,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裏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自”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也就是素質教育。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製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裏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裏,麵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曆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隻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