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亂】
“此人,究竟何德何能?”
望著劉邦大搖大擺逐漸遠去的背影,蕭何第一百零八次這樣問自己。
時為大秦帝國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夏末,劉邦以泗水郡沛縣泗水亭亭長的身份,押送二十名犯人前往鹹陽參加修建阿房宮的浩大工程。
幾位朋友在縣城王家酒館為劉邦送行。臨別之際,每人拿出三百錢作為盤纏送給劉邦,唯獨蕭何多送了兩百。
錢用一根小麻繩串著,放在一個小麻布包裏,劉邦掂量了一下,知道輕重。他意味深長地看了蕭何一眼,低聲道:“老蕭,你手重!”
蕭何尷尬地笑笑,用幾不可聞的聲音道:“應該的。”
蕭何肯定想不到,他多送的這兩百錢,自從交到劉邦手上開始,便以傳銷組織都不敢吹噓的速度孳生利息——十三年後,漢帝國建立,劉邦大封功臣,因為這多出的兩百錢,特別多賞了蕭何兩千戶。
此乃後話。
*
大秦帝國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有縣,縣下有鄉邑(鄉鎮),鄉邑下有裏(村或街道)。
至於亭,則是縣的派出機構,一般設於交通要道,負責為來往的官吏提供驛馬食宿,同時兼管方圓五至十裏的治安。
所謂亭長,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政府招待所長兼治安隊長。
可以這麼說,在整個帝國的官僚體係中,沒有比亭長更小的官了。
而當時的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
掾,就是縣令的助手。在大秦帝國,每個縣裏而都有七八個掾,其中主吏掾負責一縣吏屬的考核升遷,相當於現在的縣委組織部長。
若以官職而論,蕭何已經比劉邦高了一截。
而一個人的地位不僅僅是由官職決定的,蕭何在人們眼中,決不隻是主吏掾那麼簡單。
因為,蕭氏家族世居沛縣,根深葉茂,桃李滿園,是當之無愧的沛縣第一豪族。
蕭家人走在街上,神態都與常人不一樣,舉手投足之間,仿佛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蕭家的仆人提著籃子去買菜,也會被菜販子尊稱為“先生”。
民間有什麼糾紛,隻要蕭家出麵,必定可以擺平。甚至於官府的很多事情,也必須借助蕭家的力量,才有可能推進。
而蕭何,正是蕭氏家族的現任宗主。
對於蕭何這樣的人物,縣令無論如何是要籠絡在手裏的,禮遇有加的。
話雖如此,縣令是皇帝委派的官員,有整個帝國的權威作為後盾,絕不至於因為蕭何是地頭蛇就讓他三分。縣令倚重蕭何,主要還在於蕭何自身。
蕭何是個有本事的人。
帝國以法治天下,法律文書汗牛充棟,條款浩如煙海,甚至“不準在街上倒垃圾”這種小事都有明確規定。即便專門研究法律的朝廷博士,讀白了胡子,讀瞎了眼睛,也不敢自稱精通。但是,蕭何在這方麵有著過人的天賦。
任何事情,隻要到了蕭何手上,立刻可以分辯出合不合法,並且提出恰如其分的處理意見。
此外,蕭何還寫得一手好文章,文風簡練,條理明晰,遣詞精當,無隙可擊。同僚們欽佩之餘,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做“文無害”。
對於秦朝官吏來說,沒有比這更好使的本領了。那時候,皇帝派出禦史,巡視各郡,給各地的官吏考評打分。負責泗水郡的禦史跟蕭何見過幾次後,欽佩得五體投地,毫不猶豫地揮筆給他打了最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