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泗水亭長(1)(2 / 3)

“跟我回鹹陽吧,我將向皇上極力舉薦,幫你在朝中謀個差使。”

禦史還對蕭何這樣說。

這是一個連縣令都眼紅的建議。他知道,皇帝唯才是舉,以蕭何的本事,如果去了朝廷,到廷尉府中當個尉監,肯定是綽綽有餘。如果假以時日,即便是擔任廷尉也不足為奇。

廷尉是帝國九卿之一,掌管全國刑法,大致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長。在廷尉麵前,小小的縣令連坐的地方都沒有。

出乎縣令的意料,蕭何拒絕了禦史的好意。

“在下才疏學淺,能夠把現在的工作做好已屬不易。朝廷乃帝國中樞,群英薈萃,哪裏輪得到我這個山村野夫去獻醜?”他委婉地說道。

“你就別謙虛了。你的才幹,連老夫都自歎不如。”

禦史一再邀請,希望能夠說服蕭何。

但是,當他確定蕭何死心塌地不願意離開沛縣的時候,也隻得放棄。

禦史怏怏而去,臨行留下一句話:“你不去鹹陽,是你的損失,也是帝國的損失。”

蕭何一揖到地,表示感謝,神態仍然是不亢不卑。

禦史去後,縣令握著蕭何的手說:“你不去鹹陽,真是太好了。要知道,這裏是多麼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他同時又表示惋惜:“你如果去了朝廷,說不定能當上丞相,我還盼著能夠沾你的光呢!”

“您言重了。”蕭何說,“能夠在您手下當差,我已經很滿足,豈敢不自量力,覬覦朝廷高位?”

縣令大為感動,甚至為自己當時的嫉妒產生了些許愧疚之情。自此之後,縣令更加倚重蕭何,但凡縣裏的大事,他都會主動征求蕭何的意見,而且基本上言聽計從。

蕭何則一如繼往地盡心辦事,人前人後給足縣令麵子,小心翼翼地維護縣令的權威,把縣令伺候得舒舒服服。

三年前,當蕭何向縣令建議任命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縣令雖然根本沒聽過劉邦的名字,卻連想都沒想便答應了。

“此等小事,你身為主吏掾,盡可自行決定,知會我一聲便是。”

“豈敢!”

蕭何麵露惶恐之色:“任命吏屬乃縣裏的大事,在下豈敢自行決定,一定要請您批準方可。”

“那我已經同意了!”

縣令很喜歡蕭何這種態度,加之蕭何平日所求不多,一個泗水亭長,又不是什麼肥差,樂得賣個人情給他。

可以這麼說,劉邦能夠當上泗水亭長,完全拜蕭何所賜。

但是,劉邦沒有對蕭何產生任何感恩之心,仿佛蕭何為他所做的一切,全是理所當然。

*

蕭何為劉邦所做的事情,遠不止於讓他當上亭長。

早在大秦帝國建立之前的戰國時期——那時候,沛縣還是楚國的領土——蕭何便認識了劉邦。

當時,劉邦不過十七八歲,既不種田,也不做生意,又不在家孝順父母,成天帶著盧綰、樊噲、周勃幾個酒肉朋友在沛縣的大街上閑逛。

這四個人走在一起,頗具喜劇效果。

劉邦個頭最高,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臉上帶著一種傻乎乎的笑,眼睛有一半時間看天,一半時間看地,就是不肯好好看人。他的腰間別著一把三尺長劍,劍鞘古香古色,劍柄卻是雕得極其笨拙的一塊木頭,既不美觀,看起來也不稱手。但是誰也沒有見過劉邦長劍出鞘,因此無從得知它究竟好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