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回答使得曹參大為驚歎。
如果說盧綰是劉邦的影子,曹參就是蕭何的影子。
自打少年時代開始,他們就是好朋友。隻要是蕭何讚同的事情,曹參絕不會反對,這種關係保持了很多年。後來,漢帝國建立,蕭何當上了相國,因為某一件事情上的分歧,曹參才第一次對蕭何說了個“不”字,二人從此鬧翻,形同陌路。但是,等到蕭何死後,曹參繼任相國,他卻一成不變地延用了蕭何製訂的所有法律和政策,甚至連一個字都不肯更改,史稱“蕭規曹隨”。
總之,這次談話後,曹參對劉邦也格外關照起來。
天恩莫測
曹參是沛縣的獄掾,也就是監獄長。
帝國以法治天下,實行輕罪重罰,老百姓稍有不慎便有可能被投進監獄。罪名輕的,關三五個月,交罰金了事;罪名重的,送往鹹陽修皇宮皇陵;罪無可赦的,發配漁陽、北地、上郡等苦寒之地去墾荒,戍邊,修長城,那就基本上回不來了。帝國的監獄裏總是人滿為患,獄掾的生意好得應接不暇。
沛縣三邑八鄉的各級官吏見到蕭何和曹參,無不畢恭畢敬,生怕得罪他們,唯獨劉邦是個例外。
他總是大大咧咧,見到蕭何稱老蕭,見到曹參稱小曹。其實蕭何比他大十歲,曹參也比他大兩歲,無論序齒還是序官,他都不應該這樣叫曹參。
蕭、曹二人尚且如此,縣裏的其他官吏就更不在話下。
劉邦每次到縣裏來辦事,連帽子也不摘,摟著人家的肩膀稱兄道弟。一開始大夥還有點不習慣。想想看,縣衙裏的這個掾那個掾,哪一個不是有些來頭的?你劉邦一介亭長,憑什麼跟人家套近乎?可是不久之後,大夥便接受了劉邦,跟他打得火熱起來。
有人甚至聲稱:“劉季真乃有德之士!”
季是劉邦的字。
有德?蕭何差點將一口飯噴出來。自從大秦帝國建立,傳統的價值觀念便被推翻了。劉邦這種人,擱在過去的楚國,分明是個不學無術、品行低劣的無賴這徒,現在居然成了有德之士,真是可笑啊!
更可笑的是劉邦那頂帽子。
本來,亭長這級官吏,既沒有官帽也沒有官服。
劉邦上任後,自己畫了張草圖,派盧綰長途跋涉,專程到薛郡的薛縣找人訂做了一頂竹皮帽子,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甚至有一次見到縣令都不肯摘下來。
縣令本來也沒正眼看劉邦,隻不過眼睛的餘光瞟到了那頂造型奇特的帽子,不由得回過頭來多看了兩眼。
“我早聽聞楚人沐猴而冠,今日終於見到了。”
事後,縣令如此對人說道。
縣令姓蹇,是關中人,自稱秦穆公年間名臣蹇叔的後代,對於被征服的楚地之人,骨子裏多少有些看不起的。
蕭何聽到這話,既生氣又無奈。
憑心而論,劉邦戴上那頂帽子,簡直就是“沐猴而冠”的一副活形,也難怪縣令會開這樣的玩笑。
讓蕭何難以理解的是,沛縣的一幫年輕人,見了劉邦那頂帽子,不但不覺可笑,反而趨之若鶩,紛紛仿造來戴,一時竟成時髦,號稱“劉氏冠”。
你說說,這都什麼世道?
*
對於蕭何來說,劉邦簡直成了一個謎。
他開始留心劉邦的一舉一動,發現劉邦最喜歡到縣城的武家酒館和王家酒館喝酒。
每次,隻要劉邦跨進酒館的大門,很快就會有一大群擁躉蜂擁而至,在他身邊圍坐成一圈,聽他天馬行空地胡說八道。
劉邦講的事情,多半荒誕不經,但是很吸引人,尤其能夠吸引那些成天無所事是、遊手好閑的年輕人。講到精彩處,連掌櫃、酒保都放下手頭的工作,臉上掛著傻笑,站在一旁靜靜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