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帝國落日(7)(1 / 3)

所謂盟誓,便是將誓言寫在布帛上,雙方歃血為盟,以示不渝。畢遂得到這樣的承諾,下定決心。他命人擺出豐盛的酒筵款待劉邦的使者。酈食其酒量驚人,喝得醉熏熏的,直到日落光景,方才起身告辭。

在畢遂看來,一個人如此放膽豪飲,必是心無芥蒂。因此,對於酈食其給他的承諾,無形中又多了幾分信心。

等到酈、陸二人離去,畢遂便將親信召集起來,宣布了自己的決定。

*

武關下,楚軍帳中。

劉邦聽完酈食其的報告,“嘿嘿”地笑起來。“幹得好,幹得好!”他連聲稱讚。

畢遂既然答應投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自然是派人接管武關。可是,當劉邦和張良商量調兵遣將的時候,張良卻說了一句:“不可。”

“咦?這可是你出的主意,現在怎麼又變卦了?”

“畢遂有他自己的算盤,並不代表守關的秦軍將士都會服從他。萬一將士不從,背叛了畢遂,反而加強了武關的防備,咱們就不好辦了。”

“你的心眼可真不少——那你說,現在該怎麼辦?”

“畢遂想著投降,必然放鬆警惕。咱們趁這個機會進攻武關,可一舉將其擊破。”

張良的謀略,在劉邦看來簡直是千變萬化,難以捉摸。《孫子兵法》上說,當將領的最高境界,是能夠把士兵如同羊群一般趕來趕去,而士兵毫無怨言。自從在開封城下重遇張良,整支西征軍(包括劉邦本人)就像是打了雞血一般,被張良驅使著南征北戰,時而進,時而退,時而攻,時而守,每個人都樹立了一種信念——隻要聽張良的,就不會有錯。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事實也確如張良所料,畢遂雖然得到幾位親信的支持,卻不能夠說服關內秦軍集體反水。當他在全體將士麵前發表演講,剛說完“天滅大秦”幾個字,隊伍中便爆發出一陣騷亂。

“逆賊!”有人大聲罵道。

“我們不做對不起關中父老的事。”有人這樣附和。

“絕不開關揖盜,絕不!”

畢遂的一名親信——軍中司馬鄺皓帶著數十名士兵衝進隊伍,企圖將那些發表議論的人抓出來,結果引起了公憤。大夥組成一道人牆,擋在鄺皓麵前,不讓他通過。

鄺皓急了,“刷”的抽出佩劍。

“將軍有令,不從者死。”

話音剛落,身邊一片抽兵刃的聲音,擋在他麵前不隻是人牆,還有上千把明晃晃的刀劍。

畢遂在台上看見,情知不妙,但又騎虎難下,隻得示意其餘幾名親信帶人去救鄺皓。這樣一來,秦軍很快分成了三派:畢遂的鐵杆擁躉約有千餘人,對畢遂拔刀相向的約有三四千人,其餘將士搖擺不定,不知所措。

關內亂成一團,關外的楚軍卻在悄悄逼近。

劉邦站在夏侯嬰駕駛的戰車上,親自吹響號角。

聽到號角聲,樊噲一手持刀,一手舉盾,大呼一聲“跟我來!”身後三千名死士,有的扛著雲梯,有的推著衝車,朝著武關快速推進。

“楚軍來襲!”

這一聲呼叫使得關內形勢更亂。畢遂不知道楚軍為何突然發動進攻,但是在眼前這種形勢下,楚軍的到來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你們趕快放下武器,隨我投降楚軍,猶不失榮華富貴。否則的話,玉石俱焚……”

城頭一名秦軍弓箭手,本來已經拉滿了弓要射擊攻城的楚軍,聽到畢遂此語,突然回過頭來朝他射了一箭。

這一箭正中畢遂前額。

畢遂後退兩步,雙手亂揮,似要將箭杆拔下來,突然一個倒栽蔥,掉下了兩丈高的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