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花鍾大鳴,旭日三舍,緇徒總集,就食於堂。莫不詠歎表誠,肅容膜拜。先推尊象,次及有情。洎蒲豐(指大鍾)之吼餘,海潮之音畢,五鹽七菜、重櫃香秔(指優質米飯),來自中廚,列子中廚,鹹造物爇。
戒律淸規,至唐後日益嚴謹,難怪宋代理學家程顥遊定林寺時目睹僧徒們威儀濟濟,進退合度,以為三代禮樂盡在其中。在這種肅穆的氣氛中進食,自然會感到人生的渺小,並增加對佛的鈑依之情。
4.清真菜係
中國傳統萊肴中有一個與伊斯蘭教密切相關的肴饌係列,即清真菜,其主要特點是以羊肉菜肴為主,排除了豬肉、驢肉及部分海味和無鱗魚。
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東鄉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保安族、柯爾克孜族以及漢族中的部分民眾,人數眾多,分布麵廣。尤其是生活在內地、與漢族雜居的穆斯林,以其獨特的飲食方式和飲食風俗,不僅增加了伊斯關教徒之間的凝聚力,也對漢族飲食文化有所影響。
虔誠的穆斯林非常重視“齋月”。所謂“齋月”,就是在這一個月中,除老弱病幼以外的人,每天從黎明到日落禁止飲食,至日落星全才可開飯。午夜一餐,最為豐盛。每年有一個月的齋月,定在回曆九月,直到十月初一,才開齋過節。開齋這天是“開齋節”,又名“肉孜節”,人們殺牛宰羊,準備烤饢、饊子、奶茶等食物,群聚飲宴,以示慶祝。從這天起飲食恢複正常。
穆斯林的另一個節日是古爾邦節,又名宰牲節,有宰牲以獻真主之意。此節猶如漢人之春節,在回曆十二月初十。節前要把家中掃除幹淨,掛上美麗的壁毯。要趕在太陽未升之前去清真寺聽阿訇念《古蘭經》,然後再回家宰羊煮肉、做抓飯。還要供奉真主,以感謝真主的賜福。
穆斯林的肴饌又稱作清真食品。元代忽思慧《飲饌正要》中即以蒙古食品和清真食品為主。元代無名氏編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食類》屮專門收有“回冋食品”,包括“沒克兒匹刺”、“卷煎餅”、“糕糜”、“酸湯”、“禿禿麻失”、“八耳搭”、“哈爾尾”、“古剌赤”、“河西肺”等,都帶有強烈的異域色彩。如“河西肺”,主料為連心肺一掛,以肉汁將豆粉二兩攪勻,再用蜜三兩,酥半斤,去皮鬆仁、胡桃仁十兩,擂細濾去渣滓,和攪均勻,灌人肺中,下鍋煮熟,用大單盤盛托至盛筵前,在碟內切割。先澆灌肺,剩餘汁人芝麻泥煮熟而食。這種作法取自《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饌正要》的製法與此略有不同。從主料、調料、吃法看,與中國傳統食品差別很大。
現在有不少清真菜已不再是“河西肺”之類的回回食品,而是與漢族肴饌互相融合後形成的既保持穆斯林傳統又同中國傳統烹飪風格有一致之處的係列食品,故其食品也能為多數漢族民眾所接受。在回族群眾聚居區,經營飲食行業的回族人很多,漢族人民認為他們料理清潔,也多光顧。北方的清真飯店所經營的燒羊肉、烤羊肉、涮羊肉、醬牛羊肉、烤羊肉串、油爆散丹(牛百葉)、水爆肚仁、散丹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清真菜肴,其中最高級的是“全羊席”,《清稗類鈔》記載:
清江庖人善治羊,如設盛筵,可以羊之全體為之。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灼之、熏之、炸之。湯也、羹也、膏也、甜也、鹹也、辣也、椒鹽也。所盛之器,或以碗,或以盤,或以碟,無往而不見為羊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各異味,號稱一百有八品者,張大之辭也。中有純以雞鴨為之者。即非回教中人,亦優為之,謂之曰全羊席。同、光間有之。
穆斯林把“全羊席”看作是“聖席”、“教門席”,是富有的穆斯林在悼念先人,敬請教長、阿訇、鄉老時設的最高貴的筵席。南方的清真廚人受南方各萊係的影響,菜肴中也多有以雞、鴨、鵝肉為主料的。從上麵關於“全羊席”的記載也可看出,清江(在今江西省)甚至以雞鴨冒名羊肉。北京的“全羊席”十分考究,不僅在製作中吸取了京菜的烹調之法,以燉、燜、煮、蒸、扒為主,而且所用餐具也極華麗,多為深藍色或深綠色,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它最初形成於乾隆宮廷,木為招待朝貢的穆斯林而設,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今日高級清真餐館的名席。至於西北地區(如西安、蘭州乃至烏魯木齊一帶)的全羊席,則更樸實一些。
淸真係列肴饌中的小吃也很有名,如北京的鍋貼兒、炸徊頭、各式燒餅、羊肉水餃,西安的節肉泡饃,新疆的烤饢、烤包子,以及流行於北方的黃米豆沙軟糕、黃米棗糕等,都是獨具風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