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應常備哪些藥物?
(1)外用藥物包括消毒防腐藥物中的紅藥水、碘酒、消毒酒精和紫藥水等,但應注意紅藥水與碘酒或紅藥水與紫藥水不能一起使用。夏令防治蟲、蚊咬傷或防暑的外用藥清涼油或氨水等。治療跌打扭傷、風濕或神經疼痛的傷濕止痛膏、風油精或麝香止痛膏等。瓜果蔬菜消毒用的灰錳氧。消毒皮膚,衝洗創傷、治療燙燒傷感染,以及用於器具或病室消毒的洗必泰或消毒淨等。
(2)防治傷風感冒的藥物預防性藥物可備用病毒靈,也可備用預防感冒的中成藥,如板藍根衝劑、感冒清熱衝劑、治療性藥物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丸、撲爾感冒片、APc片、撲熱息痛片、藿香正氣丸等。
(3)鎮咳、祛痰或止喘藥物複方甘草片、止咳糖漿、橘紅丸、氣管炎丸、複方新諾明片以及專供小兒用的解肌寧嗽丸等。
(4)治療消化不良藥物乳酶生、酵母片、澱粉酶片、胃蛋白酶片、胰酶片、多酶片、食母生、山楂丸以及專供小兒用的肥兒散、小兒至寶錠等。
(5)抗菌消炎藥四環素片、土黴素片、止痢片、黃連素片、解毒消炎丸、喉症丸、六神丸或冰硼散等。
(6)維生素類藥物或多維葡萄糖適用於維生素缺乏症或小兒、體弱和年老多病者,尤其在冬季蔬菜水果缺乏時可適當備用,包括維生素B1、B2、C和多維葡萄糖等。
(7)夏令時藥可備用人丹、十滴水、清涼油、藿香正氣水、解暑片或六一散等。
(8)治療高熱或神誌昏迷的急救藥物僅在必要時服用,包括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紫雪或綠雪散、牛黃鎮驚丸以及小兒用的萬應錠、小兒回春丸和七珍丹等。
(9)驅蟲藥物驅蛔靈、撲蟯靈、左旋咪唑以及專用於小兒的肥兒丸。
2.為什麼要按時服藥?
為了服藥後獲得應有的效果,或減少服藥引起的副作用,必須按時服藥。根據藥物的性質和作用,服藥時間一般分下列幾種:
(1)飯前服宜飯前服用的藥物對胃多無大的刺激性,飯前胃空,服後可使藥物保持有效濃度,並能充分吸收,迅速發揮作用。如健胃片、痛痙平、安胃靈等胃腸解痙藥物宜在飯前10分鍾左右服用。收斂止瀉藥如鞣酸蛋白也宜飯前服,一般在飯前10~60分鍾服。
(2)飯後服大部分藥物可在飯後15~30分鍾服用,這時胃中有食物,可減輕藥物對胃的刺激性,如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索密痛、保泰鬆、消炎痛、安乃近。治療神經衰弱、癔病、癲癇以及催眠的三溴片、巴氏合劑、苯妥英鈉、氯丙嗪等對胃有刺激性,應在飯後服。
(3)飯中服幫助消化藥胃酶片、胃酶合劑、澱粉酶、稀鹽酸等在吃飯時服,可及時發揮作用,幫助消化。
(4)空腹服為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時,宜空腹時服用,如鹽類瀉藥硫酸鎂等都宜在清晨空腹時服。
(5)間隔服為了使藥物在體內保持一定的有效濃度,需每隔一定時間用藥一次。如某些磺胺類藥物及某些抗生素類藥物均須間隔服。
(6)睡前服一般宜在15~30分鍾服用,如部分瀉藥酚酞,服後8~10小時見效,睡前服就能在第二天早晨排便,又如催眠藥魯米那、安眠酮服後半小時可見效,睡前服便能及時入眠。
由於用藥的目的不同,藥物的性質、吸收和排泄各有差異,因此,服藥的時間也就不同。一定的藥物,必須按照一定的時間服用,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3.什麼時間用藥效果最好?
人類的生命活動具有極強的時間節律,什麼時間體溫最高,什麼時間心跳最快,什麼時間血壓最低等都是有一定時間規律的,這些規律的變化與用藥時間對人體的影響是很大的。隻有掌握人體的最佳時間用藥才能使藥物療效發揮最好,毒、副作用最低。專家們根據長期臨床觀察及動物試驗發現一些常用藥物的用藥最佳時間可供選擇。
降壓藥早7時、下午3時和晚7時服用效果最佳,而不宜在睡前服用,入睡後血流相對緩慢,血液粘滯性增強,若在睡前服降壓藥易發生腦血栓。
強心藥如洋地黃、西地蘭等在淩晨4時最敏感,其作用是其他時間的40倍,因此,此時用藥極易發生毒性反應,要特別小心。天氣變化或氣壓低時用強心藥也易造成中毒,因此也應減小劑量。
止痛藥上午9時是人痛覺最不敏感的時間,而中午11~12時是痛覺最敏感的時間,因此中午服止痛藥效果最好。
胰島素淩晨4時為糖尿病人最敏感的時間,此時給最低量藥即可達到滿意效果。
糖皮質激素類如可的鬆、強的鬆等,以早8時給藥效果最佳,每日僅需給藥一次即可。
抗風濕及消炎止痛藥以上午8時給藥作用最佳,晚8時作用最差。磺胺類藥下午4時服用比其他任何時服用效果都好。
抗貧血藥晚上7時服用比早上7時服用吸收率高12倍,而且血中維持時間延長3倍。
4.怎樣正確口服藥物?
你會服藥嗎?這個問題也許問得可笑,藥怎麼不會吃,其實服藥不得法的卻大有人在。有的人吃藥片不用水,有的人隨便拿些飲料、茶水之類一送了之,等等,這都不妥當。那麼怎樣服藥才是正確的呢?
(1)要取站立或座位吃藥,不要躺著吃,也不可服藥後立即躺下,至少要坐上幾分鍾。
(2)要用溫開水送服,而且至少100毫升,不能隻喝一兩口。喝水越多接觸麵越大;吸收利用越好。也不能用牛奶和奶製品及茶水送服。牛奶中的鈣會與藥物結合,影響吸收、利用。茶葉中的鞣酸會使藥物沉澱或分解破壞,影響療效。濃茶可使胰酶片、多酶片等酶製劑失去活性。
(3)盡量避免夜間服藥,尤其是片劑、膠囊。睡前服藥也要在服藥後活動片刻再入睡。
(4)混懸劑及乳劑要搖勻後再服,不然大多數藥會沉澱在下層沉澱物中,而沒有真正服用到。
(5)要注意服法,有的藥不能嚼碎吃,如魚肝油膠丸嚼碎了有令人難受的魚腥味。有的藥要含服,如硝酸甘油片,嚼碎後吞服會在胃腸道中被破壞,療效僅為舌下含服的10%。
(6)要禁止和乙醇製品合用。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乙醇也有藥理作用。如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島素時,飲酒或乙醇製品,可增強降糖作用而引起嚴重的低血糖反應。
(7)要忌口:吃中藥有忌口,吃西藥有時也要忌口。如服用抗過敏藥物時,不宜食用含有異性蛋白的食物如雞、魚、蟹、蝦等,否則易發生過敏反應。服用解熱鎮痛藥時,禁食鹹魚、醃菜等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以免在胃內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亞硝胺。
5.服藥能否加糖?
有些人對苦澀難咽的中西藥物常加糖調味服用,殊不知這樣有時會影響藥效。
對於病人恢複期的食欲不振,常需借助於某些藥物的苦味以發揮其特殊的效用。像健胃散、大黃酊、龍膽蘇打片等能刺激味蕾,促使唾液和胃液分泌,從而增進病人的食欲,幫助消化。若加糖服用,雖掩蓋了苦味,但卻失去了藥物的健胃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中藥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稱為四氣。加入藥中的糖屬於溫性,若投入熱性藥中,如火上添油;反之,若投入寒涼藥中,則緩解其寒涼之性,降低療效,同時,中藥還有酸、苦、甘、辛、鹹五味,若加入糖,雖緩解了苦、酸、鹹等味,但也降低了藥效,不利於治病。
6.睡前服藥有何宜忌?
(1)適合在睡前服用的藥物。通常有下列幾類:
①催眠藥:睡前服用可以盡快進入睡眠狀態。
②安定藥:可以更有效地解除緊張和憂慮。
③緩瀉藥:如果導片等。
④驅腸蟲藥:入夜空腹服用,可促使蟲體即時排出。
⑤抗過敏藥物:如撲爾敏(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可以減輕藥物的副作用。
⑥滋陰補血藥:睡前服用補益效果好。
⑦多數抗腫瘤藥:睡前服用可減輕不良反應。
(2)不適合在睡前服用的藥物:
①降壓藥:因為睡前服用降壓藥,常會導致夜間血壓過低、血流緩慢,容易發生腦缺血性中風(腦血栓形成)和心肌供血不足,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②肺氣腫病人:睡前不宜服安眠藥,以免發生呼吸暫停現象。
7.中西藥能同時服用嗎?
一般來說中西藥是可以同服的,中藥和西藥如同兩位兄弟,在治病這一目標上,它們親如手足,互相配合,往往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所謂同服,有時是一起服,有時是隔開服,如中藥習慣服法是早、晚各一次,西藥是一日服三次至四次,所以,發生衝突的機會較少。有些成藥,如感冒清、速效傷風膠囊和一些滋補藥等,是中、西藥合成的,效果都很好。
但是,有些中藥和西藥是不能同時服用的,比如西藥中的四環素,它主要用於炎症疾患,它易於鈣、鎂、鐵等無機物結合,形成難以吸收的結合物而降低療效。有的醫生同時開了牛黃解毒片,這是不對的。因為牛黃解毒片的主要成分是石膏,而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所以,四環素類藥不能和含石膏的藥物同用。
阿司匹林和鹿茸、甘草及其複方製劑同時服用,對消化性潰瘍患者,會大大增加胃粘膜的刺激作用,並可使胃酸分泌增多,這對患者是很不利的。中藥洋金花和西藥阿托品同時服用,就會超過阿托品的安全用量,出現中毒症狀,因為洋金花裏含有阿托品的成分。西藥抗生素類,有抑製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不宜同時服用含神曲、豆豉、山楂之類的中藥。在服用維生素B1時,不但不宜同服中藥石榴皮、五倍子、地榆等,而且在使用一段時間以後還要補充足量的維生素B1,防止體內維生素B1缺乏,因為這些中藥中含有大量的鞣質,而鞣質可使維生素B1失去作用。
為避免以上一些情況,在服藥時,即便沒有禁忌的情況,也宜錯開時間服藥,如出現中毒反應,要及時停藥。
8.什麼叫配伍禁忌?
在臨床上醫生常將幾種藥物配合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療效、減少用量、降低毒副作用、避免抗藥性。但若配合不當,會出現渾濁、沉澱、變質,甚至增強毒性,或發生對人體的不良後果。這種不適當的配合,稱為配伍禁忌。尤其是在靜脈輸液中合並用藥產生的配伍問題,危害更大。
(1)發生理化性質的變化影響療效,增加毒性。如維生素C與苯巴比妥合用,苯巴比妥會析出,維生素C部分分解,影響療效。葡萄糖酸鈣注射液與磺胺嘧啶鈉、鹽酸四環素等配伍,會產生渾濁沉澱或變色。注射液中的酸性藥與堿性藥,氧化性藥與還原性藥也不能合用。
(2)發生藥理性變化影響療效。如慶大黴素與羧苄青黴素相混合作靜脈滴注,前者會失去活性。氨茶堿注射液與硫酸異丙腎上腺素、氨苄青黴素、羧苄青黴素配伍,溶液雖澄明,但效價卻降低,也屬配伍禁忌之列。
配伍禁忌雖是醫護人員必須掌握之事,但對一般病人來說,了解有這種用藥配伍禁忌也可起到監督作用。因為它經常遇到,所以不少藥物書籍中常附有以實驗結果為依據的多種類型的注射劑配伍變化表供參考。
9.小兒用藥應注意什麼?
小兒生了病,特別是嬰幼兒,不會說,要靠父母的觀察和醫生的檢查診斷。看病、服藥都比成人困難。因此,兒童用藥應當特別加以注意。
(1)對於新生嬰兒應注意護理,避免生病,盡量少用藥。兒童生長發育期間新陳代謝旺盛,由於一些器官和組織發育還不成熟,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對藥物的反應敏感,用藥不當容易產生不良反應。
(2)用藥劑量不可過大,時間不可過長。小兒用藥劑量切忌不可過大,時間不宜太長,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3)有反應的藥物應當記住,避免再服。
(4)要嚴禁給新生兒服小兒退熱片、APC片,因這類藥可引起新生兒青紫症、貧血,以及肚臍出血、吐血、便血等。
(5)四環素不可給八歲以內的孩子服用:因不但可引起腹痛、惡心、嘔吐,而且八歲以內的孩子,特別是新生兒,即使短期內服用四環素也容易引起黃斑牙。
(6)不可一發熱就用抗生素。如氯黴素可抑製骨髓的造血功能,可使服用的病兒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粒細胞缺乏症;新黴素可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和耳聾。不少醫生主張對小兒發熱、炎症時采用中藥製劑,因為清熱解毒藥有很好的效果。
(7)維生素類營養藥也不可長期大量服用,因為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類營養藥也會引起中毒。如維生素AD膠丸,如過多服用,會出現毛發幹枯,眼球突出、煩躁不安、厭食、發熱、肝腫大等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