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1 / 3)

勳臣曆三公

勳臣以太師為極,凡八人:若李韓公善長、張英公輔,不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張英公懋、張昌公鶴齡、徐定公光祚,不為太保,以躐加故也。獨翊國公郭勳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師,五加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師,五加太師。二公遍曆三公,近代所絕少。而成公知經筵,監國史,贈王複諡,尤為絕盛。

文臣遍曆三孤

文臣以少師為極,凡二十四人:若吳榮襄中、費文憲宏,不為少傅,楊文敏榮、萬文康安、徐文靖溥,不為少保,亦以躐加故也。其遍曆三孤者,蹇忠定義、楊文貞士奇、劉文穆吉、劉文靖健、馬端肅文升、李文正東陽、楊文忠廷和、梁文康儲、王恭襄瓊、楊文襄一清、張文忠孚敬、夏文湣言、嚴分宜嵩、高新鄭拱、徐華亭階、李興化春芳、張江陵居正、張蒲州四維,與今申吳縣時行,凡十九人。內忠定、文貞皆不帶宮職,忠定以半歲中加少保、少傅、少師,尤為奇也。分宜、華亭,一加太子太保,再加少保,三加兼太子太傅,四加少傅,五加太子太師,六加少師。江陵一加少保、太子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少傅,四加太子太師,五加少師,六加太傅,七加太師,遂真為三公,比諸公尤詳。

文臣遍曆一品階勳

張居正初加階榮祿大夫,再以恩詔加光祿大夫,三加柱國,四加特進,五加左柱國,六加上柱國,尤為盛事。

曆封公侯伯

諸功臣有徑封公侯者,無論己。有自侯而公者,則湯中山和之進封信,傅潁川友德之進封潁,藍永昌玉之進封涼,沐西平晟之進封黔,郭武定勳之進封翊,張壽寧鶴齡之進封昌是也。有自伯而侯者,則徐興安亨、李襄城瑾、陳平江豫、陳寧陽懋、王清遠友、柳安遠升、劉廣寧安、吳恭順克忠、薛安順貴、梁保定缶、吳清平成、蔣定西貴、楊昌平洪、方南和瑛、石定遠彪、孫懷寧鏜、陳武平友、趙武靖輔、仇鹹寧鉞、孫會昌繼宗、周慶雲壽、張壽寧巒、張建昌延齡、王瑞安源、方安平銳、李武清偉,皆仍故封者也;王武義通之成山,則徙邑者也。惟張英國輔自新城伯進侯以至公,石忠國亨自武清伯進侯以至公,朱保國永自撫寧伯進侯以至公。前後領三券者僅三人。其後忠國公削,保國一傳,至孫複為侯,而英公開國至今。

出將入相

國初,徐太傅達初入為右相國,出為大將軍征吳,再出為征虜大將軍北伐,入為中書右丞相,複出為征虜大將軍,鎮撫東北。正德中,楊文襄一清以三邊總督入為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致仕後落,致仕複出,為三邊總督,入為少師、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公將相勳烈,雖不敢望太傅,而事頗相埒。

吏兵二部正

六卿惟吏、兵二部知文武選,最重。本朝大臣兩為其部尚書者:吳公琳、陳公銘、李公煥文、茹忠誠常、馬端肅文升、許襄毅進、劉少傅宇、陸太保完、王恭襄瓊、楊襄毅博、梁太保夢龍,十一人而已。馬公、楊公俱以少傅掌兵部。少師長吏部尤為隆重,而楊公凡三為兵部,三為總督,再為吏部。汪榮和钅宏以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亦自卓絕。李康惠承勳以吏部召未上,改吏部為兵部。文臣雄職,惟吏兵二部、都察院、南參讚及邊方總督而已,馬端肅文升曆任之。劉均州宇、陸長洲完為吏部、兵部、都察院、總督,凡四任。

吏部尚書入內閣

內閣居首者稱元輔,太宰握銓柄,為六卿之長,國朝居此任者,惟楊文襄一清而已。若以太宰入閣,則正德始,焦芳、劉宇、石缶、桂萼、方獻夫、許瓚、嚴訥、郭樸,凡八人。焦雖至少師、華蓋,以長沙壓之,不登首揆。邇時高拱以故相起掌吏部,尋進元相,掌部如故,尤為盛事。

案:河南凡八相,焦、劉、許、郭既嚐為太宰,高以內閣兼之,李文達賢、劉文靖健又帶吏部尚書銜,其不與者,惟賈文靖詠而已。

文武二選

安丘黃楨以武選郎中調文選,以郎署同考會試及武舉,凡知文武選舉者再,亦庶僚之盛際也。

遍曆殿閣

天順以前諸殿閣,除文華不以授人,凡五銜,一兼其官者,用師傅為次序,遂終其身不複轉。成化而後,始以序遷矣,然無有遍曆者。惟近時申吳縣時行始以吏侍兼東閣,繼以禮書兼文淵,三以戶書兼武英,四以少傅吏書兼建極,五以少師兼中極,揚曆悉遍。若曆三殿者,則劉文穆吉、徐文靖溥、劉文靖健、焦泌陽芳、楊文忠廷和、梁文康儲、費文憲宏、楊文襄一清、嚴分宜嵩、李文定春芳、高新鄭拱、張文忠居正,凡十二人。內二劉、徐、楊、費不為東閣,而張不為文淵閣,餘皆未曆閣任者。

台臣揚曆督撫

部院大臣更曆督撫之多者,無如王忠肅翱、李襄敏秉、馬端肅文升、秦襄毅及先君子。忠肅初以右僉都禦史自佐院出鎮守浙江還院,再鎮守江西還院,三鎮守四川,參讚鬆潘軍務,四鎮守陝西還院,五以左副都禦史提督遼東軍務還院,六以太子太保、左都、總督兩廣軍務。襄敏初以右僉都禦史撫宣府,再撫南直隸,三撫大同,四以左副都撫宣府,五以左都出飭宣大薊遼邊備,六提督遼東軍務,征建州夷。端肅初以右副都巡撫陝西,再以左副都提督三邊軍務,三以兵右侍飭遼東邊備,四以兵左侍督撫遼東,五起家左副都巡撫遼東,六以右都總督漕運。襄毅初以僉都禦史撫陝西,謫知州,再以僉都撫宣府,三撫河南,四以左副都總漕運、撫鳳陽,五以右都總督兩廣,六以戶部尚書總製三邊。先君子初以右僉都禦史經略通州軍務,再提督畿輔糧餉,三巡撫山東,四督撫浙江、福建,五以右副都巡撫大同,六以右都、兵侍總督薊遼三鎮。其次則韓襄毅雍,初以僉都禦史巡撫江西,再以僉都撫大同,三以兵侍撫宣府、大同,四以左僉都禦史參讚南征軍務,五以右都總督兩廣。王端毅恕初以右副都撫襄南,再以右副都撫河南,三以刑左侍郎督河道,四以右都巡撫雲南,五以兵部尚書巡撫南直隸。洪襄惠鍾初以右副都禦史巡撫順天,再調雲南,三調撫貴州,四以右都總督漕運,五以太子太保、刑書、左都總督四川、湖廣、陝西、河南軍務。譚襄敏綸初以右僉都禦名督撫福建,再以右副都撫陝西,三撫四川,四以兵部左侍郎總督兩廣軍務,五以右都總督薊遼軍務。

揚曆部院之多

部院長官揚曆之多者,如秦端敏金,兩為南兵,一為戶部,一為工部,一為南戶,一為南禮,凡五部六任。馬端肅文升,兩為兵部,一為吏部、左都、南兵部,凡三部一院五任。耿文恪裕,兩為吏部,一為禮部、南禮部、南兵部,凡四部五任。顏公頤壽,曆南吏、戶、禮,北刑部,左都禦史,凡四部一院五任。周恭肅公用,曆吏部、南刑、工部、北左都、南右都,凡五任。熊恭肅公浹,曆吏部、南禮部、兵部、都察院、前後左右都禦史,凡三部一院五任。歐陽公必進,兩任工部,曆吏、刑部,南北左右都禦史,凡三部二院六任。今趙公錦,兩曆南吏,一曆禮、刑部、南北左右都禦史,凡三部二院六任。

郎署至尚書不離局

戶部徐輝、鬱新、夏原吉,俱自主事、郎中、侍郎至尚書,夏首尾三十五年。兵部劉俊、徐,亦自主事、郎中、侍郎至尚書,垂三十年。俱不得他官。輝又戶部吏、兵部吏也。吏部趙新自主事、員外郎、郎中以至侍郎、尚書,四十年亦不帶他銜,其在侍郎則巡撫任也。周自刑部主事至尚書,三十餘年不出刑部,僅一為右都禦史,亦法司也。屠氵庸授禦史,遷僉都、副都、左右都禦史掌院,以至再起吏部,掌院垂三十年,中間為吏書者三年。張き授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以至尚書、侍郎,中間為左僉都禦史者僅三月。楊善,十八以守城諸生為鴻臚序班,署丞、寺丞、卿以至禮部左侍郎、左右都、太子太保、興濟伯,俱掌本寺,凡五十四年,中間掌禮部、左軍都督府僅五月餘。

再長中書

洪武四年,太師、中書左丞相李善長以韓國公致仕,奉朝請,十一年夏與曹國公李文中同理中書省及府台事。二年,汪廣洋自右丞進右丞相,七年出為廣東行省參政,十年複自禦史台左大夫進右丞相,汪兩拜,不為左。

四入內閣

嘉靖六年,張文忠孚敬入為禮書、文淵閣學,八年以少傅、謹身殿學為次揆,歸,至天津召人,十年以少傅、謹身殿學為首揆,歸,十一年複入,其年以華蓋殿學歸,十二年複入,加少師。十六年,夏文湣言以少傅、武英殿學入,十八年以少師首揆罷,至張家灣,以少傅召入,二十年複以少師致仕,候聖誕行,月餘,自居第以少傅召入,二十一年歸,二十五年召,以少師入。二公凡四拜相。張公後再召皆中道返,蓋六被命矣。

三入內閣

正德六年,費文憲宏以宮保、武英殿學入,九年歸,十六年以少保召入,嘉靖六年歸,十四年以少師、華蓋殿學複召入。凡三拜相。

再入內閣

黃文簡淮,洪武三十五年以侍講入內閣,永樂中以右坊學下獄,二十二年以通政使、武英殿學複入。楊文定公溥,洪熙元年以太常卿、學士入內閣,宣德四年丁憂,服滿守本官,正統元年以禮書、學士複入。正統元年商文毅輅以侍讀、彭文憲時以修撰入,本年彭丁憂,服除守本官,天順元年商去,彭以太常少卿、學士複入,成化三年商以兵左侍、學士複入。天順元年李文達賢以吏侍入,本年謫福建參政,還為吏部左侍郎,俄以尚書、學士複入。弘治謝文正遷以詹事、學士入,正德元年去,嘉靖六年以少傅、謹身殿學複入。正德九年楊文忠廷和以禮書、文淵閣學入,九年丁憂,十二年以少師、華蓋殿學複入。正德十年楊文襄一清以少傅、武英殿學入,十一年去,嘉靖四年以少師複入。六年翟文懿鑾以禮侍、學士入,十三年丁憂,十九年以太子少保、武英殿學複入。八年桂文襄萼以少保、武英殿學入,本年致仕,九年複召入。嘉靖四十五年高新鄭拱以宗伯、文淵閣學入,隆慶元年致仕,三年以少傅、武英殿學複任。萬曆十四年王家屏以吏部侍、東閣學丁憂,後以禮書、文淵閣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