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下,雲霧深處。鳳凰府境內一處叫麻溪的小山村,幾十戶人家,集居在麻溪河的兩岸,全是以打獵為生。三間木屋前,曬穀場上,矗立著許多木樁,高高矮矮,仔細一看,不難發現呈五行八卦排布。
這個樁有講究,叫三體式樁,又叫子午樁、三才樁、三體式,是形意功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三體式樁基本包括了形意功對人體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則。
荷!荷荷!!荷荷荷!荷荷!!
一少年正揮舞拳掌,擊打木樁,發出荷荷之聲。有時相隔良久而無聲息,有時嗬斥之聲密如聯珠,連綿不絕。
這少年十一、二歲年紀,身高六尺左右,看起來卻頗為結實。圓臉微黑,穿著無袖白粗麻布小褂,黑色麻布褲,腳穿一雙筍殼草鞋,一副典型的楚西鄉下常見的農家少年摸樣。唯有一雙大眼黑溜溜的,顧盼有神,靈氣忽閃。經過兩個時辰的練功,這時已累得滿頭是汗,左頰上一條汗水更是流了下來,直流到頸中。他伸左手衣袖胡亂地擦了擦,臉上紅得象屋簷下掛著的一串串紅辣椒。
“凡兒,吃早飯了!莫練了,快去河裏洗洗!”一位少婦,身穿碎花棉布上衣,黑色麻布褲,袖口、後肘、膝蓋綴了幾塊補丁,卻洗得幹幹淨淨,顯得落落大方。提著一滿鐵鼎的蕎麥地瓜粥,走出柴門,然後乘了滿滿三大窯碗糊糊,擺在屋簷下的一張四方木桌上。
“好咧!”少年清亮的應了一聲,一個旋身,閃電一般竄向門前的一條小溪——麻溪,一個猛子紮進了碧藍清澈的溪流水潭中,遊魚一樣,從幾十米外探出一顆濕淋淋的小腦袋,抹了一把臉上略帶甜味的溪水,又一個猛子紮進水裏,追趕水中的遊魚,嚇的水麵上幾隻正在調情的鴨子“嘎嘎嘎”四散亂飛。
一個身材精壯的中年漢子,背上背著一把鐵木製作的大弓,蠻犀牛皮製作的箭壺裏,插滿了十幾隻烏精鐵製作的鸞羽箭,一杆獵叉上掛著幾隻肥碩的五彩山雞,從山角走來,步伐輕盈,一邁盈丈。偶爾抬頭望向小溪,看著獨子在溪裏戲水,嘴角邊微微含笑,意示興慰,看來年紀不過三十幾許。
正是小少年胡凡的父親,胡淵。
這個以打獵為主的小山村究竟是何年何月就有了,已無從考證,也沒人能記的清楚。但胡家祖輩卻從四百年前就已經來到了這個小山村,至今已經九代,祖祖輩輩以打獵為生,早已融入了這個山村,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遺憾的是,胡家數代單傳,到了胡凡這一代,也不例外。
對此,胡淵從自己的父親那裏知道一個代代相傳的緣由。原來胡家遠祖有著天狐血脈。這種遠古血脈頗多神奇,卻不利子孫繁衍。據聞擁有天狐血脈之體,一般是天生風屬性靈體,極適合修煉風屬性功法。但不知為何,胡家九代以來就不曾有過修士。
胡家第四代祖先曾外出尋找修仙之法,不過,卻並沒有成功。據說,是因為天狐血脈已經消失,靈根不顯,被修仙門派拒之門外。
此後,該祖又花費不菲代價,把自己的兒子、孫子先後送往該仙門,依然是沒有靈根,被無情的掃出山門。至此,胡家算是徹底斷了修仙的念想。
雖然斷了修仙之路,但習武卻沒有阻礙。而且由於祖輩以打獵為生,身體較一般人遠為強健靈活。
楚州大陸,習武成風。再加上楚西靠近億萬莽荒,各種妖獸頻出,因此作為以打獵為生的麻溪村習武之風由來已久,非常繁盛。
胡凡修煉的內功“形意功”和輕身功法“天羅步”。
據說這兩套武功還是當年第一代老祖遷來麻溪時帶過來的,至今已經傳承了九代,四百多年。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數代人的不斷改善,在江湖上,這兩門武學功法也可以排一流中上的位置。
形意功又分五行功和十二形功。但不管是五行功還是十二形功,每個形都有三種練法:第一步是練定步,以調息、摸勁(練氣);第二步是練跟步,練意、氣、力相合,練發力,以內催外,練丹田抖決,整體爆發;第三步是練行步,練意、練形。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氣法的高度協調統一。行步拳也有兩種練法:一是在行進中練絞力,以內催外,丹田抖動,整體爆發。二是練暗勁、化勁,步如犁行,身似龍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氣,行雲流水。
形意功側重於內氣的修煉。形意內功,主要以形意功三體式樁入門;以形意五行功定步操練法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練氣、養氣、摸勁。
這形意功,要求人隨意率性,本性而為,與道家“無為而為”頗為相似。
“形意功”分五層,以意聚形,以形會意,形意一體,形神合一,最終達到神意合一的武學顛峰。
輕身功法“天羅步”,主要原理就是利用步法和身法配合,令人在瞬間產生幻覺,判斷不清真正的動作,從而利用這個短暫的時間對敵人發出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