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陰符經》釋義(1 / 3)

神仙抱一演道章第一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釋義】

天道運行,陰陽造化,消息盈虛,日往月來,因之有晝夜寒暑、風雲雷雨之現象,萬事萬物因之有生長、收藏、成敗、興衰、吉凶、禍福之形者著。故天地有尊卑、上下之別;萬物有榮辱、賢愚之分;陰陽有動、靜之常,物有行、止之規。陰陽動靜不失常者,天道清明,地道遐昌,四時順序,風調雨順,萬物自然安泰。人為萬物之表率,人的動止默契天機,如不失規者,居必公正,柔弱仁慈,和善謙讓,則自然坎離交會,陰陽相合而相生,五髒六腑自然調泰,百骸九竅自然通暢,身軀健壯,性命永固,不求長生,自然長生。在國與天下者,若上下相宜,必然國安民豐,天下太平。相反,如失規者,人心昏亂,放辟邪侈,橫暴剛戾,以致水火不濟,陰陽不調,母子脫離,神氣失守,萬魔來攻,百病纏身,定會短命夭壽。既此,欲理身、理家、理國,必觀天之無思無為的自然運行之道,陰陽動靜的自然之常,持法依令而行,萬事之理皆在於此。是為至簡至易、不勞心力、最為完備、最為穩妥、盡善盡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除此之外,別無二法,故謂之“盡矣”。《周易 係辭 上傳》中說:“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之死生之說。”《下傳》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太平經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說:“故順天地者,其治長久,順四時者,齊王日興。道無其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詳思此意,與道合同。”由此可見,上古聖君明王,無不是體天法道,遵自然之使令,效陰陽之動靜,暗通神明的造化之德,以此作為法則而修身、治國。

天有五賊①。見②之者廠昌。

【注解】

①賊:損害,偷奪。

②見:察覺,意識。

【釋義】

在天道運行、陰陽升降造化的過程中,無思無為,自然而然散發出生成萬物的五類元素。這五類物質元素,統稱為“五行”。五行有質有氣。其質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質是造就各種物體的元素。其氣為風、寒、暑、濕、燥,這五種氣是天地生化萬物的元氣。它的運化次序就是春、夏、秋、冬,再加上一個長夏,即五季。如春為木,術能生火,故火者應於夏季,火能生土,土應於長夏;土能生金,金應於秋;金能生水,水又應於冬季。這是五行根據五方運化為五季的順生之序。它的方位即東、西、南、北、中。由此五類元索生成的事物就有青、赤、白、黑、黃五色,發出的聲是宮、商、角、徵、羽五音,其味為酸、鹹、苦、辣、甜。事物本身的變化過程則是生、長、化、收、藏。應之為人身,則是心、肝、脾、肺、腎五髒;眼、耳、口、舌、鼻五官;形體為筋、骨、肉、皮、脈;情誌為怒、喜、思、悲、恐;在人倫規範則為仁、義、禮、智、信五常。萬物不知不覺,時時刻刻被此五類長生保養和偷奪耗損著命體。物物不同,事事不等,輕重亦不一,故長生養護和偷奪耗損的程度也不一。隻許順從,不許違逆。如逆為殺,是衰亡。也就是說,被此五類奪取耗損了生命。如天道逆就自然出現兵饑、水旱、蝗疫之災。如順,就是生,是昌盛,也就是偷奪吸取了別人此五類的精氣從而得以長生。因其在暗處互為偷奪,故稱“五賊”。人能體察此五行順逆的生殺之機者,就能昌盛。故日:“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釋義】

五行順逆的生殺之機,小則在身內之心,大則布施於天地之間。善於用者,則能盜天地之氣,奪陰陽之造化,這樣就能長生久視。不善於用者,反被奪去其生命。如五色、五音、五穀、五味之類。善於用者,以適宜等量恬淡為上。如此則能明日暢情,調和心性,滋養腸胃,使人身形健壯,心情愉快。不善於用者,以濃厚利欲為快,如此不但無益,反致目眩匿情,昏亂迷性,破腸傷胃,以致身形枯竭,心情苦悶,不知不覺又被此五賊奪去自身的命體。故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能覺悟體察五賊順逆的是心,故謂“五賊在心”。又如五行順,則水能生木,水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風凋雨順,五穀豐登,百業興盛。如五行逆,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四時不節,說冬又是熱,說夏又是冷,水旱不均,陰陽不調,寒暑錯亂,以致草木不生,萬物枯敗,瘟蝗饑寒並起,此謂“施行於天”。

人類亦然,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交,如仁、義、禮、智、信此五常失調(逆),國必互侵,人民不安,風氣不正,盜賊四起,以致天下不泰,上下不寧、如仁、義、禮、智、信此五常適宜(順),必政通人和,官清民安,鄉鄰和睦,萬民安樂。

宇①宙②在乎手③,萬化生乎身。

【注解】

①宇:四方上下,即空間。

②宙:古往令求,即時間。

③在乎手:自由掌握。

【釋義】

在大寰宇內,古往今來,盛衰交替,榮枯變遷,生死存亡,千變萬化,總歸陰陽升降所定。既此,禍福自取,生死由我。將此意以八卦中坎、離二卦的縱向交互變化,試論生殺之理。“坎”“離”二卦在天則象征著日月,在地則象征著水火,在氣則象征著陰陽,在人則象征著男女,在身則象征著精氣與心神。

“坎”(水)置上,“離”(火)在下,其象為水雷屯,是為水火既濟。“既濟”即達到目的成功之意。從卦的整體看,是將炎上的火性置之於下,流下的水性置之於上。是水火相交相合之意。從奇偶爻位來看,是陰爻在偶的位置,陽爻在奇的位置,說明陰陽奇偶均得正位,此意在人則象征著男女正當相親相愛,不願舍離,其中有著無限生化的妙用。在人身象征著精氣與心神和合相交,神氣相守,母子相依,如此“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可使人身的壽命“不凋不殘”,猶如鬆柏,永遠常青。

離(火)之性,本輕浮易於炎上,再置之於上,坎(水)之性,原重濁易於流下,再置之於下,其象則為水火未濟,以致水火未既,“未既”即不能達到目的,電就是不成功的意思。從卦的整體看,火炎上,水流下,火水不交,陰陽兩分。從爻位上看,陰陽奇偶均不得正位,此意在人則神氣失守,母子分離,陰陽不調,百脈枯竭,以致疾病短命。

體悟人身的坎(水)離(火)交會,神氣相守,陰陽升降的妙用,乾坤自由扭轉,坎離任我抽添。故古人雲:“若能丁達陰陽理,天地都來一掌中。”因此說:“宇宙在乎手。”陰陽的造化之機,我身具備。常言道:“人身雖小,暗合天地。”故日:“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釋義】

人稟天地正氣而生成,生成之後,人又是天地的一個小化身。天地的空問為太空,太空中一點不味的虛靈,即天性。此性常清常靜,無情無義,無思無為,但它應變事物無有休停。

此性應之於人,即為人心,人心因有情有意,想思有慮,時時在動,故謂“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釋義】

天道,是萬物的主宰,故欲得人類社會的太平,人身自我生命的安寧,必須返本歸根,依循常清常靜、無思無為、無情無義的天道。

天發①殺②機③。鬥轉星移;地發生機,龍蛇起陸。

【注解】

①發:起始。

②殺:異變。③機:事物的變化因由。

【釋義】

陽氣閉塞,陰氣盛行,天地昏冥,旱澇不均,四時不節,怪異滋生。龍蛇本是陰性之物,棄洞穴而起陸。蟲鼠狂蕩,豺狼當道,瘟疫流行。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釋義】

正氣下降,邪氣上升;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忠良遭殃,權奸擅威;賢人退隱,奸雄當道;誌士同避,賊寇猖撅;愚頑作孽,世風淫亂;民情乖戾,生靈塗炭,百姓思亂;大小顛倒,是非混淆。此為“天地反覆”之意。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釋義】

待天人殺機合發的時候,天災人禍並起,物極必反,亂極必治,是否極泰來之象。此時,萬般的變化已到極點,均在歸宿,聖人依其理存其勢,大顯德威,奠定新的治理開端。此謂:“萬變定基。”《六韜 武韜》中說:“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釋義】

人性即天性,稟太空虛靈厚者,其性聰而巧。稟太空虛靈薄者,愚而拙。欲得靜養天真,全身遠害,最宜身藏其巧,待時而動,隨機應變。故老子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又日:“光而不耀。”與此意相通。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釋義】

人身內有五髒六腑,外有四肢九竅。人身所遭遇的邪惡、災禍,雖由此九竅而招,但其最重要的是由眼、耳、口三處而定,此三竅妄動則招邪,三竅鎮靜則清平。眼觀而神馳,耳聽則精敞,口開則氣耗。三者放蕩不羈,足使心神躁動不安。三者恬淡自然,心神自然清靜。故老子日:“塞其兌(口),閉其門(耳、眼),終身不動。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意即:緊閉三要,性體才能清靜圓明,不勞心力,萬事自然順成。如放開三要與世情相接相濟,反將圓明的體性沉淪於塵網之中,以致終生苦役,勞苦不休,直至於贅累而身死,其心神隨之亦消散,雖有神醫,豈能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