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陰符經》釋義(2 / 3)

火生於水,禍發必克;奸①生於國②,時功必潰③。

【注解】

①奸:喻人的情妄與機智。

②國:喻人身。

⑧潰:破散,敗亡。

【釋義】

火生於木,木生火後,木又被火焚燼。七情六欲的興作,心地的知覺,九竅的感應,皆依於身內的一點真性。人因貪妄世情過甚,其清靜圓明的性體,又被七情六欲掩蓋。既此,洗滌七情、妄行,返情歸性,生命方可堅固。國除奸佞,國家才能安寧。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釋義】

睿通淵微,恬淡世情,看破紅塵,視功名利祿皆為幻影,故遠聲色,去貨利,“少思寡欲,見索抱樸”,塞兌閉門,岔養天真,除情遣欲,返情歸性,修性煉命,與道合真。如此知之修煉者,方可謂之聖人。

富國安民演法章第二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釋義】

老子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無心,應時而施的生殺,皆合自然之道的運化之機,並非有意為也,或妄動也。天地之間有陰陽二氣,互為升降交感,自有消息盈虛,必生五行之氣。五行之氣,隨時應令,故術、火、金、水、土各有旺相、休囚的相應季節。得時得理,則長生旺相。失時失理,則肅殺休囚。如木、火逢春夏的溫暖陽和之氣,為適時得利,則生育長養而旺相。相反,金、水則失時失利而休囚與絕死。臨秋冬,金、水隨寒涼陰冽之氣為適時得利,則生育長養而旺相。相反,木、火則失時失利而休四與絕死。此皆是自然之道,至公至平,非天地有心妄動之敵。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釋義】

老子日:“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天地生成萬物,萬物不知不覺又在天地的運化之中,由少至壯,由壯以至於凋零而枯死,最終歸於虛無。這是天地盜走了萬物的生機。故日:“天地,萬物之盜。”

人因求生之厚,“戀香味色聲而觸法,貪嗔嫉妒,惡口妄言,殺盜邪淫”,貪名逐利,終身苦役,禍患贅贏,以致輕易喪命,這又是萬物盜去了人的生命。故日:“萬物,人之盜。”

人在天地之間,“假火、風、地、水以成形”,既有形體與性命,得五色、五聲以快耳目,五穀、五味“養其體膚,得貨財以富其家室,這是人盜取了萬物之精華而得以生息。故曰:“人,萬物之盜。”

除此之外,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在暗處互為作盜。老予日:“柔弱勝剛強。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人與萬物三者互為資用,互為藉利。相宜平衡者,能相生相養,相輔相成。不相宜者,則相殺相害,相製相伏。此三者應適時順理,不可有過與不及。陰陽不可偏勝:如陰濕者,急可喧之以晾曬;陽燥者,急可滋之以浸潤。通過這樣調理,使適宜等量才能平安長存。人倫社會,相交相處,仍應相等平衡。為君者,不可高亢其上,下欺臣民;為臣者,應謹其職守,不可輕慢其上。朋友來往,應持約忠信,互用資財要平衡,不可互為哄騙而多得;夫妻相處,和合相愛,不可偏勝,另圖貪淫。如此平衡與適宜,天地、人與物三者才能寧靜與安泰。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釋義】

人非飲食而不能生活,飲食等量適宜,則能養人,反之則能傷人。故人食五穀與五味,不可生熟不一,五味偏食,不時不節,大飽大饑。一定要營養均衡,滋味調勻,生熟相一,適時適節。如此可以調理百骸,安和五髒,百病不生,延年益壽。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故內經日:“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謂知道。故君子飲天和以潤神池,德以滋形電。”故《生天得道真經》中說:“乃節飲食,軀遣鬼屍,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叉《修養丹法》中也說:

“調和飲食小接命。”均與本經講的“食其時,百骸理”的意理相通。

除此之外,一切興作動止仍要符合天道的造化之機。天有生殺之理,道有造化之機,天地、人、萬物三者,必順理而隨運化之機。萬事萬物的造化,自然才能安泰。如天時逢春夏,大道的造化之機,到了生長之時,農夫應勤於耕作,如失機,必誤農時。人倫之道亦然,內經日:

“男子二八歲,則陽足,女子二七歲則天癸至。”這就是男女的生育之機已到,必娶嫁而成家室。如過早,男女精血不足,幾有損。如再遲,陰陽過盛,則雙方難守。每日工作亦是如此,白晝屬陽,是動,故清晨就得早起,日出而作。黑夜屬陰,是靜,日落必須早早就寢,所謂日落而息。在成就事業上,仍貴的是時機,治國平天下,以及修養同然。故《論語 為政》中說:“道千乘之國,使民以時。”鵬鳥高飛,須得水積三千裏之機,方能搏擊扶搖上九萬裏。人在修煉過程中,必待子時陽動,方是下手采藥良機。植物在幼苗時,正是施肥、除草、撫育之良機。人在童年時,正是德、智、體三育機。動幹戈,興兵作戰,雖是不祥之事,但得時得理得利者,萬民亦樂其樂。如湯伐夏,周伐紂,兵師所過之處,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蓋是天人共願,時機之適也。故《周易 係辭 下傳》中說:“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日:“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大則宇宙,小則一事一物,動止必隨時機,這樣事物各隨本身的造化,方可穩妥不亂、安然無危。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釋義】

常人皆崇拜供在堂上的神靈,通過虔誠跪拜與敬奉,才能降格有靈驗。不知天地的自然運行,陰陽的消長造化,不供不拜,看不見的這個神,才最為靈驗。故老子日:“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

義失。”天道循環,無往不複。陰陽造化,消息盈虛。吉凶禍福,由人自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天道運行,陰陽造化,萬物生殺,人間禍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成福,積惡成禍,毫厘不差,最靈最感,至公至平,不知不覺,不見不聞,微妙難窮,不神至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釋義】

十二時辰為一日,五日為六十時辰,天幹與地支中重相遇會,故謂一元。三元為一氣,二氣是一月。三月為一季,四季為一年。故積時成日,積日成月,積月成年。日往則月來,日月相推,明生歲成。晝夜往來,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季運行。無論大小、多少,自然有條不紊,均有長生收藏的定數,神妙難言。以上是為小計的日月之數。如以大計者,是以上中下三元而計年。上、中、下各占三元,共為九元。六十年為一元。上上元六十年,上中元六十年,上下元六十年。此為上三元,共計一百八十年。中三元及下三元以此類推,各為一百八十年。上、中、下三元共五百四十年,為一劫。因上中下三元各占三元,三三共是九元,陽數九為至極,陽極生陰,物極必反,故三元總會,甲子從頭重起。天、地、人三才,無論大小多少、尊卑貴賤、善惡賢愚,根據各自的修為內因,在天上,日月星辰易位;在地下,山川河海更移;在人間,政風民情變革;胎卵濕化,萬事萬物,不論薄厚、深淺、粗細、長短,均根據各自不同的內因體性,隨著時、日、月、年的數度,有著不同的升遷變化。如:朝生暮死的菌芝,不知晦朔。生於春死於夏的蟪蛄,豈曉秋冬,此為“小”例。又如:“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為“大”例。以上兩者,根據各自不同體性的大小,定其生死存亡變化。又如斥鶴騰躍而上,不過數仞,隻能穿梭於蓬蒿之間。鵬鳥高飛,能上九萬裏,背負青天,將飛達於南冥。小人以小利世味為樂為善而貪得,故有時盛、時衰之不常。大人以大義天道為樂為善為抱負,故有長載久安之永恒。此兩者是根據各自不同的德行,定其盛衰與長短,故經中說的“大小有定”即是此意。

睿通淵微,深知日、月運度之數、明曉萬物情理的聖人,度其時令之數,量其事物之大小而建功立業。故曰:“聖功生焉。”自然而然,不假造作,至簡至易,神妙奠測,故稱“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釋義】

老子日:“將欲歙之,必欲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是謂微明。”萬事萬物就是這樣根據各自本身不同的內因、體性、德行不斷地變遷與轉化。物極必反,理窮則變,這是大道運化萬物的自然秩序,亦是事物的必然之勢。常人隻知事物已形成的現象,而不知形成事物之機早已隱含在事物的反麵。因微妙不可睹視,故《老子》謂之“微明”。又因事物已成現象,在暗處向反方向轉化,故本經謂之“其盜機也”。如仁人君子得之此機,上順天理,下隨物情,因任自然,可以興邦治國,更可以保固生命。小人得之此機,以求生之厚,妄貪世味,恣情縱欲,胡作非為,越用權謀,使用詐術,不知不覺,又被此機反盜其生命。“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即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