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石公素書》釋義(3 / 3)

《黃石公三略 上略》曾說:“……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敵國削。”意即:用利祿招引賢人時,不必吝惜財貨,獎賞有功勞的人時,不可拖延時間。這樣,下邊的人就能與己同心協力,必可削弱敵國的勢力。

多許少與者怨;

【釋義】

給人許諾得越多,就越能使人對其許諾充滿期望。如給與時比許諾的少,輕諾寡信,人定生怨。

既迎麵拒者乖;

【釋義】

與對方有約期的聘請,就無形中給對方在精神上留下了作客的準備,既此,如再拒絕不應,就是不義,在無意之中,給對方種下了疑惑,必使對方感到失落,致使關係疏遠。

薄施厚望者不報;

【釋義】

給人施與的薄少,反而謀取人的厚多,這樣的人必不能厚報。因此,德厚的仁人君子,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貴而忘賤者不久;

【釋義】

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就因為有了卑賤的勞苦大眾,方顯出少數人的高貴。如身得榮貴而忘掉了卑賤的大眾,猶如欲建高樓而又輕忽根基,根基毀而高樓必然倒垮。

念舊惡而棄新功凶;

【釋義】

對部下的舊怨如牢記不忘,對所立的新功又不賞不彰,這樣必致眾叛親離,白拆台腳。

用人不得正者殆;

【釋義】

任用部下,應務正業。如動機不良,行事不正,必生危殆。

強用人者不畜;

【釋義】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義從邪,賢人遠避。有德務正,誌士投歸。如人不願,勉強留用,或以權勢強製,人在心離,終不會久留。如曹操強留關羽,而關羽最終還是出五關,去奔劉皇叔。曹操強留徐庶,而徐庶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

為人擇官者亂;

【釋義】

大凡擇挑官職高低的人,往往不肯效實力,而會務虛名,圖享受,爭俸祿,爭必致亂。

失其所強者弱;

【釋義】

渾厚之德,善施以仁,是謂最強者。如失去丁德的作用,仁的功能因為沒有了德做為其堅實的根基,便懦弱無力。

決策於不者險

【釋義】

雖有高超的策略、果斷的決策,但用於與國不利、與民無益、殘傷生靈、苦害百姓的不仁之舉上,仍有險惡之患。如秦孝公用商鞅變法,雖使國勢日強,但因法殘刑酷,商鞅終遭五馬分屍之殃。

陰計①外泄者敗;

【注解】

①陰計:此處指機密

【釋義】

《三略 上略》曰:“將謀密,則奸心閉……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製。”

此句講的是用兵之道。攻戰之事以奇計密謀為要,自己的計劃謀略,應當嚴守機密,若泄漏於外,被對方窺探所知,定有敗亡之患。

厚斂薄施者凋

【釋義】

克扣索取得多,布施發放得少,當時自以為聰明,其結果必會失去人心,終將自我削弱。

戰士貧、遊士富者衰;

【釋義】

如給出生人死、勞苦疆場、為國效力的將士待遇不高,相反,對遊說之士而盡與富厚,是理不當、意不通。不當不順,是敗之始,衰之征。

貨賂公行者味;

【釋義】

大凡已私下贈送財物,行於公事的,必有不明不白、不公不正的欺心昧理之處。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釋義】

聞聽人做了善事而輕蔑不理,卻把人以往的過錯牢揪不放,這是心地狹窄,對下的暴虐。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不可任者濁;

【釋義】

若任用不可信的人,而對才智德行已經了解、確實可信的人卻不任用,這樣必然任疑致危,混濁不清。

牧①人以德者集;

【注解】

①牧:放養,在此處應按治民講。

【釋義】

本書第二章說:“德足以懷遠。”第四章講:“先莫先於修德。”此處又講:“牧人以德者集。”由此可見,欲治理萬民,必須普施寬容好生之德,方能使民自然歸服而會集。

例如:母雞叫幾聲,一群小雞就自然地會集在母雞腹下,是因“牧人以德”之故。

繩①人以刑者傲。

【注解】

①繩:標準,糾正,衡量。

【釋義】

對人犯的小過錯,應以感化誘導、說服教育的方法去糾正。若單靠繩之以法、處之以刑的嚴刑峻法,這樣做不但不能使有過者改過,而且會令人因殘酷無情,導致反叛、離散。

手持棍棒叫狗,狗豈能來?蓋因繩之以法之故。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

【釋義】

“賞”是給人精神上的一種鼓勵,大則重賞,小則輕賞。使用部下,無論大小的功績,均應以賞。如嫌功績小,不予獎勵,必致人心淡漠,淡漠則消極,消極則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釋義】

老子日:“報怨以德。”待部下要寬容大度。對細節小怨,應當赦除,既往不咎。這樣,就會使人們在思想上產生一種親近的慕悅情感。如果見點小怨,揪住不放,就會念怨不休,其怨愈來愈大,愈結愈深。

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

【釋義】

不賞,就不能鼓勵部下的奮鬥之誌。不罰,有過者就會不懼而重犯。既此,賞罰應該合情合理。如小功不賞,部下必不服,輕過重罰,受罰者則不甘心。若此,必致人心背叛,禍患滋生。

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①;

【注解】

①酷:殘暴,慘烈。

【釋義】

獎賞沒有一點功勞的人,這樣做就是純粹的感情用事。以個人私見愛好賞罰,為所欲為,獨斷專行,是橫暴專行。如此殘害下屬,必無好結果。

聽讒而美,問諫①而仇者亡

【注解】

①諫:諫議,以直言、正言規勸。

【釋義】

順情說話,隻圖上級心悅,這樣的人居心叵測,必有外意。,以正言規勸,直言進諫,往往難聽,這樣的人其心忠貞,一心為公。故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若聽見順耳的“讒言”以為順耳而美,聞到進諫的“直言”以為逆耳而仇,必逍危殆。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釋義】

常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夫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係,乃世人之膏脂,農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可受?”因此,凡不合乎義理,偷盜、詐騙、竊搶、哄瞞,以技巧、詭秘而得的,是為貪人之有而有。這隻有用惡劣殘忍的手段才能得到。

安禮章第六

此章分為兩段。

第一段:以排比的方法,對仗的文體,闡發了明辨盛衰、通曉成敗、審察治亂、追本溯源、揆度未來的“韜略”。

第二段:總括了全書的中心思想和目的。

怨在不舍小過,

【釋義】

此句與上章說的“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雖然語言有些不同,但其大意,均指對待部下不宜於念怨不休。若小過不赦,以致日積月累,必然愈結愈深,釀成深而不可解的大怨。

患在不預定謀;

【釋義】

老子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大凡眼前遭受的禍患,都在事先沒有預料到,沒有預見和預防。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釋義】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天理昭彰,毫發不差。福不是憑空而來,禍豈是無因而至?常能解人之難,教人之患,濟人之急,行利人利物的善事,必種下福因;若常行妨國害民的惡事,必種下禍根。

饑在賤農,寒往惰織;

【釋義】

常言道:“出門不彎腰,進門無柴燒。”惰於耕作,不盡力農桑,雖遇豐年,仍會無收,無收豈不挨餓?懶於紡織,即使有絲棉萬擔,仍會無衣遮體。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釋義】

懷德行仁,利天下之利,則得人。得人必眾人擁娥,眾人擁戴,則自然安泰。喪失了本身的事業,無處依棲,則自然困危。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釋義】

人類的榮辱貧富,猶如草木逢四時之往複。時臨春夏,為得時,則有生長繁茂之榮富。逢秋冬,是失時,必遇捌零枯落之貧辱。

上無常操①,下多疑心;

【注解】

①操:浮躁,急躁。

【釋義】

朝廷的政令法度,規章科條,宜於穩定。君主的態度、表情應鎮靜威嚴,不可朝令夕改,輕浮躁動,喜怒無常。這樣,在下的臣民才能不生疑心。民無疑心,自然親近。故老子日:“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釋義】

下級對上級傲慢輕視,必得加罪;上級對部下殘虐侮辱,是為悔下,侮下必眾叛親離。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釋義】

君主若對靠近身邊的大臣輕蔑,在遠處的臣子自然灰心,不肯效力。

白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釋義】

忠誠渾厚的人,以己推人,故不疑人;奸詐詭滑的人,以己推人,故不信人。

枉士①無正反,曲上無直下;

【注解】

①枉:在此處應按不正、邪辭講

【釋義】

常言道:“欲知其人,先知其友。”《周易 係辭 上傳》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放辟邪侈的小人與正人君子“不棚為謀”。心地彎曲、處事不公的人與端方正直的賢人,其心不一,言行不同,難以共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釋義】

君主昏暗則國危;輕信讒言、阻絕忠諫,則賢人自避;權奸橫行,則政亂;惡黨逞能,則善良自隱。

《黃石公三略 下略》中說:“傷賢者,殃及後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釋義】

《黃石公三略 下略》雲:“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於進賢,而美名彰焉。”真誠渾厚地愛才,是急於求賢的表現。喜愛樂得賢人者,必以寬仁厚德養人。國將霸①者士皆歸,邦將亡賢先避

【注解】

①霸:在此處應按強大、興旺、繁榮昌盛、實力最強講。

【釋義】

此句大意是說,國家將要強盛時,天下有才能的誌士就主動來投歸。圍邦將要敗亡時,賢人君子就提前逃走。誌士賢人的歸避,是國邦興亡的先兆。

地薄者人物不廣,水淺者火魚不遊;樹禿老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釋義】.

參天大村,不可能在貧瘠的沙石灘上生長;未有知其修的北溟鯤魚,不會在沼澤灘中遊泳;非梧桐不棲的鳳凰、大鵬,不會在蓬蒿之間翱翔;在深山密林中生活的虎豹,不能在樹木稀少的地方藏身。因此,欲成就功業,必須招賢納士;欲得賢人誌士來歸,則必須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生活、工作環境。

山峭①者崩,澤滿者溢。

【注解】

①峭:陡直,嚴峻。

【釋義】

山過分陡直嚴峻,則極易崩潰;澤過分盈滿,就會向外溢流。

此句大意,是以“山峭”、“澤滿”為例,比喻人自高、自滿必然自食其惡果。

棄玉取石者盲,

【釋義】

拋棄美玉而揀取賤石,是目盲看不清的緣故。此以“棄玉取石”比喻拋棄忠貞直諫的賢人,反而重用花言巧語的小人,是盲目行為。

羊質虎皮者辱。

【釋義】

羊的身體,披著虎的外皮,猶如一個無知的小人,穿著君主的衣裝。這種表裏不一的冒牌貨,非但不是榮耀,而且是奠大的恥辱。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釋義】

衣不提起領則襟袖倒置而無緒;行走隻望天上,則不知地下之高低,必有失足之險。此句的含義是說:治國統軍,必須根據事體的輕重緩急,掇其要、抓其綱、挈其領。隻有如此,方可免除本末倒置之弊。再如,隻顧應對上層,不知下民百姓的實情,猶如走不視地,必有傾覆之危。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釋義】

宮殿屹立,全憑柱石的撐力。國邦興盛,全賴大臣的效力。因此,柱子蠱朽,屋自倒毀;大臣劣弱,國自傾覆。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釋義】

足在人體的下部,但足下的錒泉穴可通四肢百脈,若一受寒,必傷元陽之氣。

民雖處下,卻是國基,苦怨聲載道,必挫國銳。

山將崩者,下先隳①;國將衰者,民先弊。

【注解】

①隳:毀墜。

【釋義】

山將要崩裂時,山腳下首先崩塌毀墜;國家將要衰亡時,百姓首先窮困破弊。所以,山下的毀墜是山崩的前兆,人民的破弊,是國衰的先證。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釋義】

樹木的根腐爛了,枝葉就會枯朽;人民困苦了,國家就會衰敗。

由上文“走不視地者顛”至此節的“民困國殘”為止,均指欲得治國統軍,必須重視大臣的素質,注重百姓的生息。貧困是國衰的征兆,因此必須把經濟搞上去。隻有民富國強,才能長治久安。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釋義】

常言道:“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前邊的車傾覆了,如再沿著前車的軌道走,仍會翻車。因此,走亡國君主的道路,仍會滅亡。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釋義】

已經生出的是禍患,應當慎其將來的再次發生。厭惡現有足跡,必須避免再次踐行。此句是說,凡事應溯本求源,民雖處下,卻是國基,若怨聲載道,必挫國銳。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釋義】

《周易 係辭下傳》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電。”怕危險,就對危險有所預防;怕喪亡,就對喪亡有所戒備。凡事有了預防和防備,方可轉危為安。”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菲其神聖,自然所鍾①

【注解】

①鍾:聚焦。

【釋義】

人類雖有榮辱貴賤之分,吉凶禍福之別,成敗盛衰之殊,治亂存亡之異。但追本溯源,皆因得道、失道所致。

立身行事,順天理,合人情,尚自然,與蒼生同憂樂,是為有道。背理徇私,橫暴強梁,方辟邪侈者,是不道。大寰宇內,萬物皆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天下叛之”,順之則吉,叛之則凶。

順者,萬姓共戴,自然福祿所至;叛者,生靈共怨,自然災禍所歸。吉凶的來臨,禍福的侵擾,並非神聖有意的降使,而是自然之勢。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釋義】

操持四書、六藝,必有仁義的情懷;修悟南華、道德,必有清靜自然的心境;久玩文墨,則長於文章;常操牌棋,則可精於博弈。

謀慮不遠,必常有眼前的憂患。朱柏廬日:“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同誌相得,

【釋義】

蘇秦、張儀擁有同一誌向,求學於鬼穀子,故相得合縱、連橫之策。

同仁相愛

【釋義】

大舜與禹王因同樣對生靈有仁慈之心,故能教民耕作,治洪水而歸東流。

闊惡相黨

【釋義】

同為強盜,皆有惡行,同有殺人劫舍的強盜之誌,必相互結夥為匪徒。在朝廷常有奸臣貪官臭味相投,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結黨營私,禍國殃民。

同愛相求,

【釋義】

同愛於文者,必在文科上相探求;同愛於武者,定在武場上相切磋。

同美相妒,

【釋義】

無論男與女,若同愛一個人,必有相互嫉妒之心。美人之間也相互嫉妒。

同智相謀,

【釋義】

張商英注:“劉備、曹操、翟讓、李密是也。”這是智力競爭,智力戰。

同貴相害,

【釋義】

處於同一個榮貴的位置,唯恐自己失權失勢,必互相暗設機關,相為謀害。

同利相忌,

【釋義】

同做一行生意,必暗中競爭而企圖擠掉對方。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

【釋義】

張商英注:“五行、五氣、五聲散於萬物,自然相感應電。”同頻電波互相感應。

同類相依,

【釋義】

境遇相同的人,必相互依靠,相依為命。

同義相親

【釋義】

伯夷與叔齊因同講義氣,故能相親至死。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親如兄弟,至死不變。

同難相濟

【釋義】

隋末李世民與縣令劉文靜,因同受暴君楊廣迫害,故能相互救助,揭竿而起,滅隋興唐。

同道相成,

【釋義】

具有共同信仰、共同目標的人,能相互幫助,相輔相成。

同藝相規

【釋義】

木匠同藝,故同用一種角尺;瓦工同藝,故共用一種線錐。

同巧相勝。

【釋義】

同會一種技巧,必相互爭勝。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義】

萬事萬物,無論大小、多少,各因稟賦而成性體,各因稟賦的氣質不同,各有所事,各有所從。但皆有數有理,隨著各自的理數,隻可順而不可違。

釋①己而教人者逆,正已衙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注解】

①釋:寬容、赦免。

【釋義】

自己存心邪辟,處事橫,有過錯輕忽,不加自責,或文過飾非,反對別人尚言教,施法令,予以苛責。這樣在事理上逆而不通。逆而不通則難教,難教則亂。如果自己持身正大,處事端方,必可理直氣壯,事事順利,不必多尚言教。少施法令,而民可在德辨中自然潛移默化。張商英《老子注》日:“我無為而民白化,我無欲而民自樸,化之順者也。”

祥體而行,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釋義】

本書六章所包羅的條目和法則,總括了修身、齊家、治國之道的方方麵麵。正如張商英讚日:“則鬼神變化,皆不能逃吾之術,而況丁刑名度數之間者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