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常和仁義君子親近,再與正直賢良者交友。如此,不但能引導做人,亦可挽救以往的失敗。孟子能成聖者,與孟母擇鄰不無關係。
近恕①篤行②,所以接人;
【注解】
①恕:寬恕,以己推人。
②篤:厚實,真誠,純一。
【釋義】
常以寬容饒人,再以己之心推人之心,在行為上真減不妄寬實純樸。如此,則人人可以接近。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釋義】
德才兼備的人,本來就有通權達變的本領,遇事能應變處理,所以隻能給他委任職責,不可隨意支使。如隨意支使,就失去了他本人的主體作用。
有能力的人,有所長,也有所短,所以要根據他的所長任用他。
癉①惡斥讒②,所以止亂
【注解】
①癉:憎恨。
②讒:說人壞話。
【釋義】
不道不德、不仁不義、妨國害民的行為,稱為惡。說人壞活、奸人之私、離人骨肉、撥弄是非、破人和氣的言論,屬“讒言”。天下的不寧、民間的混亂不安,多因是非顛倒、黑白混淆之所然。欲得天下太平、國家大治、人民安樂,就必須把惡人惡事當做病態一樣地去憎恨和痛擊,還要驅除不務真誠、專尚讒言的人。79 A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釋義】
古往今來,時光有變,事理有異。古有成功者,亦有失敗者。
堯舜以仁政理天下,以德感萬民,四海賓服,天下寧靜。桀紂貪淫無道,塗炭生靈,諸侯反叛,身喪國亡。既此,欲知成敗之果,推古人之變跡,可驗當今之存亡,知古以鑒今,這樣做人理事方可不惑而有方。
失揆①後度②,所以應卒;
【注解】
①揆:揣測。
②度:尺碼,度量。
【釋義】
首先揣測事物的深淺、輕重,然後度量事物的長短、遠近,揆其得失,度其可否,以此作為準則,以一事之長短,可以揆度萬事之得失。審時度勢,勝券在握。
沒變①致權②,所以解結;
【注解】
①變:反映事物轉化、變化、變態等。
②權:衡量、謀劃。
【釋義】
事物有正常不可變的義理、法則和原則,但仍要設想到事物
因時之變而偶然需要的變化,再加上權衡而謀劃。如此,則能解
釋事物的死板與糾結。如一年有寒熱冬夏的氣候變化,再以四時八節、二十四氣的節度權衡輕重,就不至於死結寒熱之中。
括①囊②順會,所以無咎③;
【注解】
①括:收、紮。
②囊:口袋。,
③咎:災禍。
【釋義】
在時勢危險、社風不正、民俗昏亂的情況下,應當謹言慎行,舉止順應著大局,這樣才能免罹禍殃。
《周易 坤卦》雲:“括囊,無咎,無譽。”意即:六四爻在上卦之下,下卦之上而不得中。象征著正人君子雖然品行端正,但不得中,況且陰柔過甚,靠近君主的臣位是危險的地方。在此情況下,隻得將口袋紮緊,順從而已,如此方可免除禍患。
橛橛①梗梗②,所以立功;
【注解】
①撅撅:根深蒂固。
②梗梗:強硬,挺直。
【釋義】
有了腳踏實地、巋然不動,富貴不能淫其誌、貧賤不能移其誌的氣概,有了梗然剛毅,逢難不能撓其心、遇險不能曲其誌的魄力,必可成就事業,建立功勳。
孜孜①淑淑②,所以保終。
【注解】
①孜孜:勤勉不怠。
②淑淑:溫雅善良。
【釋義】
自強不息,勤懇不倦,溫雅善良,恭儉謙讓,可以善終如始。
本德宗道章第四
此章認為:欲成就偉大的事業,就必須以德為根本,以道為宗旨。故以“本德宗道”為章名。
全章大意,是將“本德宗道”、誌心篤行的妙術分為應當爭取和保持的技藝以及需要預防和戒備的方略兩大類,詳列了十五個條目.建功立業時應當保持:善優、安全、先前、愉樂、神妙、明辨、吉祥。
欲保持應當爭取的篤行之術是:豐富謀略,忍受恥辱,修身建德,樂施好善,真誠無妄,躬身體物,知足知止。應當預防的是:苦累、悲傷、病患、短暫、幽暗、孤獨、危險、敗喪。欲防止上列各點,必要的戒備之處是:貪想多願、散失精誠、操持無常、不義苟得、貪鄙作偽、矜誇自恃、不明任疑、偏袒多私。
夫誌心篤①行之術②:
【注解】
①篤:真誠,純一。
②術:技藝,妙道。
【釋義】
專心致誌、真誠實行的技藝與妙道是
長①莫長於博謀;
【注解】
①長:善,優,尊高,首位。
【釋義】
淵博的知見、豐富的謀略,是為致善致優。例如薑尚胸懷“六韜”之謀略,故在群雄各顯神通中,能除安良,獨占魁首,又能榮得天子稱相父之尊高,蓋因“博謀”而獲優。
安莫安於忍①辱;
【注解】
①忍:心字上一刀字,是遏止、克製、降俠之意,又是忍耐、忍心的意思。
【釋義】
在時機不順、運氣不佳、遭受恥辱的情況下,能忍耐恥辱,才能遠害安身。如越王勾踐能忍受吳國的恥辱,方免夫差之害,轉危為安。故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尤其是在時機不順、運氣不佳、遭受恥辱的情況下,不可怒上心頭,而應退忍求安。
先莫先於修德;
【釋義】
《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於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修身之本是修德。上農工商,雖行業有所不同,不能濟其事。即使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缺德者仍難以常保。勇冠三軍的蓋世英雄,若無德者仍會逍敗亡。治人事天,無德者,則天不應,人不順。故老子日:“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仍將修身列在首位。人無德猶如物體失去了怍用,必將解體分身。因此,無論三界十方,品物萬類,成以修德、自我建立,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
樂莫樂於好善;
【釋義】
何為“善”?凡順天理,不背人倫,而能宜事物之情,順事物之理的行為,就稱為善。行善的具體表現是:救急難,恤孤貧,矜拔困,和解冤仇。一切利人利物的善事如一貫奉行,則老者愛,少者敬。事事無愧於心,則時時心安理得,不怕官府抓,不怕強人害。前無憂,後無患,心寬體胖,逍遙自在。
神①莫神於至誠②;
【注解】
①神:奇特功能,常人不能達到的奇異、玄妙效果。
②誠:萬緣俱消,心誌專一,聚精會神,真誠無妄。
【釋義】
人心達到專一、真誠的極點,就會出現不可思議、不可測度的奇功異能。常人稱此為“神”,又稱神妙、神效、神通、神術等。
例如漢時有一位名叫李廣的將軍,夜晚行路時,路旁有一白石屹立,像似一隻白虎。於是他在緊急的生死關頭,心誌專一,聚精會神,把白石當做猛虎射了一箭,箭頭入石三寸。事後才知是塊白石,他又射了一箭,箭頭不但未入,而且碰石落地。這就是“李廣射虎”的傳說。
又有周處因蛟龍在水中作怪,侵害生靈,周處為民除害心切,萬事俱忘,精誠專一,持劍躍入水中,降了蛟龍。離水上岸之後,才知在水巾斬蛟,當時不知怎麼入水,未被江水淹死。再欲入水,心懼而不敢。由此,後來有“周處斬蛟”的傳說。
明莫明於體物;
【釋義】
能深人事物之中,親身體察事物之理,方能對事物的法則、規矩、總體、枝節以及前因後果和關係明鑒無遺。神農氏如不親口嚐百草,就不會知曉藥之性味能調理陰陽。馬丹陽因躬身修性命,方悟十二穴通十二經,可理百骸。
吉莫吉於知足;
【釋義】
孔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常言道:“知足常樂。”老子日:“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為何如此之樂呢?因為顏回自感無愧於人,不欺心於己,心安理得,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隻有在生活及應對事物上,適可而止,方可大吉大利。
苦莫苦於多願 ①;
【注解】
①願:貪圖,傾慕,心願,願望。
【釋義】
因時順理,坦蕩平易,自然而然,應變無停,必可“不招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如果私欲過甚,傾慕心切,貪求無度,願望無限,朝思暮想,以致心神疲困,身形憔悴,憂苦累累,也難成功。
悲莫悲於精 ①散;
【注解】
①精:純真,精誠。
【釋義】
在圖謀功業上,如失去了精誠純一的精神,則事不濟且遭悲傷。在強健保身上,如離散了元陽之氣,則百病生而悲痛。
病莫病於無常 ①;
【注解】
①常:永恒,經常。
【釋義】
治國如失去了法度,朝令夕改,臣職無常規,百姓必難遵從,國綱必亂,弊病必出。
處事接物如無常性,喜怒無定,行無常操,情欲不正,飲食不定,饑飽不一,起居失常,必致百脈不稠,病患侵臨。
短莫短於苟得;
【釋義】
凡屬不符於理、不合於義而得到的,偷、盜、搶、詐、明瞞、暗騙、貪贓、行賄等,均為苟得。不明而來者,必不明而去;不義而得者,必不義而失。猶如逆旅過客,勉強逗留,不過暫短一時而已。
幽①莫幽於貪鄙②;
【注解】
①幽:黑暗。
②鄙:鄙陋,卑賤。
【釋義】
深夜不足以為暗,秉燈燭可照亮,唯獨行賄受賄、貪鄙作偽,內心昏暗,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難照明。
孤①莫孤於自恃;
【注解】
①孤:單,獨。
【釋義】
自矜自誇,視人不如己者,賢者不能進其言,智者不能助其力。項羽自恃其強,終於孤身無援,獨死於烏江。因此,上無兄下無弟,不足為孤。唯有專橫獨裁、仗能恃強、驕傲自大的人才是孤。在親林友叢之中,亦可叛之離之,孤掌難鳴,走向失敗。
危莫危於二任疑;
【釋義】
若對一個人的德性和才能,沒有充分的了解,尚在疑慮而任用時,將有不可預想的傾危之患。如諸葛亮任疑於馬謖,故有街亭失守之後果,此是任疑才能不足的人所致。又有宋高宗任疑於秦檜,秦檜私通北北蕃,陷害忠良,故有北蕃祟犯中原之患。此為任疑德行不足之人所然、
敗莫敗於二多私。
【釋義】
老子曰:“足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私心愈重,德性愈薄。德性失,則眾心厭惡。眾心厭惡則處 處失敗。如殷紂王沉於酒色,故朝政腐敗而國亡。凡事皆然,多私於親,則處事偏袒而不公,不公則眾人怨,眾人怨則敗亡。
遵義章第五
建功立業,須遵循事物的自然之理,明辨事由的起因,判斷事物的結局。
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是說欲立功立事,首先須明察自身的弊端,追根溯源。有過不知,迷而不返,以言取怨,政令不一,怒而無戚,就是紫蔽真相、惑亂真理、禍患來侵、毀墜背離的像由,對此不可不慎。再如,好眾辱人,戮辱所任,慢其所敬,貌合神離,親讒遠誌,近色遠賢,又是災殃、危亡、凶敗、孤獨、死喪、昏暗的緣由。
第二節,是暢述行事用人的弊病。女謁公行,私人以官,淩下取勝,名不勝實,略己責人,自厚薄人者,是事體混亂,淺浮不久,下者侵犯,主體耗散,亂而不治,棄廢不救的因由。
第三節,是講處事應酬,賞罰裁決的利害關係。如以過棄功,群下外異,既用不任,行賞吝嗇,多許少與,既迎而拒,薄施厚望,貴而忘賤,念舊惡,棄新功,用人不得正,強迫用人,正足損失、淹沒、疏散、阻止、生怨、背離、不報、不久、危殆、不畜、混亂、凶敗的前因。
第四節,是說謀事的策略。如失其所強,決策不仁,陰謀外泄,厚斂薄施,戰士貧,遊士富,賄賂公行,聞善忽略,記過不忘,又是劣弱、險難、失敗、凋削、衰落、昏昧、殘的起因。
第五節,是說明斷是非、賞罰公平的道理。對賢者要用,不賢者不可用。以德化人,不可專尚刑法,小怨要赦,賞罰要合理,要知美讒仇諫,將有危亡之患。禁忌貪人之有的殘暴。
以明示下者暗;
【釋義】
老子日:“自見者不明,”意即:顯示自己有知見的人,必有不明之處。
有過不知者蔽①;
【注解】
①蔽:遮蓋,掩蔽。
【釋義】
常言道:“人不知己過,蛇不知自毒。”老子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了過錯不知道,必不改悔。不改悔則繼行,愈行愈錯,其理愈蔽。正道愈閉愈塞,使其心性昏荒,行事糊塗。
迷而不返者惑;
【釋義】
失去丁真常之性,恣情縱欲,迷於情妄,不白省悟,必愈迷愈深,以致心境昏冥,損伐性命,行事惑亂,傷害人倫。故張商英注日:“迷於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於色音,不知其伐吾命也。迷於利者,不知其伐吾誌也。”
以占取怨者禍;
【釋義】
既出言於己,就應按出言而行事。若言行不兌現,人必致怨,人怨必生禍端。
令與心乖①者廢
【注解】
①乖:背離。
【釋義】
頒布的政令與存心不一致,再與行為背離者,其政令雖嚴,人民則廢棄而不用。故《中庸》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在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意即:文王、武王心地仁慈,施以仁政,而萬民尊服。文王和武王死了,後輩仍講仁政,萬民則不從,蓋因發令人的心與政令不一之故。
後令謬前者毀
【釋義】
就是存心與政令要一致。後令與前令相謬不一,民必難以遵從,必廢而毀。
怒而無威①者犯;
【注解】
①威:莊嚴、盛容、威儀。
【釋義】
沒有偉大的功績與貢獻,且存心無德、行事不仁,本無使人崇敬的德望和威信,如以強權、勢力加於人,不但人不尊服,反而設法來犯。
好眾辱人者殃;
【釋義】
以端方正直處事用人,是善、是佳。如以此打擊、欺辱於人,眾人必會厭惡,眾惡必招禍殃。故老子日:“……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雖直,不可以剛直而肆意衝撞於人,雖有光(聰明),不可以聰明而顯耀於人。
戮辱所任者危;
【釋義】
殺戮和欺辱負有重任的功臣和所任用的賢才,必有危亡之患。紂王逼娘娘抱火鬥,梅柏抱柱,比幹剖心,人心由此背叛,大臣由此離心,終致命喪國亡。
慢其所敬者凶
【釋義】
由尊敬中可以體現出對人的佩服與忠貞。聖君用誠化天下之德,父母有養育栽培之恩,張輩有扶助愛悌之心,賢良有矜孤恤寡之善,豪傑有救急拔困之義,使人尊敬理所當然,應該如此。賢良者為做人之楷模,更應以敬。如驕橫粗野,倨做強行,褻瀆所尊,輕慢所敬,是背理之舉,失義之為,不合天理,不順人情,在上者必加罪於身,在前者必厭棄於己,終會凶災加於自身。
貌合心離者孤;
【釋義】
口蜜腹劍,麵善心惡,是謂人麵獸心。表裏不一,言行相違,始交為親友,逢患難必叛逆開始以為然,久交必離散,以致孤單一魁,獨立無援。
親讒遠忠者亡;
【釋義】
親近那些無真誠之心、出言揣意順情的人,疏遠為國為民效力、以直言諍諫的忠臣,必有危亡之患。如齊桓公近易牙、離管仲,故有命喪於不測之禍。
近色遠賢者昏①
【注解】
①昏:迷糊。
【釋義】
親近美色,背離賢良仁人,必然存心邪辟,行事陰暗,神誌不清,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昏暗迷糊。
女謁①公行者亂;
【注解】
①謁:幹求,請托。
【釋義】
大凡因姿色得寵幸的女子,若她恃美仗權,借勢作威,存心邪辟,出言不正,而君王又遵從她的要求而施行於公事,必弊端百出,禍亂橫生。紂王因聽從了姐己的要求而誅殺忠臣,害國亂政。又如,韋皇後與太平公主亦然。
私人以官者浮①;
【注解】
①浮:輕躁,浮淺。
【釋義】
一沒有真才實學,科舉不上,二非賢良大器,公議不得。以私人關係推薦提拔而得官者,猶如無根的草木,隻能浮現一時,
義必不得其終而枯敗。
淩人取勝者侵;
【釋義】
仗權欺人,恃強淩弱,以此取勝於人者,終不可久,必將被人算計。如項羽始恃強欺劉邦,而終被漢將韓信迫其自殺於烏江。
名不勝實者耗①
【注解】
①耗:虧損、消耗。
【釋義】
常言道:“名副其實。”任何事物均應實實在在。若在物如羊質虎皮,則為文不符質,心損其威;在人若外君子而內小人,為表不符裏,則必耗其德;在官若德薄而位尊,則必耗其身。
略已而貴人者不治;
【釋義】
若對自己的言行與行事忽略輕視,反而去嚴格要求別人,眾人必不服,不服則亂,亂則不治。
自厚而薄人者棄;
【釋義】
在待遇和享受上,宜給同伴與部下以重厚。倘若自厚而反於人薄,則必使人厭棄。人我同心,古今一理,皆願享厚,誰欲薄處?
以過棄功者殃;
【釋義】
部下如犯過錯誤,但亦有功,應當輕罰過而重賞功勞。這樣必有益於事業之長遠。如因有過錯而否認他的功勞,必有害無益。
群下外異者淪①;
【注解】
①淪:淹沒,陷入。
【釋義】
若整個部下都起了異心,主人的主張和事業就要淪陷,必將陷入窘境,走向敗亡。
既用不任者疏;
【釋義】
對人的才智德行有了了解,就得任用。在任用時如不委之以重任,被用者因不能發揮自己本身的才智作用,不但與用人者關係會疏遠,而且他的精力亦會隨之白白耗竭。
行賞吝嗇者沮①;
【注解】
①沮:阻止。
【釋義】
應賞即賞,在獎賞時應慷慨大方。如麵帶吝嗇之表情,那麼受賞者必不樂於接受,受獎者在任時定有消極不願效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