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石公素書》釋義(1 / 3)

原始章第一

原始章是本書總綱,主旨是閘發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亂之原由。故以“原始”標作章名。全章分為兩節:

第一節起首提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天下萬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萬物無一不體現著道。即道的體用及表現形式萬物都具備。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現形式,更應合乎道。人類社會的盛衰興亡,治亂變遷,皆由人定。人若體之於道,用之於德,表現於仁義禮,則盛、則成、則治。如果背離了道,自然就失去人的作用(德)。人失去人應有的作用(德),則不會有仁義禮的表現形式。這正是導致世道衰敗的前因。因此說:“夫欲為人之本者,不可無一焉。”(道德仁義禮)

第二節說的是明晰事理的賢人君子,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的得失,作為審辨世道變遷的準則,敞懷器在身,潛居待時。此五者昌行,是好時,是良機,赴而就之,必可大展雄才,輔國安民,成就偉大業績。此五者若衰喪,則是失時,隻可隱沒其身,保全性命而已。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釋義】

道德仁義禮五者總而論之,相似根杆與枝葉的關係。

道德為根杆,仁義禮是枝葉。無淪根杆與枝葉,總為一體。分而論之,如同母與子的派生關係。道德為母,仁義禮為子。從整體而論,此五者的關係,猶如車馬的整體作用及動態表現形式一樣。道是車馬的整體,德是車馬引重致遠的作用,仁義禮則指規範的駕馭方式、理想的運動環境。單就人倫規範方麵講,道德是人的內在本質,而仁義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如人有實質的道德存在於內心,形體的言談舉止自然就有仁義禮的表現形式。雲:“誠於中而形於外。”正是此意。

道者,人之所蹈①,使萬物不知其所山;

【注解】

①蹈:踐行,實行。

【釋義】

從宏觀方麵講,萬物皆在宇宙整體中生存,無論一言談、 一動作,無不舉步踐行著“道”,實行著“道”。所以,道與物的關係,如同水與波的關係,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從微觀方麵講,道在人身則為元氣,元氣足則神旺,神旺則百骸健。道在事則為理,理周則事順,事順則業昌,道在器物則為樸,樸實則器物全,物全則作用強。道在人類則為人倫規範,符合此規範,則家齊國治,社會穩定,而社會穩定,則天下太平。

群生是依賴著“道”,但因各物所稟受的氣質不同,故物不能得道之大全,盡道之全體,故曰:“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①;

【注解】

①欲:遂物、順理、將要、應該的意思

【釋義】

萬物非道不立,道非物無處體現。道生萬物之後,道又內含於萬物之內,物得道者,方可成物。故日:“德者物之所得。”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穀得一以盈,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得樸氣而生者,其性穩固而堅定,隨其形而成山石。得動氣而生者,其性輕浮而躁動,隨其形而飛蕩。得靈氣而生者,其性善思而多變,隨其形而成人。道在“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的過程中,無不稟得此性,順應其理,隨之而各成其形。故曰:“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①惻隱②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解】

①慈惠:博愛,恩惠。

②惻隱:真誠,悲痛,同情,憐憫。

【釋義】

道的體性是虛無自然,清靜無為,其作用為德。德的表現形式是不分賢愚、利害、尊卑、貴賤,應化無方,周遍無遺。相似日月無所不照,如同雨露無所不潤,體現於人則為“仁”。“仁”的表現是慈愛憂惠、真誠自然、恭儉謙讓。應對事物則為寬宏忠恕、憐憫體恤、憂傷慈悲、遂物順理,無一物不獲其生,無一事不獲其成。

義者,人之所宦①,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注解】

①宜:適宜。

【釋義】

天地萬物均在自然相合的適宜之中生生化化。現以朝政論之,君主心正意誠,臣子忠貞清廉,均應以此為宜。若此,國綱必振,萬民必理,百業興旺,四海必服。再以家道論之,父母應以慈愛撫育,子孫應以孝敬贍養,兄應以悌,弟應以敬,夫應以倡,婦應以隨。如此,則六親必合而家道齊。凡事皆然。理順則事宜,理不順則事逆,事逆則亂,亂則不安,不安則廢。

順事物之理者為善,表彰而賞;逆事物之理者為惡,決斷而罰。故朝政有法,家庭有規,行軍有律,工匠自有規矩。欲使物物各得其宜,各順其理,建立功績,成就事業,必依“義”以處之。

禮者,人之所履,夙①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注解】

①夙:早,朝。

【釋義】

宇宙生成之後,就自然出現天尊地卑的高下之序,然則天地之間的萬物生成群體之後,亦會自然出現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自然之序。這些秩序是自然的、非人為的。故莊子曰:“宗廟尚親,朝庭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論語》亦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由此可證,“禮”是人倫的自然之序,無論清晨的起床,夜晚的寢寐,均須履踐遵循而不可失其常。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釋義】

從整體本質上講,隻求內在的道與德,就可代替外在的仁義禮之表現形式。

從作用表現上講,道德仁義禮五者均須具備而不可缺一。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是萬民之首,故以王代人。人的本質及表現形式亦合於道。故《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既此,人應內心忠濺,體於道,懷於德,應之以仁,處之以禮。,

賢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釋義】

有形有象的事物,在自然之道的運化之中,自有生殺之機。故盛衰循環,成敗交遞,治亂往複,其中有道、有數、有理。天理昭昭,不差毫厘。體之以道德,行之以仁義,踐之以禮者,是盛之機、成之象、治之兆。離道德、背仁義、逆禮儀者,是衰之征、敗之因、亂之始。故明曉事理的賢人君子必依道德仁義禮五者的得失,作為明辨盛衰、通曉成敗、審察治亂的準則。若此五者失,則避而去之,五者備,則趨而就之。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釋義】

是故賢人君子審時度勢,不苟安,不妄為,懷器隱居,以待其時機,猶如農夫耕作,伺節氣,不失時,逢時令,不失機。如此不但能盡其輔國安民的人臣職責,而且能成就絕代偉大之功績。故《周易 下傳》中說:“公用射隼於高墉,獲之後無不利。、”子日:“隼者,禽也,弓矢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喻君子有利器藏於身,等待有利的時機方才行動,出獵必定有獲。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釋義】

賢人君子,懷器於身,若時不至,機不到,隻能隱沒自身,隻求保全生命而已。故《莊子 人世間》中說:“孔子適楚,楚狂人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世,來世不可待,住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他是說,孔子到楚國去,楚國狂人接輿到孔子的門上說:鳳啊,鳳啊,你的德行怎麼這樣衰敗!未來的世道不可等待,已往的世道不可追回。天下有道的時候,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的時候,聖人僅僅保全生命就行了。尤其在當今的世道,應求避免遭受刑罰。足以其道足高,而名垂於後代

【釋義】

以此行於萬物,而功績偉大,道德足高,隨之不但名顯當時,而且功垂後世,子孫祭祀不輟。

正道章第二

正道章,“正”即證也。證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故以“正道”為章名。

此章主旨,是闡發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本章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以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俊”的德行才質來證明大道的體性。第二段是以堅強剛毅、人中殊甚——“豪”的儀表、清廉來證實大道的作用。第三段是以特出卓越、剛毅堅貞——“傑”的浩然正氣來證明大道的功能。

德①足以懷遠,

【注解】

①德:能體現自然之道整體作用的謂之“德”。

【釋義】

德行充實於內心的人,道的作用及人的精神似電波一樣,流露發射於宇宙之中,他的神氣力量在無形中吸引著萬物,故使人內懷喜悅之心,近者歸,遠者服。正如老子所說:“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莊子 德充符》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衛國有一個德行好而麵容醜陋的人,名叫哀駘它。男子和他相處,不想離開,女子見了他,寧願給他當偏妾,不肯給別人作正妻。他一無權勢地位,二無錢財,三無超人才能,然而人們都願依附他,親近他。這正是本書中所說的“德足以懷遠”。又如《尚書 大禹謨》中記載:舜讓位於禹時,有苗國不願順從,舜讓禹以兵力征討,有一個名叫益的大臣勸說:“唯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於是舜班師回朝,增修其德,七旬之後,苗國自來朝貢。

信①足以一②異③,

【注解】

①信:誠實。

②一:綜合,統一。

③異:不同。

【釋義】

天地之間,品物萬類,各因所稟,各據特性,巧拙賢愚,強弱剛柔,飛潛動植,胎卵濕化,金木水火。男女雄雌,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異類同載於統一的大化之中。因物物稟賦不同,所以趨去背向有異,愛惡取舍有殊,以致“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然則用何方法使這種千般異類達到綜合統一呢?以奸詐虛偽籠絡,是為苟得,待識破之後,仍會分離。以詭怪奇計來誆騙,是為苟安,物必以此還報於我。既此,用奸詐詭計綜合異類,不可濟事。故必以誠實(信),可使群體統一,互為生息,相安協調。何以知其然也?金木水火四類物體,它們的性質與現象,不但截然不同,而且各據特性而相克。唯獨寬廣、忠厚、誠實、穩固的土(大地)能使四類綜合而統一。木非土不長,金無土不生,火離土不燃,水背土泛濫。因此,人應取法土的誠實穩固之德,對事物應以寬宏、忠厚對待之。表裏如一,言行一致,方可取信於民,統一異類。

義足以得眾,

【釋義】

處事接物,應無一事而不順其理,無一物而不得其宜。愈是如此,必愈足以服眾。

才①足以鑒古②,

【注解】

①才:賢能,才幹。

②鑒古:評定。

【釋義】

稟賦先天正氣之厚者,後天的才智肯定強足,智慧敏捷。這種人能通曉事物之間的情理,更可識別往昔之所事,鑒定古人之所為。例如,文王以漢辨八卦易象之數,故為卦爻作辭“告吉凶。孔予能理解先聖修齊治平之道,纂六經垂訓後世,蓋因稟賦之厚,才智強足所致。

明①足以照下,

【注解】

①明:光明。

【釋義】

自然之道的體性是“湛然常寂”,清澈透明。泰山雖大,盡照其表;秋毫雖小,鹹察其裏。人稟道的這種體性,則心境圓明,虛白朗曜,無處不照,無所不燭。常人因七情六欲、私心慮念過甚,障蔽了自性,致使空白的心地一團漆黑,不能自明。因此,人應遣除私欲,驅逐情妄。莊子曰:

“虛室生百,吉祥止之。”如此,先天性體,自然充足,猶如日月高懸,萬國九州,盡照無遺。善惡是非,全覽無漏。

君子如能體此性,則心正意誠,能明察下臣之忠奸;臣子如體此性,則心地清廉,可辨萬民之是非。

此人之俊①也;

【注解】

①俊:才智超群,出類拔草。

【釋義】

在人群中,德才兼備,信義充足,能出類拔萃的人,稱之為“俊”。因此,欲為人類的俊者,則必須具備德性純全、信義實足、才智超群等條件。

行①足以為儀表②,

【注解】

①行:行為,表現。

②儀表:客貌、姿態、標準、楷模

【釋義】

行為端莊、肅穆、威嚴,如此則能給人們在做人上作楷模與典範,在行事上作標準與師表,故《詩》日:“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又雲:“桃之天天(蓋盛),其葉檠蓁(美盛),之子於歸,宜其家人。”《論語》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母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以上均是描述道盛德善的君子,言行舉止的肅穆莊嚴,使人們慕悅而足可取法的“儀表”。

智足以決嫌疑,

【注解】

①嫌疑:疑惑。

【釋義】

心地迷惘,知見窄淺,遇事必然疑惑,心念踟躕,優柔不決。隻有天性敏捷,見多識廣者,逢事才能決然果斷,析疑解惑。

信可以使守約①,

【注解】

①約:事先約定、共同遵守的盟約。

【釋義】

內懷忠貞,誠實無妄,那麼在彼此交接事物的過程中,在遇到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事先商定的盟約。

廉①可以使分財,

【注解】

①廉:廉潔。

【釋義】

清白廉潔,不沾不汙,心地公平,無私無偏,如此則處事必公,分財必均。

此人之豪①也;

【注解】

①豪:才高智廣,人中殊甚者稱豪。

【釋義】

“豪”的條件是:莊敬言行,有足以為人們取法的“儀表”,博學智廣,遇事而能明斷是非,誠實無妄,與物交接能堅守盟約,處事公正。

守職①而不廢②,

【注解】

①職:職責、職位。

②廢:背離、拋棄。

【釋義】

身負關乎國家安危的職責,應當逢艱險而不逃離,臨大難能堅守。如守關之將,臨殺身之險而不離職,此之類電。

處義而不回,

【釋義】

內心忠貞,堅守理義,於生死關頭,卻仍不改初衷。桃園結義,關雲長寧死於土山而不肯投曹,此之類也。

見嫌”而不苟免,

【注解】

①嫌:疑忌。

【釋義】

被人猜疑不急於為自己辯解避嫌。

見利麵不苟得

【釋義】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不道不德、不仁不義而得者,均為飲鴆止渴、割脯救饑,苟得一時片刻而已。故才智卓越的人,見利必察其可否,不會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此人之傑①也。

【注解】

①傑:特殊而卓越。

【釋義】

堅貞、剛般、公正、浩然、不苟免、不苟得,以此超出眾人之上者為“傑”。其條件是,艱難而仍然不廢其職,迫生死而能恪守其義,不苟且於非理,不苟得於非義。

求人之誌章第三

“求人之誌章”:求者,是覓求、尋找之意。其主旨是說欲成大業,需得其人,要得其人,先知其誌向,故以“求人之誌”為章名。

本章共列一十八條,總歸八個方麵。也就是將這八個方麵作為“求人之誌”的標準。“求人之誌”的八個標準是:

一、清白無汙、公正無私的廉潔。

二、知多見廣、修身建德的博學。

三、善於用人、任材使能的胸懷。

四、通權達變、足智多謀的才智。

五、減器於身、謹言慎行的耐心。

六、堅定不移、剛直宏大的魄力。

七、自強不息、勤勞不倦的精神。

八、溫柔謙和、恭儉退讓的品德。

“誌不可以妄求,求必有所依。”本章所舉的一十八條,正是“求人之誌”的標準。

絕嗜①禁欲,所以除累②;

【注解】

①嗜:過分的貪求與愛好。

②累:煩贅,苦惱。

【釋義】

重於外者拙於內,本來的天性,自然圓明,無私無掛,何累之有?隻因後天的情欲逞狂,占據了先天性體的陣地,喧賓奪主,以致“煩勞妄想,猶苦神心”,勞勞碌碌,疲憊苦累。要得解脫此累,必須斷絕七情(喜、怒、哀、樂、悲、恐、驚),遣除六欲,讓本來圓明的性體複返其真。

抑①非損惡,所以禳過②;

【注解】

①抑:壓抑。

②過:錯妄,罪過。

【釋義】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既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欲免自身罪咎,必壓抑往昔放辟邪侈的非理之為,減損當日妨國害民的不義之惡。如此,天將佑之,民將助之,罪過不禳而自消,禍患不禱而自免。

貶①酒闕②色,所以無汙③;

【注解】

①貶:抵製。

②閉:缺,空。

③汙:垢。

【釋義】

酒能亂人之心性,色能汙人之身行。性亂神昏,則放蕩不羈;身染汙垢,則眾人厭棄。故少喝酒,少刺激,心神才能清明無垢;減少色欲,人的身行才能純潔無汙。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①;

【注解】

①誤:誤訛,謬誤。

【釋義】

早離不正不當的壞事,遠避不明不白的疑忌,在處事做人上,可免除差錯和謬誤。

是非之地,避而不往,免人猜疑。如瓜田李下等處即是。當然,如果已經被人猜疑也應泰然處之,“見嫌而不苟免”。

博①學切②問,所以廣知;

【注解】

①博:多聞,豐富。

②切:貼近,切合。

【釋義】

天地之間,有無窮無盡的事物,隨之各有無窮無盡的妙用。欲曉其精微,不離多聞、多見、多學、多問。以此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而。

高行①微言,所以修身;

【注解】

①高行:即高尚的操行。

【釋義】

何為“微言”?即低調、少語、不狂不妄、端方正直、清廉高潔、縝密慎獨、不吹不擂。故老子日:“尊行可以加人。”既此,言無狂妄,行貴真誠,以此嚴其操行,是為修身之要領。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

【釋義】

在人事應對上能莊嚴恭敬,在事業上能勤奮儉樸,在處事上能虛心謙讓,在用財上能省略節約。以此修身,則能長載久安;以此守家,則家道和睦永寧;以此守業,則事業穩妥順利。

深計①遠慮,所以不窮②;

【注解】

①計:策略。

②窮:竭盡。

【釋義】

謀事要有方法和策略,但還要看用的方法和策略是全麵,還是隻顧一隅,是否能長期有效,還是僥幸一時。既此,謀事不但要有策略,而且還須深謀遠慮,如此才能使之周遍永恒,極無窮盡。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①;

【注解】

①顛:倒垮,敗,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