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別有洞天(3 / 3)

道士似乎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之處,片刻後便繼續向鷹嘴岩走去。兩人悄悄升起腦袋,目不轉晴地細細偷瞧。

天空中傳來幾聲唳叫,突然一片黑影,風一樣壓著土堆上方滑翔了過去,險些擦著小安的頭頂,將兩個小孩驚出一身冷汗。此時那道士正於鷹嘴岩最外端,閉目打坐調息,混不理會外間變端。

黑影盤旋一番,最終在道士身邊落了下來,小安定睛細瞧,壓低嗓子道:“是隻金雕哎,你昨天也見到了嗎?”

宇文泰搖搖頭,輕道:“昨天哪見過這呀,我就無意中見他一老頭,在鷹嘴岩上打坐,那麼陡峭的地方,他竟然敢閉著眼睛坐,後來我一個人覺得害怕,就偷偷溜走了,其他啥也沒見著。早知道還有金雕,我今天也不喊你來了。剛才真險呀,要是被金雕啄瞎眼睛,那可慘了。”

那隻雕兒渾身褐色羽毛泛著紫亮,腦袋和頸部呈金黃色,停在道士身側,如同侍衛般,用一雙銳利的眼睛掃視著四周。

這回是真騎虎難下了,如果就隻有道士那麼一個瘦老頭打坐,溜也就溜了,即使被他發現也沒什麼大不了。可是現在有隻驍悍的金雕在,兩個小孩行思,如果稍一動彈,被大雕把自己當做野兔,猛撲過來,那就全完了。

沒在山裏待過的,不知道鷹隼的厲害。這金雕敏捷可捕山兔,凶悍可獵虎豹。宇文泰的父親宇文肱,曾經馴化一隻金雕為獵鷹,有次出去打獵,那隻金雕一天之內竟然共計捕獲野狼十五隻,端的是驍勇無比。那對鷹爪比之猛虎毫不遜色,如同鋒刃一般,直插獵物頭頸。是以,如果這兩小孩被野外金雕發現,不但小命難保,而且對於這大鳥而言,當真比抓兔子還簡單。

正在大氣不敢出時,不遠處似乎有隱隱響起猛獸的低吼聲,小哥倆兒偷偷一瞟,更是嚇得魂飛魄散,原來一直通體黝黑的老虎,正輕輕邁著步子,躍上峰頂,邊伸出舌頭舔著那張大嘴,便兀自朝老道走去。

金雕見了黑虎,似乎並不詫異,仍舊立在一旁,黑虎走上鷹嘴岩後,便俯臥於道士的另一側。一灰袍老道一金雕一黑虎,恰似同坐於一葉扁舟之中,浮遊雲濤之上,這幅神景著實怔得宇文泰和宇文侯安下巴頦都快掉了,胸中竟然驚訝之情占了上風,忘記了些許害怕。

也不知過了多久,瘦老道似乎睡著一般,兩隻野獸也寸步不離,隻是虎頭和鷹腦卻警惕地不住顧盼。終於宇文泰憋不住了,躲在下麵,背靠著土堆,朝侯安做了個手勢,示意兩人偷偷從側麵溜下山。侯安想了想,勉強點了點頭。

兩人的後麵與左麵都是絕壁陡崖,前麵就是那老道和鷹虎,唯有從陡坡潛伏到西麵山脊上的小路,才能下山。幸好隻是六七歲的孩童,身軀嬌小,動靜甚微,眼瞧著基本就快要上道兒了。這時突然鷹騰虎躍,同時朝路口衝來,兩人回頭一看,都不禁嚇傻了眼,趴在地上驚得動彈不得。

隻聽一聲暴喝:“止!”猶如響了個霹靂,鷹虎竟同時收勢,旋而返回。

灰袍老道緩緩走到跟前,捋著花白的胡須,道:“你們兩個小子,躲在後麵看了這麼久,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想溜走?”聲音雖然蒼老,但其中卻威慈並濟。

宇文泰緩了過來,連忙拉著宇文安爬起,對著老道磕了一個頭,道:“神仙道爺恕罪,我們哥倆偷上山玩耍,無意中冒犯您老人家,確屬無心,求您原諒,饒了我們哥倆兒的小命吧!”說完,聲音就帶起哭腔,聽起來似乎轉眼就快能哭了出來。

侯安趴在地上,頭磕下去便不抬起,心裏暗道:“宇文泰這小子,端的是隨機應變、機靈無比,說要哭,便涕淚立下,轉眼又能破涕為笑,嘴裏的詞兒永遠不窮,隻是不知道這次能不能哄過了這牛鼻子老道。”

老道聽後,並無任何反應,淡淡道:“起來吧,跟我到這邊說話。”然後便負著手,來到峰頂中央的一塊大青石上坐下,一鷹一虎自然也跟在左右。

小哥倆抬頭看著前麵,正好與那鷹眼虎睛一對視,嚇得渾身激靈,死活無法動彈。看著兩人的囧樣,老道哈哈大笑起來,左手大袖一揮一招,宇文泰與侯安便覺背後有股勁力推著自己一般,忽忽悠悠便來到了道人跟前。

“你們兩個叫什麼名字?幾歲了?”老道溫慈地問到。

“回神仙爺爺的話,我叫宇文泰,他叫宇文侯安,我們兩個今年都六歲了。”宇文泰忙不迭地說。

“侯安,你怎麼總是低頭不說話呢?”老道問。

“他說話快,總搶不過他,與他一起時,便隻能由他說去,我且聽著就是。”侯安朗聲道。

老道笑著點頭,暗忖:“這倆小子,一個機靈敏捷、能說會道,一個聰明有膽量,且沉得住氣,嗯,看來似乎還都是可教之才。”嘴上道:“你們可知我是何人啊?”

兩人盯著老道的臉看了一會兒,均搖搖頭。

“吾乃寇謙之,生於東晉興寧三年,乃北魏太武帝的國師,世人稱我寇天師,今年已經一百四十八歲了。”

寇謙之這句話的前半段,什麼東晉、什麼太武的,小哥倆壓根沒聽懂,就聽明白了最後一句“一百四十八歲”。這可了不得,凡人誰能活這麼大歲數啊,徒太部落裏最年長的老者不過才活了百歲出頭,可眼前這位老道,雖然已經一百四十八歲了,仍爬山涉水如履平地,還能馴馭猛獸,看來剛才叫他一聲神仙道爺,還真沒錯。

想到此處,宇文泰與侯安連忙跪下,又是磕頭。

寇天師剛才那段話,可沒摻半點假。他早年入道張魯創立的五鬥米教,隨成公興入華山采食仙草,成不饑之身,後隱遁嵩山修道七載,得仙人傳授《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諸般周天內丹口訣心法;又八年,機緣巧合得老子玄孫李譜文親授《錄圖真經》六十卷,招神鬼之兵秘術。後來出嵩山,結交軍政重臣——崔浩,兩人獻道書於太武帝。帝深以為然,自此信奉道教,並派專人祭拜嵩山以示心誠,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封“寇謙之”為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