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遼代京城: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遼太宗神策三年(公元918年)所築的"西樓"當時定為皇都。太宗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為上京臨潢府。城分南北,北城為皇城,南城為漢城,也是商業區。
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神策四年(公元919年)在遼陽故城基礎上重建,會同元年改為東京。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西南的大名城)聖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建。
南京幽州府:(今北京市)太宗天顯十年(公元936年)得燕雲十六州後,建號南京,亦稱燕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升雲州為大同府,建號西京。
地方行政區劃分,以五京為中心將全國劃分五道:即:上京道、東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
附錄2 斡魯朵製度:
斡魯朵:斡魯朵原意為君主或酋長的天幕,即宮殿行帳之意。遼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宮衛騎軍,這些宮衛騎軍是以宮戶為核心組成的。宮衛以近侍衛從的身份奉侍皇上,戰時編為皇上的親軍--宮衛騎軍。分布在以五個京城為主的要地,"宮衛騎軍"又是一支兵甲犀利教練完習的天下精銳。
平時擔任所屬斡魯朵的一切經濟負擔。因此,斡魯朵有自己直屬的軍隊、戶民、奴隸和州縣,構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單位。
道宗耶律洪基的斡魯朵稱為阿思斡魯朵(阿思:契丹語為寬大)是為太和宮,宮在好水濼,有宮戶30000,出騎軍15000(遼金生活掠影)。
附錄3 南北麵官製度:
契丹統治者針對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需要,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針,"以國俗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在中央行政機構中實行北麵官和南麵官的兩麵官製。契丹有拜日的習俗,皇上的宮帳是坐西朝東,在皇帝左側的官衙即為北麵官,在皇上右側的官衙為南麵官 。
北麵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側重調動指揮契丹部族。
南麵官:治漢人知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側重於檢查州縣。
附錄4 捺缽、行帳:
遼朝帝王避暑消夏出行落居的住所。(這種製度,對契丹皇帝和貴族們不棄鞍馬,保持遊牧和漁獵習俗,密切和契丹各部的關係有著重要作用。主要地點在北方草原地區。
捺缽的隨行官員: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並應役次人,及漢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從。漢人樞密院、中書省唯摘宰相一員、樞密院督副承旨二員,令史十人、中書令史一人,禦史台、大理寺摘選一人戶從。
北麵官主要軍政人員基本隨行。南麵官經過選擇,但是行政、軍事、監察、法律、以及管理皇上飲食起居的各個部門, 既保證北麵官係統 的優勢地位,又相應地控製了南麵官係統的樞要部門。
附錄5 遼代官職名稱與主要權利:
夷離堇:契丹人通常把各部族的統領官都稱作夷離堇。所以有迭列夷離堇、匣麥夷離堇的提法。
於越:總知軍國事,地位僅次於可汗,可以由可汗任命。軍國大政實權的擁有者。大於越府在一定的曆史時期是擁有很高權力的部門。
宰相:直接聽命於皇上的高級官員,地位在群臣之上,有率群臣上尊號的權力。與契丹部族關係密切,隸屬於北府宰相的部族:迭剌部、品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等。迭剌部是中心。隸屬於南府宰相的部族:乙室部,楮特部,突舉部等。乙室部是中心。
迭剌部:是遼朝北麵朝官係統北大王院和南大王院的前身。
迭剌部夷離堇:掌兵馬大權。
惕隱:"典族屬"管理皇族事務。
林牙:設置文職機構,職官文班林牙,掌"文翰"。
樞密院:漢人樞密院,契丹南樞密院,契丹北樞密院。
契丹北樞密院:做為遼代的一個重要的軍政機構,主要包括兵機、武銓、牧群以及行政、經濟、文化、司法、對宋朝等周邊政權的交往在內的各類事物,而且側重於對上述事物的提出、商討、決策。契丹北樞密院在遼代所起的是軍政核心作用。
契丹南樞密院:主管行政事務和有關經濟事務。南麵官的人事權、遼朝的人口賦稅等等。
北宰相府:是遼代中央政權的一個重要部門,其主要職官有:北府左宰相,北府右宰相,總知軍國事,知國事。
北宰相府掌管的具體事務:
1、掌管一部分契丹部族和北方地區降服於契丹政權的各種事務,並在契丹北樞密院的領導下通過方麵性軍政機構佐理軍務。
2、遼代北府宰相在重要禮儀活動中有重要地位,既是參與者又是某些事物的指揮者。
3、北宰相府承擔有關軍政事務。
南宰相府:南宰相府是"掌佐理軍國大政"的部門。其職能在大的原則方麵與北府宰相沒有什麼區別。
掌管的具體事務有:
1掌管一部分部族以及降服於契丹政權的其他各族。
2佐理軍務在戰事活動中擔任軍隊指揮的角色。
3在重要禮儀活動中,與北府宰相擔任共同重要的角色。
中書省:又曰政事省,屬南麵朝官係統,是中央一級的統治機構。中書省內設大丞相、中書令、平章事、參知政事。
大丞相:列於中書令之前,集南麵官係統軍政大權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