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灣塘風雲(1 / 2)

一、灣塘風雲

話說在清同治十一年正月(1872)合肥東鄉巢湖北濱牛官堡小郢牛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裏降下一位後生,出生那天因為難產險些要了李氏媽媽的命,所以家裏一直沒有給他取名。這小子還有一個常年有病的哥哥,兩個姐姐,他在家排行老四,大家都叫他“小四子”。小四子五歲那年,門前來了一位道長,說是從四川青城山而來,他說小四子天資聰穎,氣宇不凡,與佛道兩家皆有緣分,日後可成大器。然不久會有血光之災,要帶他外出雲遊。牛老伯和李氏媽媽哪裏肯信,這事就擱下了。誰知沒過多久,又來了一個和尚,說是從嵩山少林而來,也說她與小四子有緣,要帶他去佛門淨地,李氏媽媽擔心這些和尚道士不是好人,更是不依。這事在村裏一時傳得沸沸揚揚。

小四子什麼地方也沒去,呆在家裏。但那時候的中國是個什麼樣的情形,國弱民貧,連年災荒。牛老伯六口之家,還有一個久病的長子,僅靠村前的一畝來地生活,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後來牛老伯隻好幫人家打短工,小四子幫人家放牛,來維持家裏生活。雖然艱難,但一家人相依為命的日子也過得和和樂樂。

小四子八歲那年,村裏遇到大旱。當時村南有一口大塘叫灣塘,村裏有半數人家的稻田都在此塘裏用水,包括牛老伯家裏的一畝來地。灣塘實為公塘,平常年份,風調雨順,倒也相安無事。然一遇旱災,村裏人就常常為水而發生爭鬥,原因是周邊大部分田地是同村牛家威家的。他家有三個兒子,人稱“牛家三虎”可謂是村裏一霸。往年,大家也都懼他家七分,讓他家七分。可那一年情況特殊,正趕上水稻揚花灌漿之際,真是一碗水一碗稻。牛家三虎揚言不許任何人去塘中取水,村裏人如若不聽,就要小心自己的狗腿。他們還先下手為強,用水車把塘裏僅有的一點水弄到自家田裏。眾鄉鄰眼看著自己家的稻田就要絕收,也隻是敢怒而不敢言。

事有湊巧,這天傍晚小四子放牛回家,看到塘底裏還有那麼一點滲漏的水,心想如果把塘底理條溝,還能取一點水來解一下燃眉之急。當晚,小四子就跟母親說出此事。大家一商量,覺得有道理。於是,第二天一大早,牛老伯就帶著兩個女兒扛車的扛車,拿拐的拿拐,來到灣塘邊上。大家剛把車在埠墩口安好,還未動車,誰知牛家三虎聞訊趕來,二話不說就將水車從埠墩上掀起,撂倒一邊,並破口大罵,兩家頓時發生爭執,拉拉扯扯。大虎牛龍此人臂力過人,心狠手毒,此時,拿起車拐從牛老伯身後劈頭就是一下,牛老伯因未防備,頓時被打得血流滿麵,倒在田裏。三虎牛彪用鐵鍬將車幅打碎數片,還不依不饒的罵人。小四子見爸爸被打得頭破血流,兩個姐姐也被打到爛泥塘裏了,一陣風跑回村中,將此事告訴了三叔牛瀚章。(牛瀚章先生日下正回鄉教武授徒,在當地頗有聲望,人稱“牛三教師”。)

牛瀚章先生雖然不是小四子親叔叔,但仍聞訊趕來,見牛家三虎還在一邊罵人,一邊揮拐打人,十分惱火。他搶前一步,一手托住三虎拿拐的右手,輕輕一抬手,牛彪一個踉蹌,險些掉到塘裏。牛三教師大聲喝道:“牛龍,你們想幹什麼,非要鬧出人命才罷休嗎?”牛家三虎一見三爺來了,這才停住手,隨後悻悻地走了。

眾鄉鄰見牛家三虎走了,圍過來一起幫忙,把牛老伯抬到家中。李氏媽媽見狀放聲大哭起來,兩個姐姐也哭了好一陣子。可那個時代窮人是:有理無處講,有冤無處申。好在晚上牛三教師來了,又帶來了治跌打損傷的藥,給牛老伯的傷作了處治,最後又安慰了好一陣,這才離去。誰知牛老伯因為這次風波又氣又惱,一病不起,不久就離開了人世。臨終前,他拉著小四子的手哽咽著艱難地說:“孩子,習——武,報——仇……”就這樣,老人家帶著不盡的怨恨、遺憾和希望走了。

這一幕在小四子幼小的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從此,他立誌習武,為鄉親們雪憤,為父親報仇。

不久,小四子就向母親提出要拜三叔為師,學習武藝。他想隻有這樣才能不受欺淩。母親先是不肯,因為家裏太窮,練武是要花錢的。可小四子想出一個好辦法,他願意在三叔家一邊打工,一邊習武,說服了母親。四子又拉著母親到三叔家苦苦相求。牛三教師見他學武心切,於是,就收下了這個小徒弟。誰知小四子天資聰穎,悟性極高,一些拳法招數一學就會,加之他又勤學苦練,不到一年,童子功就大有長進。三教師看在眼裏,喜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