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道經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一般的“名”。無形無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有形是萬物的根源。所以經常沒有yu望,以便觀察無形(無名)的微妙;要經常有所意識地觀察有形(有名)的端倪。“無名”、“有名”都來源於道,構成“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指的是同一個真理。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這一章是道經的總綱。在這一章裏,老子首先提出了“道”,這個概念。道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許許多多的解釋。從治國角度看,“道”就是王道,《莊子
說劍》裏也有“天子之劍”。這王道和天子之劍大同小異,說的都是教君王怎樣治理好國家。從軍事的角度來看,“道”便是用兵的法則,《孫子》:兵者,詭道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總之,道有著很多含義,在這裏,道可以作”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來理解,並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
到了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不少人覺得道家在和唯物主義大唱反調,並把它歸於封建迷信一類,這就有點冤了。道家是一種學說,也是一種學派,由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創立,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不過,道家思想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商代的伊尹,西周的薑尚,春秋早期的管仲都可以看作是道家的先驅。道家思想是老子總結了兼並者滅亡的教訓和知足者後退而保身的經驗和曆史經驗創立的,在數千年前,可以說是極其先進的,即使是在現代,也具有不少可以借鑒的地方。現代科學提出的關於宇宙的形成是由一個“奇點”到達一定狀態後引起的爆炸形成的,這就和道家“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而三”的觀點有著驚人的相似,雖然彼此論證的方式方法不同。
在本章裏,老子從事物的正麵和轉向事物的反麵,即有與無的相互轉換來強調“無為之益”。他主張“有生有無”,強調從事物的反麵來看待,與當時一般人隻看“有”,具有很大的超然性。一般人主張求進趨前,步步逼近而得手,老子卻主張求退,知止和知足,這在物質文化非常豐富的今天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說的便的這個道理。在工作和學習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礙和壓力,若一味的求進,心就難免會添幾分煩躁,而事情往往更難解決了。其實這時候,我們大可以想想文中“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這句話。先將自己的大腦清空,歸於無的狀態,即“無欲”,沒有了yu望,我們的心就能靜下來,好好回想一下,到底是什麼使得我們遇到了這樣那樣的阻礙,問題是由什麼引起了。想明白了,問題的根源也找到了,一切也將會隨之迎刃而解。所以,我們應該不時的讓自己的思想處於“無”的狀態,百忙之餘,讓自己也多多回顧一下自己最近幹了些什麼,做出了哪些成績,有沒有做錯什麼,就這樣多做一些自我檢討和自我批評,那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也會不斷的提高。當然,這“無”也不是一味的退,柔,弱,“無”與“有”相生相輔,剛柔相濟,換句話說,就是“以退為進”。如果不能正確理解以“無為”為體,以“無不為”為用的思想,以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出現“柔弱勝於剛強”的奇跡,凡事都必須後退知止,那就是一種片麵性的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工作中還會導致一些消極的後果。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不付出任何努力,就想有什麼回報,這是不可能的,這不是“無為”的真義,而是逃避,懦弱,退縮。
所以,我們應該正確地把握好“有”與“無”的關係,後麵,我們將會看到道家關於“有”與“無”的辯駁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