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上說竇太後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由於她擁護黃老思想,所以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回過頭來看武帝和竇氏的糾葛好像不夠凶險,實際上背後的險惡是常人不能想象的。當初建元新政失敗時,要不是武帝機敏把握住了風向,恐怕長公主和竇氏就可以讓他做不成皇帝,但是武帝何其聰明。新政失敗後“恩禮”長公主、陳皇後,並且施行“無為而治”的政策韜光養晦,才保全了帝位,他的母親王太後,不得不為他捏一把汗。
不過話又說回來,建元新政這一敗對劉徹來說是有好處的,也是必需的,如果幹什麼都是一帆風順,沒有磕磕絆絆的話,劉徹他還能真正成長為影響千年的一代帝王嗎?建元年間這段時間,從心理上而言,對劉徹是一次曆練,從客觀上講,這段時間恰恰為劉徹真正坐穩皇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遣使西行彰顯雄才大略
建元新政失敗之後,漢武帝劉徹表麵上看起來服從了以太皇太後為代表的竇氏集團的意願,但實際上他一刻都沒有閑著,他一直在為將來的大作為做準備。典型的是他在建元三年做的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那就是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為什麼要派遣張騫去出使那麼遠的地方?不是因為好奇,而是因為這樣做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漢武帝作出這個決策也需要一個過程,首先當時的匈奴每每侵犯漢朝邊境,武帝為這個問題苦惱不已,但是這個時候,漢朝的軍隊還不足以抵抗強悍的匈奴。二來如果一旦打起仗來戰線拖得也比較長,不利於漢軍作戰。如果能貫徹“遠交近攻”的策略,倒是可以有勝利的把握,隻是當時對西域的了解太少,到底西域有什麼國家,哪個可以聯合,這些情況漢武帝是一概不知。
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通過戰俘知道了一些極其有用的信息:西域有一個叫大月氏的遊牧民族,他們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打敗後,被迫西遷。他們的國王被匈奴殺害,頭被割下來做成了酒器。這條消息對於漢武帝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武帝知道終於可以有結盟的人了。
在當時的局勢下,如果能聯合西方的大月氏夾擊匈奴,那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就有很大的勝利把握。但是問題也來了,這個辦法是好,可是,首先必須麵對一個現實就是:去西域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處於匈奴控製之下。這樣的話出使大月氏的任務就十分凶險。到底選誰來做這件事情?於是漢武帝下令招募使者。漢武帝自做皇帝以來,對人才的選拔可是費了不少心思,所以這回出使西域的人選及收攬人才的事很快就有了著落,擔任皇帝侍從的張騫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回過頭來看漢武帝遠交近攻策略,實際上他正是應了當時的形勢,聯絡距離遠的大月氏,準備來進攻鄰近的匈奴。這種外交策略非常高明,秦國用它達到了並吞六國、建立統一王朝的目的,漢武帝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因為自己的實力決定了這種狀態,漢朝必須尋求一種合適的方式去介入到大月氏和匈奴之間。否則各自為政,那麼對付匈奴就會很困難,而且戰爭難免有誤傷,到時候又以大月氏為敵的話,問題就更複雜了。漢武帝才做皇帝三年就已經很明確地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見他確實是鼓足了氣要一雪七十幾年的恥辱的。雖然這個時候迫於保守派的壓力,他還不敢有更大的動作。
為什麼說是七十幾年的恥辱,因為漢朝自開國起,與匈奴的關係就處於劣勢。劉邦做皇帝的時候,感到自己實力不足,就采用婁敬建議,與匈奴結“和親之約”,漢把宗室女作為公主嫁給單於為閼氏,每年奉送給匈奴大量的絮、繒、酒、米等物品,並與匈奴進行貿易。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文帝和景帝,但是匈奴屢屢不知足,幾乎年年侵擾漢朝邊境。當然,今非昔比,漢武帝的時候國家元氣已經回複,經濟非常發達,這樣一種情況下,漢武帝自然也咽不下這口氣。所以漢武帝一開始就已經盤算著要改一改漢朝與匈奴的地位關係了,這也就不難以理解為什麼竇太皇太後逝世後兩年,漢武帝就徹底與匈奴決裂並向其宣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