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朝,有一個著名的孝子,他的孝順行為,和漢文帝時那個進京要求代替父親接受肉刑的孝女緹縈有一比。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有一個叫錢敬忠的舉子,會試中式,卻故意不參加殿試。這當然很蹊蹺,因為會試中了的人,隻有參加殿試才能成為進士,而會試者隻要不犯觸怒聖顏的大錯,一定會中進士的,隻是排名和會試有差別。他為什麼放棄到手的功名呢?
原來他想以此舉引起皇帝和朝廷注意,為尚在獄中的父親申冤。
他的父親叫錢若賡,曾經在禮部任職,是個司局長級別的官員。因為萬曆帝選妃的事情上書直諫,話說得不好聽,得罪了皇帝,萬曆帝想找個理由殺掉他泄憤。皇帝也不能隨隨便便要臣子的腦袋,如果因為臣子直諫而被殺,皇帝擔心後人的評價,所以一定得瞅準時機。
不久,錢若賡被派到江西,做臨江知府。這地方是魚米之鄉,比呆在京城做一個禮部郎官實惠多了,我猜大約這也是皇帝的安排,當一方郡守,權力大,誘惑多,不愁你不犯錯誤。
如果錢若賡貪汙腐敗,那就最好了,收拾他名正言順。可這老錢還真是個清官,愛民如子,抓不到這方麵的毛病。但他對強盜很嚴酷,用嚴刑捕盜,在那個年代,用這樣的工作方法搞治安,從朝廷官員到普通百姓,大多會讚同他是個好官。而有些禦史本來就是皇帝一條狗,蹲在宮廷大門口,說讓咬誰就咬誰,讓咬幾口就幾口。他們很善於揣摩皇帝意圖,皇帝討厭誰,就上書彈劾,基本上百發百中。有禦史終於在雞蛋裏找到骨頭了,說錢若賡對強盜嚴刑拷打,是酷吏。皇帝見到奏章後,便開始算舊賬,下令將錢若賡處死。
那時候官員中並不都是些牆倒眾人推的玩意兒,六部和都察院有許多官員上書救他,萬曆帝不答應。臨江府的老百姓湊錢,連年集體上訪,為自己的好知府申冤,最多的一次來了千餘人。你想想,一千人來到京城為一個地方官員求情多麼不可想象,那時候交通不便,從江西到北京多麼不容易。內閣首輔申時行知道錢很冤枉,把這樣一個既得官心又得民心的好官殺掉,他也不忍心,可天命難違,怎麼辦?他想出來一個折衷的辦法,按照皇帝的旨意給錢若賡判處死刑,但和刑部密議,每年都找個理由給他緩期執行。如此,錢若賡在死囚牢裏關了三十七年。
錢若賡被關進大牢時,兒子錢敬忠才一歲。一個囚犯的兒子,被母親撫養大,讀書、應舉,該是何等的不容易。不過那時候科舉有一點讓我讚歎,除了伶人、娼戶等少數賤民,科舉的大門對所有人敞開,一個冒犯皇帝的死囚兒子,硬是通過了政審,從縣試、鄉試、會試,一路通過沒受什麼影響。會試登第後,錢敬忠便舍棄了殿試機會,回家看望還在獄中的父親,然後再返京,穿著囚服喊冤。給皇帝的奏疏送入,主管向上遞交奏折的通政司認為他的言詞太過於激烈了,扣下不報。——當年他父親也是因為上奏言辭激烈罹禍。不甘心的他再次上奏,要求代替父親去死,並且跪在午門泣血求內閣和吏部轉奏,當時在京的江西人也紛紛發表公開信聲援他,催促司法部門重新討論錢若賡的案件。一個會試及第的士子,畢竟不同尋常上訪農民,這件事變成物議沸騰的公共事件,萬曆帝也知道了。那時候他快去見他的列祖列宗了,大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下旨:“錢敬忠為父呼冤,請以身代,其情可哀。汝不負父,將來必不負朕。”於是赦免了錢若賡,讓他回鄉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