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三年一次,會試及第而耽誤殿試者,可直接參加下一次殿試,因此過了兩年錢敬忠參加殿試,授刑部主事,這個泣血替父親鳴冤的孝子開始做官審理案件了。此時,萬曆、泰昌兩任皇帝已經駕崩,進入了天啟朝。
古語說,求忠臣必入孝子之門,所以萬曆帝覺得這樣的孝子,將來肯定會成為大明忠臣,是有理論根據的。但這是一個很殘酷的忠孝佳話,皇帝找個理由要將一個清官殺死,幸虧底下人搭救才保住腦袋,三十七年的羈押後被釋放,還得高呼皇恩浩蕩、司法公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皇恩,當年要殺你,關你,是正確的,如今放了你,也是正確的,應該謝恩。
明代這類悲情孝子還很多,最著名的則是“東林孤兒”。東林諸君子被抓後,他們的兒子紛紛想辦法營救,魏大中的長子要跟隨父親入獄,大中被害後,他扶柩回鄉,悲傷過度而死。崇禎登基後,東林黨的後代們聚在一起,進京替父親鳴冤,其中領袖就是黃尊素的兒子、一代大儒黃宗羲。最後閹黨被清除,東林君子平反昭雪,黃宗羲帶領各位孤兒到父親當年被關押被害死的鎮撫司監獄痛哭祭奠,哭聲飄入宮禁讓崇禎帝聽到後,感歎:“忠臣孤子,甚惻朕懷。”
新皇帝給忠臣平反,當然是大快人心的正確之舉,孤兒們和大臣們頌聖之聲直幹雲霄,至於這些忠臣怎麼會死在先帝任上,沒人去細究,把所有的錯誤推到魏忠賢等一幹奸臣頭上即可,英主被群小所蒙蔽,一直是對這類平反事件最有效的解釋。
黃宗羲的眼光超越了同時代的人,也許因家國的變故,他更能看穿朝廷所提倡的忠臣孝子之類的觀點,所以他在《明夷待訪錄原臣》裏有這樣的觀點,天下的治亂,不在於一姓之興亡,而在於萬民之憂樂。由此桀、紂的滅亡,乃是天下得治的開始;秦政、蒙古之興,乃是為亂的開始;晉、宋、齊、梁之興亡,則與治亂者沒多大關係,是單純的改朝換代。如果為臣者對百姓於水火之中的困苦不聞不問,即使能輔君王而興,或者隨君王而亡,這樣的人也未嚐沒有背離真正的為臣之道。梨洲先生已有這樣的認識,所謂真正的忠臣不是忠於一家一姓一人,而是忠於江山社稷天下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