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針鋒相對(1)(1 / 3)

在這種情況下,薩摩與慶喜的衝突很顯然是幕府與薩摩在“勤皇”上的較量,同時是一種政略方麵的實力競爭。慶喜確信自己的勤皇之舉是正確且成熟的,但對於薩摩的勤皇舉動,他亦無法斷然地全盤否定。縱然現今薩摩領軍者久光的勤皇之舉不夠正確、成熟,但自源賴朝以來父傳子繼的傳統之中,正確且成熟的勤皇理念也許依然生機勃勃地延續著。

為了探明究竟,最好的辦法便是令慶喜與久光爆發激烈衝突。而慶喜之所以能夠如此當機立斷,是因其滿懷自信之故。

倘若二人之間爆發激烈衝突,自然會出現收拾殘局之人。如此一來,慶喜便可以與這股勢力合作,壓製住暗中蠢蠢欲動的久光。然而,慶喜雖已成竹在胸,表麵卻依舊不動聲色,隻是根據聖旨中所定日期,靜候將軍家茂抵京。

將軍家茂乘坐幕府的翔鶴號輪船,於12月27日離開江戶駛往京都,並於正月八日抵達大阪。至於將軍抵京並進入二條城,則是在7天後的正月十五日。

這期間久光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幕府本就希望開國,倘若憑借久光的斡旋,能夠令天皇收回諸如橫濱鎖港等異想天開的攘夷論,那麼將軍也必定樂於主動進京。

屆時若能巧妙地大肆散布謠言,宣稱慶喜與長州結盟,久光反而會在眾人眼中變成佐幕派。一旦久光被幕府視為救星,他便有足夠的能力趕走慶喜--這便是久光所打的如意算盤。

將軍家茂進入二條城後,依照慣例須設酒宴,由各藩大名分飲將軍杯中之酒。至於出席之人,無論是越前的春嶽,還是伊達或者山內,眾人皆已表示支持薩摩,故而久光亦信心十足,放心地出席了酒宴。

當日,到了分飲將軍杯中酒的環節時,將軍家茂竟然親自斟酒傳杯,態度之鄭重可謂前所未有。而在酒杯傳完一圈之後,將軍家茂便徑自離席退入內堂去了。

山內容堂當日並未出席,將軍走後,席間所剩之人除了後見職慶喜,還有越前的春嶽、伊達宗城和島津久光。

對久光而言,這一刻可謂絕佳良機。將軍家茂自不必說,留在席間的春嶽和宗城都是不讚成橫濱鎖港的。若能令眾人明示反對之意,縱然慶喜如何堅持,內心也勢必會產生動搖……不僅如此,久光此番前來,還準備了一把“刺刀”,打算徹底擊潰慶喜。

“今日實在可喜可賀。前日我自關白大人處得知,聖上對將軍的到來早已迫不及待,將於本月21日召見將軍,並冊封將軍為右大臣。”

聞言,慶喜輕輕點了點頭。

“事實上,我的家臣高崎豬太郎今早被請入中川宮(親王)府中,於交談之際得知,此前下達的橫濱鎖港的聖旨實則有誤,並非聖上真意。故我特此先行知會諸位大人,聖上或許會收回先前成命呢!”

久光此番話中接連提及的天皇與中川宮之名,正是那把蓄謀已久的“刺刀”。對慶喜而言,這無異於當頭棒喝,他眼中驀地閃過一絲寒光。

“哦?您這番話當真叫人無法置之不理。正因聖上亟盼攘夷,我才主張暫鎖橫濱。禁止夷人設立使館之類的小事自不必說,若到萬不得已之時,我亦不懼與之一戰。”

“我方才已有言在先,那份旨意實則有誤,並非聖上真意。聖上也說了要收回成命。”

久光冷靜地打斷慶喜說道。

“此話著實不可理喻!”

“開國亦是幕府夙願,如此一來,豈非幸事?”

“住口!你的意思是說,薩摩人通過中川宮得到的聖旨是真的,而身為後見職的我,所得到的旨意卻是假的嗎?中川宮將我慶喜當作什麼人了!不對,三郎殿下剛才所言空口無憑,這番話當真是中川宮親口所說?”

“您若不信,可以詳細詢問我島津家臣高崎豬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