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的時候,買不起詞典,也舍不得花錢買,看大門的張大爺把他用過的一本老詞典送給我,那是剛剛建國時期,商務印刷館編寫的,當時為了推廣簡體漢字,所以,詞典的編排是繁體在前,簡體在後的,所以呢,到現在我可以看很多老版本的書,即使都是繁體字也可以看的很開心.而且現在語文課老師講解象形、會意字的時候,我都會很容易的理解。加上最近手了不少老版本的舊書,別說,裏麵還有寶貝呢,很多古書也夾在裏麵。估計以後多看看,考試的時候什麼文言文方麵的考試,輕鬆拿下啊。這天,我正在和駐地的幾個人一起給收回來的書分類,和考試相關的按小學、初中、和高中單列,大學的書也單獨放;古書放一堆,其他的先放一起,報紙什麼的分出來,殘缺的或者破損的看看有價值的再重新包好,沒有價值的就丟到一邊。我準備今後開幾個小書店租也可,賣也可,反正我收來的也便宜。現在的書價是越來越貴,中國這些年,漲得最多的就是書,真看書的人買不起書,隻有不看書的人才買得起書,所以覺得很鬱悶。也不安分,總想有點錢有點尊嚴。比如上書店,拿幾本書,貴的書,你買不起,在那兒翻來翻去,多看一會兒,小地方的國營書店,賣書的拿斜眼兒瞪你,或者幹脆無理地說你幹嘛呢,你也不買。很受刺激。
正忙活著,趙雲“騰騰”地跑了過來,“魚天,有事情了,剛才有幾個民工送過來幾挑子舊書,他們說,他們那裏還有好多,那上麵的字我們都不認識,我讓他們先等著呢,你趕緊過去看看吧!”“好,你們大家繼續弄,我和趙雲走一趟。”
我以為沒有什麼大事情,就和趙雲過去了。路上,趙雲說:“他們看起來不象能有這麼多書的人,我看了,他們估計是哪個建築工地的人,我怕不是什麼好來路,剛才人多,我不好說,你過去看看,如果是好道來的,咱們就都買了,萬一有什麼事情,你懂的比我多,你也好做主啊!”我對他的態度很滿意,自從上次開會我決定送那幾個人分別培訓的時候開始,我就知道他很感謝我。我讓他也單獨負責一麵,現在他的收入明顯也高了不少,現在看來,他的確還是可以有保留的信任的。我對他說:“好,趙大哥,謝謝你。過段時間看看發展,我想再開幾個書店,你們六個人裏哪個比較適合去當掌櫃呢?”他笑了一下:“魚天老弟,別看你年紀小,你還真有能耐!李博那小子閑著的時候就喜歡看書,龍騰給他幫把手,弄弄門麵什麼的,估計可以,他們倆都是好樣的,鐵丹還忙著給大夥做飯,看以後有機會吧!我還是先把我這一攤兒弄好,然後再看你有什麼安排吧!”“那好,現在先這麼說著,反正我們現在發展的還算不錯,大家有什麼意見,你也幫忙提下,畢竟你是他們的大哥啊!”“得嘞,你放心,有啥兒事準保向你說!”
我們到達我們的分點的時候,那幾個人還在等著呢,他們自我介紹說,是來京務工的,現在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工地上幹點活,那天幫了一個管事的幹了點私活,管事的就把一堆放在一邊的破書給他們賣倆兒錢。他的神色有點遲疑,和他一起的人也東張西望的。我就知道不對,沒有說什麼,笑笑就看他們拿來的舊書,一看,我的心就急速跳起來了。這哪他媽是舊書啊,這上麵的繁體字分明寫的是永樂大典第一百零三十卷《全宋詞》啊!我想了下,不行,現在不能聲張,既然他們住的地方還有恩多,估計是他們趁幹活的時候偷的,這可是寶貝,不能讓他們跑了。我說:“幾位大哥,你們那裏還有多少啊,我們開門做生意,肯定是多多益善啊!你們挑過來也很辛苦,這麼的,我們平時收都是兩毛錢一斤。如果你們量大的話,我出三毛,好不好?”“那你得自己運過來,我們那裏還有很多,三輪車拉不下,還有千把斤吧!”我拿錢給趙雲去雇輛東風140汽車,小聲告訴他順便回去把龍騰他們在駐地的男的都接過來,帶著家夥,但是藏好。趙雲就明白了,這不是正道來的,肯定是偷的,他很快就去了,我們就在分點這裏先把他們挑來的先秤好,先穩住他們。算錢的時候,趙雲他們已經飛快的乘車回來了。我交代分點的四個人,“你們這幾天也累了,就先休息下,門就關了吧,回駐地今晚大家改善生活。”他們答應聲就走去駐地了,我和趙雲拿兩把大鎖,鎖好房子。就帶著大家一起去運其他的。
路上,我苦苦思考著永樂大典的資料,《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八千餘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與《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有兩大優點。一是對采錄的書籍沒有任何刪改,皆按原書一字不漏地分類編入,最大限度地保存古書原貌。二是收書廣泛,不像《四庫全書》輕視科技工藝和雜劇、平話等民間文學,因此堪稱真正的百科全書。
永樂元年(1403),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藉‘靖難’之名,趕走建文帝,奪取政權,自立帝,年號‘永樂’,曆史上稱為‘明成祖’。為了鞏固政權,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用以係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以便於查考。解縉等奉諭,組織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將各種資料抄入書中。次年十一月,全書編纂完成,賜名《文獻大成》。史書中說,朱棣‘覽所進書,尚多未備’,於是再命重修。解縉領命,重組編撰力量,開館文淵閣。參加者計正總裁三人,副總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編寫三百三十二人,看樣五十七人,謄寫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後‘供事編輯者三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