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五年(1407),全書大體定稿,姚廣孝領銜進呈,朱棣閱後表示滿意,親自撰寫了《序言》,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並聘請抄書者謄抄全書。至1408年冬,《永樂大典》全書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修成後,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永樂十九年(1427),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遷都北京,大概就在這個時期,《永樂大典》隨之運到了北京,以後長期貯藏在宮城內的文樓。而《永樂大典》原稿則存放在南京文淵閣,明代中期毀於火。
一百多年過去,嘉靖三十六年(1557)某日宮中火災,三大殿被火燒毀,火勢危及文樓。嘉靖皇帝‘好古禮文’,對《永樂大典》‘殊寶愛之’,經常有一二帙放在書幾案頭供查閱。聞聽宮中起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間連頒三道諭旨搶救《永樂大典》。火災之後,嘉靖皇帝萌生了將《永樂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頭。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嘉靖皇帝任命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據統計,當時經過考試錄用的謄錄人員達一百餘人,嚴格按照永樂正本的冊式行款摹寫,每人每天按規定謄抄三頁。每冊錄畢,於冊後注明重錄總校官、分校官、寫書官等銜名,以示職責。全部重錄工作直到六年後的隆慶元年(1567)方告完成。正本移放到文淵閣,以後下落不明,學術界一般認為,這部正本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副本一部先是存放在新落成的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間,又移貯到天安門以南的翰林院。
《永樂大典》正本亡佚,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巨大損失。然而,其厄運尚未結束。乾隆年間,為了修纂《四庫全書》,曾利用《永樂大典》輯佚古籍,當時已經發現丟失了一千餘冊。光緒元年(1875)清理《永樂大典》時,發現僅存五千餘冊。而到光緒二十年(1894),《永樂大典》更隻剩下八百餘冊。1900年,最後的厄運降臨了。八國聯軍進入北京,與東郊民巷比鄰的翰林院成為戰場,玉石俱焚,藏書四散,侵略者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甚至代替磚塊,構築工事。《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僅存的數百冊也散落世界各地。現存的《大典》祗有原書的百分之四,但保存的史料仍然非常豐富,今人編輯《全宋詞》、《全金元詞》的許多資料即來自《大典》,《大典》保存的《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南戲劇本,是研究戲曲史的重要資料。《大典》中現存宋元地方誌七百餘種,是我國最早的地方誌,也極為珍貴。 中國國家圖書館現在館藏劫餘卷帙共計161冊,估計就是他們偷過來的了。
到了他們住的地方,天,一間小屋子都擺滿了,我不敢說別的,怕太激動壞事,在一邊想如何處理。叫趙雲他們把書過秤,裝車,算錢給他們。等所有的書都拿下,一切都弄完,錢我也遞給了他們,連上先前的,一共才240塊錢。我的心放下了。看來就是這三個人幹的,分錢也隻是他們三個分的。盡管如此,還是不能在他們工地上問,在他們的地盤上,鬧起來也是麻煩.我上前笑著說:“三位大哥,你們也挺辛苦的,現在事情辦完了,小弟想請你們和我們大家一起去喝瓶啤酒,放心,肯定是我請的,怎麼樣,相遇就是緣分啊!”他們可能是錢到手了,也沒有警惕,我們一行人就到了附近的一個小吃店,大家一起喝酒,我喝飲料,我讓趙雲試探他們書的來路。
酒過三巡,他們有的嘴鬆就漏了出來。原來他們聽說這些書裏麵都有金葉子,就趁著管理上的疏漏,每天晚上幾挑子、幾挑子的運回來的。也沒有運幾天,所以也沒有人發現。但是運回來翻了個遍,裏麵都是不認識的字,根本沒有金葉子!又不甘心白送回去,就當舊書賣了。想得倆兒錢是倆兒錢。我聽明白了,叫趙雲他們把家夥拿了出來,三個人的臉色馬上變了,但是我們人多,趙雲護在我身前。我又拿出五百塊錢給他們,說:“這五百你們收著,然後立馬買票回家!這輩子別再在北京出現!你們知道你們偷的是什麼嗎?是國寶永樂大典啊!六百年下來就剩下這麼點書了,你們這次幸好是遇見我了,不然,當廢紙被毀了,你們被抓你們就是死一百次也不夠!錢我付了,看在你們也是糊塗的份上,我也仗義點,不送你們進局子。痛快回家老老實實做人!”他們一聽,臉都嚇綠了。我叫龍騰帶兩個人看著他們,送他們上火車。我帶著趙雲和車一起回分點,把那裏的也一起裝車,然後,開車直衝北京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