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一人劫(1 / 2)

什麼是劫?道教宇宙論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劫(‘劫’的觀念源自佛教,但經修改後,道家版本的‘劫’觀念已比佛教的‘劫’觀念來得合理、先進許多)。天地從產生到毀滅的過程稱為一劫。宇宙是一個劫劫相續的無限歷程。每一劫都有始有終,一劫過去,宇宙陷於黑暗,天地人物一概毀滅,隻有品位極高的神仙才能逃過劫難。時機一到,新的一劫又將開始。大劫之中又有若幹小劫。大劫名有龍漢、延康、赤明(我們所存在的劫)等。龍漢、延康劫劫相續,渺渺茫茫,不知過去了多少億數。當然這些指的是天地大劫。

修行乃逆天之舉,故天地會降下劫數,分為天劫和人劫,天劫最重,人劫次之,但儒門修士並不須度天劫,隻度人劫。

別派修行者雖也有人劫,卻都不重,唯儒門人劫,一旦遭遇,便不可避免,無法逃脫。

人劫也有輕重之分,分為生死兩類。生劫不過是些麻煩,比如今天的事便算是一個小劫。死劫不破,對修行者來說,便是九死無生。死劫一般多為殺劫和情劫,其中以情劫最重,最難以化解。

情劫不一定單指愛情,亦包括親情友情。柳青雲現在便有親情劫,卻是修行之前種下的。此劫不破,柳青雲輕則墮入輪回,重則灰飛煙滅。所以春秋筆一直在開導他,並給他希望,讓他能盡快的找到父母。

情劫便是心中的執念,執念不破,大道難成。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包。製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此卿大夫子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和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