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新疆哈什郵遞站司機艾買提,在新藏公路泉水溝至獅泉河大阪一帶,發現全身雪白,身高2米以上,全身長毛,行速飛快的怪物。當時這個白色怪物從他的車子前麵飛快而過。這時,還有一名押運員在駕駛室內,他們都被驚呆了。接著,這個怪物又在車子前麵順公路向前跑去,車子以每小時50公裏以上的速度行進也未能追上它。艾買提說:“我們十分緊張,還認為它是‘鬼’哩!”
阿裏邊防分局吳參謀說,紮達縣的香孜大平灘,香孜區的由加林公社一帶,達巴區的達巴和東嘎等地,都有“白人”的傳說。群眾大都反映,這種動物全身是雪白的長毛,個子高大,行動快速。
雪人的生活生理物點
今天,未必還有人懷疑“雪人”的真實存在,然而,科學所麵臨的任務:不是對“雪人”的現實進行評價,而應對“雪人”的實質進行全麵的理解和研究。
今天,一門研究遠古殘留類人生物新科學——隱居動物學已應運而生,它運用各種現代化手段和研究方法對曆史文獻和記載、已滅絕和正在滅絕動物罕見的遺跡和照片進行全麵研究。
科學家們通過對大量目擊事實,“雪人”照片和捕獲的“雪人”活標本等進行全麵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震驚世界的結論,從而使人類史上的“雪人”之謎破解天下。
(1)“雪人”分布的區域性特點
近10年來,幾乎從世界各大陸不斷傳出發現“雪人”的報告,僅來自美洲的“雪人”目擊報告就多過1350份。迄今為止,已發現“雪人”的地區有:加拿大、美國、中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中部、西伯利亞和卡累利阿、高加索、中亞細亞的山區地帶——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和天山,最近發現,出現“雪人”的地域又有不斷擴展的趨勢。
研究人員編製一個出現“雪人”的頻率地圖,並把它同人口密度地圖加以對比——這恰似一張照片與底片的比較。通過比較表明,凡是“雪人”愛去的地方,也正是最偏僻和人煙最稀少地區。隻要人離開的地方,“雪人”就會立刻出現在那裏,這些地方有卡累利阿“瓶頸”狹地、胡托拉地區、戰後廢墟地和原始大森林,以及俄羅斯境內伊塞克湖以東中俄邊界附近,它處在納倫和阿克蘇——紮巴格林自然保護區內。
看來,人類的生活圈和對“雪人”的追捕必須退避三舍了,因為“雪人”的種群無疑很小,在如此小的種群中會出現近親繁殖的遺傳學變遷的一係列遺傳學過程。須知,這些遺傳學過程能導致罕見的增高生物體畸形出現率。
(2)“雪人”毛色的區域性特點
對“雪人”毛色區域性分布的比較性研究表明,在400起同“雪人”相遇或目擊事件中,有121起發現“雪人”的毛色是黑色的;49起是棕色的;30起是白色的;29起是灰色的;其餘是淺棕色、棕紅色、棕黃色等顏色。在歐亞大陸發現的“雪人”及其毛色和所占比例是:棕色的占62%,從白色到灰色的占24%,黃色的占9%,黑色的占5%。在極罕見的目擊事件中,還發現毛皮帶花斑點的“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