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湟水河旁柳毅傳劍 關中平原泰山憶舊(3)(1 / 3)

在回家的路上,老伴迫不及待地追問,到底出了什麼事情,我把發生的情況告訴了他們。內弟說那個革委會副主任紅得發紫,一副極左的麵孔全縣有名,你們把好事做過了頭,怎能不讓人家懷疑。這個縣級領導警惕性確實很高,後來他派人到嶽父家打聽到了我的工作單位,給單位發函對我進行了調查,得知我不是壞人後,給單位寫信表示對我感謝。

大荔縣曆史上曾叫同州,有一位州官寫過一副對聯,上聯是“二華關大水”,下聯是“三城朝河陽”,橫批是“同州一府”。巧妙地包含了同州轄管的十縣,被傳為佳話。出了“同州府”,路經一個叫七村的地方,內弟說這裏是他母親的出生地,他的外婆快九十歲了,身體還硬朗。隨即我問內弟,爸和媽的身體怎樣?內弟說都還可以,也許現在正忙活著準備過年的東西哩。我不了解這裏過年的習俗,接著問準備些啥?內弟說主要是蒸饃、做豆腐,有的人家還烙石頭餅。內弟向我繼續介紹說,蒸饃的花樣有佛手、餛飩、包子,過年時用籃子提上這三種蒸饃到親戚家拜年,臨走時是長輩的從籃子裏取出兩個佛手,再還回兩個自家的包子;是平輩的取出兩個餛飩,再還回兩個自家的餛飩;是晚輩的取出兩個包子,再還回兩個自家的佛手。過年期間提著籃子轉來轉去,回到家裏籃子裏的蒸饃個數一個不少,隻是大小有些差異。另外拜年的日子都有約定,同一天都到一家拜年,來了做豆腐席招待,所以過年少不了蒸饃和豆腐。我說這個習俗不錯,簡單省事省時,蘭州人過年從正月初一忙到正月十五,累個賊死。

我們五人一路走來有說有笑,約有兩個小時到家。嶽父嶽母見到我們十分歡心,拉著兩個外孫女問長問短,內弟媳婦把冒著熱氣的饃和油辣子端上來讓我們充饑,嶽母說鍋上還蒸著饃哩,並叫內弟從隔壁家端幾碗豆腐腦來。不一會內弟攙著一個小腳老太太進門,老伴趕忙給我介紹說“這是二媽。”緊接著幾個青年人手裏各端豆腐腦進來了,他們都是嶽父的親侄,高興地稱呼我和老伴姐姐、姐夫。這一晚飯吃的雖然簡單,但呂家人的熱情好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是除夕,早飯是九點多鍾吃的,下午三點不到又吃了一頓,我以為是過年忙的緣故,這麼晚才吃午飯,一直到天黑了還不見吃晚飯,我問老伴什麼時候吃晚飯?老伴說吃什麼晚飯,這裏一年四季都是兩頓飯,餓了就去拿塊饃吃吧,我才知道這裏吃飯的習慣。我到廚房去找饃,嶽母正在烙石頭餅,鐵鍋裏放著蠶豆和黃豆大小的砂石,嶽母把它炒來炒去,待砂石有了火色,把死麵餅放在上麵內外翻烤,餅子的兩麵是坑坑畦畦的形狀,這就是石頭餅,是陝西人的特色食品。我拿起一塊就吃,味道確實不錯,嶽母說這種餅冷下來後吃香脆,味道更好。兩個女兒也到廚房來向外婆要石頭餅吃,之後每到吃飯時專吃她們外婆烙的石頭餅,直到現在她舅從陝西帶來的食品,首選的還是石頭餅。

那時大荔的農村也還沒有電視,除夕的過法也是包餃子、講故事、敘家常守歲,小的給老的拜年,老的給小的壓歲錢。嶽母在幾個餃子裏各放了一枚硬幣,說誰能吃著誰就有福氣。嶽父講了一個發生在華山的故事。故事說華山腳下有一座廟,廟裏有幾個假和尚四處搶劫害人,一位文人早有所聞,一天文人趁假和尚都不在,在廟門的照壁上寫了一首詩:“鳳落禾下鳥騰空,馬到蘆邊草不生;有人去了河邊水,啞子無口卻有心。”假和尚回來後紛紛議論,有的說好詩,我們不就是落在廟中的鳳凰嗎!其中有人悟出了詩的真意,告訴頭目這首詩是罵人的,頭目聽了解釋,就領著假和尚們去抓文人,文人早已不知去向。嶽父讓大家猜,文人是怎樣罵假和尚的?我最小的內弟,當時在高中讀書,他脫口而出:“禿驢可惡。”道出了謎底。

這一晚嶽父比我初次見到的他舒展了愁眉,接下來講了薑子牙在渭水釣魚和洛河旁發生的人文趣事:“河洛圖書”,傳說是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河出現,背負“洛書”;“河圖”、“洛書”十、九為數。伏羲氏據此畫出了八卦,《周易》由此而來,這還是我第一次聽到。渭河、洛河都是母親河的支流,八百裏秦川得天獨厚,使關中平原成了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富地,深廣的文化底蘊使兩河養育的兒女對先祖的神奇故事代代相傳。當他講完洛嬪投河為神的故事後,使我想起了曹植的千古名作《洛神賦》,有感而發,也講了一個與洛神有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