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凱之講的這個故事很吸引人,但我實在聽不出來,這個石頭和古猿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就聽周凱之接著講下去:“這麼硬的石頭,並且上麵又沒有孔,裏麵竟然有東西在動,而且很可能是個活物,這就更怪了。
我們倆仔細聽了一會,發現那東西不但在動,而且好發出低低的叫聲,雖然那是陽光明媚的白天,但當時我們倆卻感到一種深深的恐懼,我甚至忽然覺得,那塊石頭是不是妖怪?雖然我自己也覺得這種想法很荒謬,但除此之外,我完全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就這樣,我們在那個石頭旁邊,一直觀察到傍晚時分,而那塊巨石裏麵的動靜,時有時無,時大時小,一直到了太陽幾乎落山的時候,才徹底沒了動靜。
因為天寒地凍,晚上的住宿成了問題,幸好老獵人對那一帶很熟,他知道一處絕佳的住宿地點——在那附近有個溫泉,而溫泉的旁邊,有個山洞,無論外麵多麼天寒地凍,那個山洞中裏總是溫暖如春,於是,那裏就成了我們夜間最好的住處。
老獵人把幾張處理過的獸皮,鋪在洞內的石頭上,既保溫又防潮,再蓋上一條薄薄的毯子,就一點也不覺得寒冷了,一夜舒舒服服睡到了天亮。第二天一早,稍微吃點東西,我們就又到那塊石頭旁邊繼續觀察了。
而石頭裏發生的情況,和前天的一樣,隨著太陽的升高,裏麵漸漸地出現了動靜,到中午時分,動靜達到最大,然後慢慢變小,而等太陽落下去後,那種動靜又完全消失了。
我們一連觀察了兩天,而兩天的情況都完全一樣。
我回去後,把這次觀察到的那塊巨石的情況,寫了詳細的報告,然後請了最頂級的相關專家,對這種現象做了分析,但讓我失望的是,這些專家的意見並不統一,而且他們也從沒遇到過這種怪事,隻是對這種怪異的現象,做了種種脫離實際的推測。
比如,有的專家說,那種石頭的裏的響聲,可能是因為石頭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熱脹冷縮造成的。
還有的說,是石頭表麵受熱不均勻,石頭表麵張力的變化而形成。甚至有的專家說,可能是這種石頭對光照很敏感,因為太陽光照的變化,才發生那種現象。
反正這些理論乍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可是細細一想,又覺得都似是而非,經不起仔細推敲,比如,既然說這是外界溫度變化造成的,難道除了冬季外,其他季節都沒溫度變化嗎?在其他的季節裏,石頭裏怎麼就沒動靜了呢?
還有,如果是這種石頭對於光照變化敏感的話,那麼其他的季節,不一樣有光照變化嗎?總而言之,按照他們的邏輯和思路,仔細想想,覺得漏洞百出。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親身觀察著來說,就更不能讓我們感到信服了。
讓我沒想到的是,破解這個謎團的竟然不是這些專家們,而是那個老獵人。
因為對那塊巨石太好奇了,所以在第二年的初春時節,我就再次去了那裏,當我找到老獵人時,他忽然告訴一個令人驚愕無比的猜想——那個巨石應該是一個蛋!
一開始聽老獵人這麼說時,我還以為他是在開玩笑。可是接下來,我才知道他是認真的。
老獵人告訴我,他之所以有這種猜想,是因為他知道在那一帶的大山裏,有種奇怪的動物,產的蛋和石頭很像,外殼的硬度也和石頭差不多,那種蛋會在陽光的照射下孵化,而且蛋殼會慢慢變軟、碎裂,直到幼崽能夠輕鬆的破殼而出。
因此,老獵人通過那種蛋,而聯想到了那塊石頭,當然,他這種聯想更多是直覺上的,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差異的,比如,那個動物下的蛋,隻有拳頭大小,而那塊巨石卻有一間屋子那麼大。
老獵人的這種猜測,這在別人聽起來也許很荒謬,但對於我們這種古生物學家來說,卻有點茅塞頓開的感覺。我知道他說的那種動物,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蠑螈。蠑螈是恐龍時代就已經存在的一種遠古生物,並且蠑螈的種類有很多,體型大小也有相當大的差異。
而老獵人說的那種蠑螈,被稱為 ’石蛋蠑螈’,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就是這種蠑螈的蛋極其堅硬,像石頭一樣,這種蠑螈早在幾十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沒想到在那裏居然還有。
難道那塊巨石,真的就是一個蛋?一種巨型動物下的蛋。
其實,在恐龍的時代,那時的動物體型都非常巨大,動輒身長可達幾十米長,和那些龐然大物相比,現在的大象之類的,就顯得小巧玲瓏了;總體而言,動物進化的趨勢,好像是越來越小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