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樹楓離門近,趕緊去接,“喲,校長,今年怎麼買這麼多本子和筆?”
“你們上次期中考試,不是說一個年級選前三名,獎品有點少嗎?我想了一下,要不選個前五名吧?除此以外單課95分以上也有獎勵,還有平時優秀的學生什麼的也給發獎品。”老校長接過張老師遞過來的水杯,喝了一口,舒了一口氣。
他下午到村委去辦事,正好順便買回來,緊趕慢趕,幸好還有人在辦公室。
“校長,你這是把上次鎮上給你發的錢都給買獎品了!”上次期中考試,學校二年級數學平均分全市排名第一,還出了一個雙百,作為一個建校才兩年的小學,受到了市裏的大力表揚,還給學校發了五十塊錢獎金。
“袁老師,期末有沒有信心啊?”老校長再次確認,期中成績有些學校不服,說什麼話的都有。
“放心吧,校長。別的不敢說,反正肯定不會差的。”袁樹楓趕緊表態,風言風語他聽了也很生氣,他們之前根本沒想過什麼排名,因為之前都是在最後一兩名晃動,沒想到今年期中二年級竟然得到第一名,那些師資強大的學校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這一個月他也憋著一口氣,看平時學生的作業,以及上課學習的進度,期末肯定不會差,他這兩天還在給學生出題目練習。
“好。張老師語文也加把勁,爭取進入市前十。”上次語文平均分也是非常不錯的。
“好,放心。”張玉橋也趕緊表態,看袁樹楓這幾個月課上的,興高采烈的,“校長,我覺得咱們這個學校還真是建對了,建校之後成績提升明顯啊。”
之前的小學散落在各村各隊,一個房間就是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就隻有一個班,一個班上幾十個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一個老師帶一個學校,師資、生源、環境全部不行,十幾年來他們這一片隻出了一個像樣的大學生。
老校長何紅軍跑了十幾年才建了這個學校,把村隊六七個學校都集中到這邊,分班授課。
“建校後招的這一批學生明顯比之前的要好。”袁老師感慨,以前他是袁家屯那邊學校的代課老師,張玉橋、苗小旗、丁建設、楊超美都是村隊小學的老師。
整合後,他和張玉橋教學水平高一些,分別擔任數學和語文教學。他是一年級班主任,張玉橋是二年級班主任,
苗小旗、丁建設、楊超美現在分別是三四五年級的班主任,分別帶五個班的美術、音樂、自然、思想品德、勞動、體育幾門輔課,什麼時候通過了考核,才能上主課。
“主要是分班講課,學習環境也好一些。從二年級成績來看是很明顯的。”老校長何紅軍非常欣慰,有生之年還做成了一件小事,值得喝一杯啊。
“哎!你們剛才笑什麼呢?”老校長又想起開門時的事了。
一提這事,兩個骨幹老師又樂了,“來來,校長,給你念念……”
這幾天因為雨水的關係,學校又恢複了結隊上下學的模式,有了開學時的經驗,學生們也適應良好。
楊小蓮這才注意到楊錦華一直站在蓋家屯那一隊,蓋家屯離學校不遠,沿著大馬路往鎮方向一直走,走個十幾分鍾,右轉就到了。
結隊放學又給了楊小蓮銷售頭花的機會,每天包裏都帶幾個頭花。一開始隨便聊聊天,展示一下頭花,就能賣幾個,後來又沒生意了。
正好學校老師們自己建了一個灶台,中午熱飯,老校長就讓學生中午不願回家的也帶過來一起熱。
楊小蓮就自己帶飯了,上午最後一個課間把飯盒送到灶台那邊去,丁老師就給大家一起放在蒸籠上,到最後一節課的時候就提前給大家熱好。
灶台正好在四五年級那一排的後方,大家下了課一窩蜂地往那邊跑。
之所以一直叫灶台,而不是稱呼廚房,因為真的隻有灶台,露天中用土磚搭建而成,每天熱飯的時候都是臨時從儲藏室拿鍋和蒸籠。
就這樣楊小蓮認識了不少其他年級的學生,三言兩語就答應教大家編頭發了,中午時間又多,天氣又冷不用午休。一來二去,又賣了一波頭花。
把兩個大雨天編的頭花又賣了不少。
天下沒有白吃的米飯,也沒有白走的路。
以前楊小蓮不信,現在她信了。
誰能想到疫情防控期間為了完成品牌方對品牌運營的各種要求,楊小蓮一個人化身各地區十幾個專賣店導購,在品牌全國群提交各種作業。
給塑料模特梳各種好看的發型,換位置、換角度、換濾鏡拍照,讓廠家老師打分,為了真實,還換各種時間段,真是雙方都身心疲憊。
最後市場沒用上,現在卻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