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教你認識頸椎病(二)(1 / 3)

頸椎病有哪些分型?

關於頸椎病的分型,目前在醫學領域沒有確切統一標準。臨床常用主要分為以下幾型:

頸型頸椎病以青壯年發病居多,少數人可在45歲以後才首次發病。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患者常訴說不知把頭部放在什麼位置為好,疼痛、不適的症狀常於晨起、勞累、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早期可有頭頸、肩背部疼痛,有時疼痛劇烈,不敢觸碰頸肩部,觸壓則痛,約有半數患者頭頸部不敢轉動或歪向一側,轉動時往往和軀幹一同轉動。頸項部肌肉可有痙攣,有明顯的壓痛。急性期過後常常感到頸肩部和上背部酸痛。患者常自訴頸部易於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有時可感頭痛,後枕部疼痛,或晨起後“脖子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或活動時頸部出現響聲,少數患者可出現短暫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

椎動脈型頸椎病中年以上的患者,經常因為頭頸部體位的改變而致眩暈、惡心、頭痛及視力減退。另外,患者可以伴有神經根刺激症狀;發病時患者頸部活動常常受限;頸部做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引起眩暈症狀;做後頸部觸診檢查時,可以發現部分患者上頸椎或其他患椎有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和壓痛;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平片可以發現患椎病理性移位;部分患者在患側鎖骨上部可以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聲音。

交感型頸椎病交感神經興奮症狀:①頭部症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但頭部活動時這些症狀並不加重。②麵部症狀: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幹澀、眼冒金星等症狀。③心髒病症狀:心跳加快、心律紊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④周圍血管症狀:因為血管痙攣,肢體發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或出現紅腫、疼痛加重現象。還可見頸部、麵部和肢體麻木的症狀,但痛覺減退並非按神經節段分布。⑤出汗障礙:表現為多汗。這種現象可局限於一個肢體、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半側身體。

交感神經抑製症狀: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等。

神經根型頸椎病該型的發病率在頸椎病中所占比例最高,臨床最為常見。顧名思義,神經根型頸椎病就是因為頸部神經根受到刺激所誘發的一係列症狀。肩臂部放電樣疼痛及雙上肢麻木是神經根型頸椎中最典型的症狀。神經根被激惹後主要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神經根受壓後局部出現炎症(這裏的炎症可並非是傷口感染發炎了,而是因為酸性代謝產物蓄積所致),炎症會帶來疼痛的反應,這種反應還由於神經的傳導而向神經支配區(如頭、耳後或眼窩後部、肩、臂、前胸乃至手指放射),所以會出現典型的頸肩臂部放射樣疼痛或串痛感。其性質呈鑽痛或刀割樣痛,也可以是持續性隱痛或酸痛。該症狀還有以下特點,就是當咳嗽、噴嚏,或上肢伸展以及頸部過屈、過伸時均可誘發或加劇疼痛。夜間症狀加重,常影響睡眠。第二,神經根長期受壓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神經支配區的感覺功能出現異常,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手部發麻,而且麻木的區域是呈神經支配區域分布,舉例來說,頸6神經根所致的典型麻木就是虎口區(拇指與食指之間的掌背側區域)麻木。臨床上,神經根型頸椎病還有許多伴隨症狀。例如:頸部僵痛、頸部活動受限、頸肩部肌肉張力增高或痙攣以及肌肉力量減弱等。急性期部分患者頸肩部、頸部因疼痛而活動受到限製;慢性期受累關節移位,患者常有不同程度活動障礙。

脊髓型頸椎病此型頸椎病發病率較低,居於其他各型頸椎病之後。該型頸椎病的症狀最為“不可思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該病的常見症狀往往與頸部沒有什麼關聯。例如,手抖、不能寫字、不會用筷子等手部精細動作障礙;下肢無力、發抖、抽搐、腿軟、易摔倒等下肢運動障礙;下肢麻木、感覺過敏等下肢感覺障礙;尿頻、尿急或排尿不盡、腰腿酸軟、排例無力或便秘等排尿或排便障礙;性能力下降等。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都是頸髓受到壓迫所引起的。在臨床上,脊髓型頸椎病的表現多種多樣,有的症狀較為隱蔽、不易發現,有的發展緩慢、不易察覺,有的又發展迅速、難以判斷。根據頸髓受損的部位、程度及臨床表現可將脊髓型頸椎病分為中央型、椎體束型、橫貫型等類型。中央型:又稱“上肢型”,即症狀從上肢開始,表現為上肢麻木、乏力、手指伸屈活動不能自如、精細動作障礙甚至肌肉萎縮等。錐體束型:症狀主要集中於下肢,主要表現為緩慢的進行性的雙下肢麻木、發冷、疼痛、乏力,走路飄飄然,像踩在棉花上,步態不穩,易跌跤等。上述病狀多為雙側下肢,單側較少見。橫貫型:表現為胸部以下感覺麻木,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事實上,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對於臨床醫生來說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對於老百姓而言,應該掌握的是了解該病的危害性及常見的臨床症狀,一旦發現必須趕緊就醫。

頸椎病症狀輕重與什麼有關?

頸椎病症狀的產生和嚴重程度與頭頸部的活動、增生的位置有較密切的關係。一般而言,當頸椎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采取製動,即減少頸椎的活動,避免由此引起頸椎的其他損傷。當然在明確診斷後,就應該遵醫囑而行。

頸椎病的症狀輕重與各型頸椎病的病理變化也密切相關,其中涉及醫學專業領域,在此不作過多贅述。

此外,病情不同、治療時間的早晚不同,不同患者的預後可能相差很大。一般來講,椎間盤突出或脫出致病的患者預後大多較佳,痊愈後如能注意防護,少有複發者;中央型頸椎病治療收效快、效果好;如果椎管矢狀徑明顯狹小,再同時伴有較大骨刺或是後縱韌帶鈣化者,預後普遍較差;病情發展到後期處於重度者,尤其是脊髓接近完全變性、已失去恢複可能的患者,預後最差。

因此,一旦出現情況,切勿拖延;盡量到正規的醫院檢查。

你是易患頸椎病的人嗎?

經過長期觀察研究,我們發現頸椎病的“易感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從職業方麵講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頭頸常向某一方向轉動者易患頸椎病。這些職業包括:辦公室工作人員、打字員、計算機操作人員、會計、刺繡女工、手術室護士、交通警察、教師、銀行職員、司機、長期觀看顯微鏡者、油漆工、電工、刻字工、汽車或機械修理工等。雖然這些職業的工作強度並非很大,但因工作姿勢長期不當或長期低頭,造成頸後肌群、韌帶等組織勞損(低頭時,椎間盤承受的內壓較大),或頭頸常偏於一側引起局部勞損,長期下去,會發展成骨與關節的損傷,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這些職業的工作人員頸椎病的發病率在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