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走為上計(2 / 2)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這種以退為進的指揮方法,是符合正常的用兵法則的。

“用計例說”

七攻七退楚軍巧施計

屢戰屢捷庸圖反遭殲

再說一個城濮大戰之前,楚國吞並周圍小國日益強盛的故事。

楚莊王為了擴張勢力,發兵攻打庸國。由於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取勝。庸國在一次戰鬥中還俘虜了楚將楊窗,但由於庸國疏於看守,三天後,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楊窗報告了庸國的情況,說道:“庸國人人奮戰,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驕庸軍。於是師叔帶兵進攻,開戰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後撤退。像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節敗退。庸軍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不把楚國放在眼裏,於是軍心麻痹,鬥誌漸漸鬆懈,慢慢放鬆了戒備。

這時,楚莊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麼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戰,抵擋不住。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

師叔七次佯裝敗退,是為了製造戰機,一舉殲敵。

“按語闡釋”

古人按語說: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略考·南宋》)。可謂善走者矣!

敵方已占優勢,我方不能戰勝他,為了避免與敵人決戰,隻有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而撤退不算失敗。撤退,可以轉敗為勝。當然,撤退決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軍主力決戰。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調動敵人,製造有利的戰機。總之,退是為了進。

何時走,怎樣走,這就要隨機應變,此中的學問大得很。按語中講的畢再遇用縛羊擊鼓蒙蔽金人、從容撤走的故事,就顯示出畢再遇運用“走為上計”的高超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