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藏劍(1 / 3)

兩個人一問一答,已經忘記了外界的紛擾。柔柔雖然餓的肚子隻叫,看阿雪認真入神的樣子不自覺的就不敢去打擾他。第七者又對阿雪道:

“人的問題我們今天就不討論了,我跟你講講劍的道理。剛才跟你說了那麼多,我問你,如果你拿著一把劍跟敵人打,你怎麼才能打敗他呢?”

“首先我不能在氣勢上輸給他,所以我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心神不受到他的影響。”

“你會想什麼辦法呢?假設他和你的水平相差不遠,你會怎麼做?”

“那麼我會讓心境保持自然平靜,不去想勝負的問題,也不會讓自己有什麼喜怒哀懼的情緒。一心一意,心無旁騖,隻去想他會怎麼出招,自己又怎麼應付。這樣對嗎?”

“你說的雖然對,卻不夠,不過這樣也算難能可貴了。我再問你,假如對方也和你一樣,有同樣的心思,你不動,他也不動,你又會怎麼辦?難道就這樣比拚各自的耐力嗎?假如你們耐力都很好,是不是要在那兒站個四五天不移不動呢?”

“這個……如果真是那樣,他不動,我又找不到他的破綻的話,我會先動。這樣我動了之後,他必然也會有所行動,這樣我就可以找到他的破綻了。我這樣做行不行?”

“當然可以,先發製人永遠是製敵最有效的辦法。但是先發製人的前提是自己的武功在對方之上,而且不能失了先機,更不能給對方以喘息之機。如果你的武功在對方之下,你又先有所行動,他也會發現你的破綻,這時候他就能占據優勢,後發製人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又會怎麼辦?”

“那我會讓他以為他已經控製了局麵,再想誘敵之計對付他。這時候他就算不驕不躁,我也可以兵行險著,以命相搏,把優勢給搶回來。他占據優勢,肯定不會像我一樣以性命相拚的,出手必然有所顧忌,這時候我不就有機會了嗎?”

“你這種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對方看穿了你的打算,嚴守不攻,再伺機而動,尋找你的破綻,你又怎麼辦?要知道你跟他拚命,你自己的破綻隻會比他多,難道你就沒想到這一點嗎?”

“前輩,您這不是要折磨我嗎?我實在沒辦法了,如果他處處料敵先機,什麼地方都壓我一籌,我幹脆認輸得了,還打什麼?落敗不過是時間問題,最後不還都是輸?”

“嗬嗬。我問了你這麼多問題,隻想讓你明白一個道理:不論你有什麼精妙的招式在心裏,也不論你有什麼出奇製敵的想法,如果不懂得隨機應變,如果不能在對敵的時候想起來使出來,一切都是空談!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所以你要做的,不僅僅是構造奇思妙想和熟知劍法招式,還要能學以致用,不拘一格,增加對敵經驗。剛才我說的那麼多假設,你以後能碰到的估計也隻有那麼幾回,這樣的機會同時也是你的機遇,如果你能抓住這樣的機遇,在劍法上的修為一日千裏也不是什麼難事。相反,如果你被困住了,進入了這個死局而無法走出來,那你的功力便會一瀉千裏,從此再也提不起劍了。這也算是劍道的一個奇妙之處吧!”

“既然這樣,那這些天以來,你為什麼隻教我劍招而不跟我比試,讓我多點經驗的呢?”

“我這樣做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嘛是因為你我功力相差太遠,即便我不用內力,你也占不了絲毫便宜。第二個原因就是你剛剛練劍,需要先把基礎練紮實了,否則容易心浮氣躁,一味好鬥求勝,這對你沒什麼好處。這第三個原因,你自己猜猜看,看能不能想到。”

“是不是怕打擊我的信心?還是怕傷到我?”

“自然不是。你並不是那種心誌不堅的人,我出手也不會誤傷你,你想想,我教你習武,為什麼要從劍開始?而不是刀,棍,槍,拳,腿,掌,指呢?”

“這個我也早就想問了。你剛才也說了,習武要把基礎打好,我也聽說,劍是最難練的,為什麼不從容易的入手,而從最難的開始呢?”

“普通人習武,自然不能這樣練,不過你並不是普通人,時間又不容許,所以情況有些特殊。你的悟性和靈性都很不錯,而十八歲了才開始接觸武學,所以要讓你先對武學的精要爛熟於心,不至於走上歧路。這些天我教給你的七招四十九式是我一生用劍的精髓,攻守兼備不說,每一招每一式都互有深意,其中的精妙之處隻能靠你慢慢領悟了。這些招式,你每天至少都要溫習一遍,最初可以在空地上演練,熟練之後,要走到樹林,峭壁,溪流,風雨之中。借助那裏的一樹一葉,一沙一石,一浪一波,一風一雨,揣摩它們的一意一形,感受大自然的一動一靜,做到和他們動靜相隨,形意相通。你能做到這些,才算是領悟了劍法的精妙和天地的奧妙,也不會出現什麼閃失了。還記得我跟你說的‘傷人於無形’嗎?你先做到‘不傷物’才能做到‘不傷人’,知道了怎麼‘不傷人’,也才能做到‘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