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遙遠的溫泉(4)(1 / 3)

曉得了這些馬的命運,更多的人哭了。然後,人們唱起了關於馬的歌謠。我聽見表姐的聲音高高地超拔於所有聲音的上麵。我的眼睛也濕了。在老人講述故事裏講到我們文明的起源時,總是這樣開始,說:“那個蒙昧時代,馬與野馬,已然分開。”那麼,今天這個文明時代,馬和騎手永遠分開。

這些馬匹換來了一輛有些凶惡地突突作響,大口大口噴吐著黑煙的手扶拖拉機。隻是它不像書上說的那樣用來耕地,而是成了運輸工具,第一次運輸任務,就是送走這一輪的工作組,再迎來另外一輪的工作組,工作組離開的時候,賢巴也跟著一起離開了。那天,全寨子的人都站在路口,看著突突遠去的拖拉機冒著黑煙爬上山坡,然後便消失不見了。

時間在近乎停滯的生活中仍然在流逝,近乎窒息的生活中也暗藏著某些變化。幾年後,我上了中學,回鄉,又拿到了新的入學通知書的那一天,父親對我說:“如果寨子裏永遠都是這種情形,你就永遠不要回來。”

說這話的時候,他正認真地為我的皮靴換一副皮底。父親還讓我上山,好好在鹽泉裏泡泡我的一雙臭腳。他臉上的皺紋難得地舒展開來,露出了溝壑最深處從未見過陽光的地方,他說:“去吧,好好泡一泡,不要讓你的雙腳帶著藏蠻子的臭氣滿世界走動。”藏蠻子是外部世界的異族人對我們普遍的稱呼。這是一種令我們氣惱卻又無可奈何的稱呼。現在,父親帶著一點幽默感,自己也用上了這種稱呼。

我去了山上,也在鹽泉邊泡了泡自己的雙腳。把雙腳放在像針一樣紮人的冷水裏,再探入鹽泉底部質地細膩的泥沼裏,給我的雙腳一種很舒服熨貼的感覺。但我不大相信這種方法就能永遠地去掉腳上的臭氣,如果這種臭氣真是我和我的族人們與生俱來的話。想到這裏,我便把雙腳從泥沼裏拔了出來,去看那座曾經的木屋。現在那裏什麼都沒有了。當年的屋基上長出了一簇葉子肥厚的大黃。大黃是清熱降火的藥材。我對著這簇可以入藥的植物站立了很久。又在不知不覺間走到它們中間,然後,一個東西猛一下,在被我看見前便被意識到了。一顆人頭。一個骷髏!在一小塊空地上,那個骷髏白得刺眼。上下兩排牙齒之間有一種慘烈的笑意,而曾是兩眼所在的地方,兩個深深的空洞又顯得那麼茫然。

我感到自己的牙根上有涼氣在遊走,我倒吸著這噝噝的涼氣,有些驚恐的聲音脫口而出:“花臉?”

沒有回答。

當然沒有回答。

然後我不由自主地跪下來,與這個骷髏麵對著麵。牙關裏的涼意,此時像眾多小蛇在背上遊走。但我還是沒有離開。而是與這個骷髏臉對著臉。這片山穀裏,沒有了馬的蹤跡,是多麼地死寂無聲啊!

我又對那骷髏叫了一聲:“花臉!”

一陣風吹來,周圍的綠色都動蕩起來,那骷髏好像也搖晃了一下。我以為是他聽見了我,便說:“我要走了。你的馬也都走了。”骷髏沒有回答。我就坐在那潮濕的泥地上,最初的驚恐消逝了,無影無蹤了。我扯來幾片大黃葉子,把骷髏包起來,我說:“這裏又濕又冷,還什麼都看不見,來,我們去另找個地方。”

我找到了一棵冠蓋莊嚴巨大的柏樹,將那個頭骨放在一個巨大的枝杈間。這樣的地方,淋不到雨水卻照得見陽光。這個位置也能讓他像一個大人物一樣座北麵南。加上他眼眶巨大,如果願意,他不錯眼也能同時看到東方與西方。東方的太陽升起來,是一切的開始。西邊的太陽落下去,是一切的結束。當然了,西邊還有雪山,雪山後麵有草原,草原上很遙遠的地方,據說有令一切生命美麗的溫泉。

下篇

沒有想到,十年後,我的工作會是四處照相。

我不是記者,不是照像館的,也不是攝影家,而是自治州群眾藝術館的館員。身穿著攝影背心,在各種會議上照相,到農村去照相,到工廠去照相,也到風景美麗的地方去照相。目的隻是為了把館裏負責的三個宣傳櫥窗裝滿。三個櫥窗一個在自治州政府門口,一個在體育場門口,一個在電影院廣場旁邊。宣傳部長總是說著文件上的話:“變化,要表現出偉大時代的偉大變化。”

但是,這個變化很難表現。

比如每一次會議,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些人都希望櫥窗裏有自己的大幅照片,主席台上的人一個個排下來,三五年過去,仍然一無變化。農民種莊稼的方式也好像沒有什麼變化,十年前,農民的地裏有了拖拉機,又是十年過去,拖拉機都有些破舊了。倒不及變化剛剛發生時的那種新鮮了。然後是給家家戶戶送來了現代光明的水電站,但是,不變的水電站又怎樣體現更多的變化呢?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用不同的風景照片來調劑這些短時間內很難有所變化的畫麵。結果,有了不同的風景照片,這些圖片展覽好像就能符合表現偉大變化的要求了。

所以,風景是一個好東西。

對我那雙鏡頭後麵的眼睛來說,風景也真是好東西。我挎著政府配置的照相機,拿著菲薄的出差補貼四處走動拍攝風景照片。另一些挎著政府配置的照相機的家夥也四出遊蕩,拍攝風景照片。在這種遊走過程中,不止是我一個人,開始把自己當成是一個攝影家,或者是一個未來的攝影家。於是我把持著的那三個櫥窗,在這個小城裏,作為重要的發表陣地就有些奇貨可居了。很多照片從四麵八方彙聚到我這裏。於是,我又有了一個身份,一個編輯,一個頗有權威感的業餘攝影評論家。三個櫥窗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時髦。那些年,幹部越來越年輕,越來越知識化,越來越追逐新潮。這些領導都把相機當成了小汽車之外的第二項配備,就像是今天的手機與便攜式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