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做事懂心計,辦事要用“巧”(2)(2 / 3)

蔡萬春在街頭巷尾徜徉,與市民交談,跟友人商榷,終於發現了各大銀行不屑一顧的一個潛在大市場——向小型零散客戶發展業務。

蔡萬春大張旗鼓地推出1元錢開戶的“幸福存款”。一連數日,街頭、車站、酒樓前、商廈門口,到處都是手拿喇叭、殷殷切切、滿腔熱忱向人們宣傳“1元錢開戶”種種好處的“十信”職員一樣,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宣傳品更是滿城飛。“十信”的宣傳活動令金融同行們大笑不止,人人都在嘲諷蔡萬春瞎胡鬧——“1元錢開戶”?連手續費還不夠哩!

但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奇跡出現了:家庭主婦們、小商小販們、學生們爭先到“十信”來辦理“幸福存款”,“十信”的門口竟然排起了存款的長隊,而且勢頭長盛不衰。沒過多久,“十信”即名揚台北市,存款額與日俱增。

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蔡萬春信心倍增。“不能跟在別人後麵走,一定要創新路!”蔡萬春經過仔細的觀察分析,又發現了一個大銀行沒有涉足的市場——夜市。隨著市場的繁榮,燈火輝煌的夜市不比“白市”遜色多少,而銀行是不在夜晚營業的。蔡萬春大膽推出夜間營業,台北市的各個階層一致拍掌叫好,許多商家專門為夜市在“十信”開戶,“十信”譽滿台北。

就這樣,“十信”彙涓涓細流以成大海,很快發展成為一個擁有17家分社、10萬社員、存款額達170億新台幣的大社,列台灣信用合作社之首。

資金雄厚了,蔡萬春又有了新的高招。1962年,蔡萬春訪問日本。日本鬧市區的一座又一座金融業的高樓大廈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這些雄偉壯觀的大廈不僅令人難忘,更給人一種堅實感、信任感。回到台北,蔡萬春就不惜重金在繁華地段建起一幢幢高樓大廈。原先譏笑過蔡萬春的金融界同行又笑了。但是,他們還來不及將唇邊的笑容收斂起來,就瞪大了眼睛:“十信”的營業額呈直線上升,原先屬於他們的那些客戶,也一個一個地跑到“十信”去了。

一個小小創新,就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勝出,總是因循守舊地圍著一個傳統的模式轉,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此,創新的意識,不能忽視。

創新其實是一種競爭心態,將這種心態擺在你的行為模式裏,時時有著創新的意識,那麼你就會隨時都有一種尋找創新機會的心理反應,就有了創新的敏銳觀察力,就會隨時發現可以創新的基點。這樣,就不會讓能體現創新的機會從你的眼皮底下溜走。

有了創新思想,在同一個競爭體製下,你就有可能獨辟蹊徑,超前勝出,做到領先,取得競爭優勢。

在一個全國性的酒類博覽會上,很多的國內知名品牌廠家蜂擁而至,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也去想占一席之地。但由於場麵之大,遠超出酒廠領導的預測,小酒廠的產品和參展人員被擠在一個小角落裏,雖然產品是運用傳統工藝精心釀製的佳品,但從包裝外觀和廣告宣傳上,都很難讓經銷商認可。直到博覽會將近尾聲,小酒廠的產品依然無人問津,一無所獲,廠長為此一愁莫展。

這時供銷科的科長突然來了靈感,對廠長說:“讓我來試一下。”隻見科長取兩瓶酒裝在一個網袋裏就往大廳中心走去,這一舉動使得廠長莫名其妙。

隻見這位科長走到大廳中央人員稠密的地方,突然一不小心,將兩瓶酒掉在地上,酒瓶應聲而碎,頓時大廳內酒香四溢。可以想見,到這個博覽會參展和訂貨的都是些品酒專家,當時很多人就從這飄散的酒香中得出了定論——這肯定是好酒。就憑這酒香,小廠兩年生產的產品,在一個多小時內被訂購一空。由於廠長說暫時不想擴大生產規模,以保證產品質量,使得很多經銷商隻有望洋興歎的份了。

從此,小廠的品牌,一舉成名,產品供不應求。

這位科長用超長規的手段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可以說是一個“鬼點子”挽救了一個企業的生命,也使他本人的事業有了質的突破,做事有如此“心計”,也就不愁自己的前途了。

6.眼淚也能把人淹死

會演戲的人,能以笑掩蓋內心的局促,能以哭來打動對方的心思。人心都是肉長的,眼淚常常是辦事最好最有效的武器。

作為“一代明主”的劉備,動不動就用哭來替自己解圍,似乎有些丟人現眼。劉備生平善哭,寫《三國演義》的人,更把他寫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決問題的事,對人痛哭一場而扭轉局勢。

劉備深知“哭”的巨大作用,而且他很會哭。老百姓調侃,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哭而能夠得到江山,應該算是哭得高明,哭得巧妙。事實上,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給人的印象就是會哭,哭出了帝王的偽善本色。

赤壁大戰後,劉備按諸葛亮的安排,用詭計奪取了軍事重鎮荊州。周瑜氣得金瘡迸裂,決心起兵與劉備決一雌雄,經魯肅勸說才罷兵言和。但周瑜認為劉備占據荊州是東吳稱霸的心腹大患,便命魯肅去向劉備討回荊州。最初,劉備以輔助侄兒劉琦為理由賴著不還。劉琦死後,魯肅又去討荊州,諸葛亮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來辯護,並立下文書,取了西川後再歸還荊州。魯肅無奈,隻好空手而回。後來,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子,做了東吳的乘龍快婿,孫權又要魯肅討還荊州,“厚臉皮”的劉備已經黔驢技窮,問計於軍師諸葛亮:“魯子敬三番五次來討荊州,均是先生勸退而去,今又來取,不知軍師有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