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說話 來信與回複(1 / 2)

結緣《小說選刊》

編輯老師:

幾年前的初秋,我和弟弟到縣城去買化肥。那時,化肥也很走俏。特別是夏、秋種時節,更難買了,錢交了,隻得耐著性子等待化肥。在農資門市部附近,有個報刊零售攤,我走了過去,順手翻閱了一本,那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書,就像春天的村莊裏散發著桃花、梨花的芬芳,這不是我曾聽別人介紹過的《小說選刊》嗎!也許那時,我一個農民,精神食糧太缺少了,看得太癡迷了。“你是來買書的,還是來看閑書的,要買付錢,不買趕快走開。”老板的一番話,讓我仿佛從夢中驚醒,我隻顧看書卻影響了人家做生意。我紅著臉向褲口袋掏去,可口袋空空。我像做賊似的把這本《小說選刊》放在報刊攤上麵,含著淚離開了書報攤。“鄉巴佬,沒錢還想裝文化人,也不看看自個穿著。”也許一雙破爛的涼鞋和寒磣的衣裳點明了我的身份。從此,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省吃儉用,訂一些我喜愛的報刊,來充實自己的生活。

那年秋天,我省吃儉用攢夠了訂閱全年的《小說選刊》的錢,到鄉郵政所訂了自己喜愛的雜誌。

看了幾期後,我越發堅信自己的選擇沒錯,勞動之餘,翻閱一下《小說選刊》能讓我辛苦一天後得到放鬆和休息。《小說選刊》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這些年《小說選刊》在不斷地進步,我自己也在逐漸成熟。在《小說選刊》的引導哺育下,我也在報刊上有上千篇“豆腐塊”發表。這些年與《小說選刊》不離不棄,讀她,像回家的感覺。感謝《小說選刊》陪我走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打開她就有一種溫馨的期待,一股淡淡的油墨清香會撲鼻而來,一種親切感由心而生。久居都市,看不到油菜花、大豆、水稻,聞不到泥土芬芳的氣息,有時覺得自己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聞書,隻覺著墨香在飄,心也就平靜下來,故鄉也就離自己近了。最後衷心祝願《小說選刊》越辦越好,能為更多的人帶來心靈上的安慰。

河南省固始縣中原路菜場旭日百貨店 任紀海

短篇太長

尊敬的杜主編:

《小說選刊》這些年辦得越來越受讀者歡迎,在青島市區的每個報攤差不多都賣《小說選刊》,這是《小說選刊》創辦以來從未見到的好現象,我每期都買。

短篇小說有越寫越長的趨勢,動輒七八千字,甚至一兩萬字,作家們好像在拚字數,而不是在小說文本上下工夫,好像短了就會被人瞧不起似的,像上個世紀汪曾祺、林斤瀾和馮驥才這樣的短篇小說大師已不多見,兩三千字的經典短篇小說的出現,更是鳳毛麟角。

《小說選刊》這些年之所以深受讀者喜愛,就是選稿宗旨既重視名刊,又不薄小刊物,既重名家,又不薄新人,隻要是好小說,就選來推介給讀者,而且從去年開始,貴刊開始選一些很短小的短篇小說。

祝願《小說選刊》越辦越好,更上層樓!

青島市延吉路七十九號一號樓二單元六零一戶 孫桂蘭

心靈雞湯

尊敬的杜主編:

您好!

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文學愛好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始,我陸續訂閱過《作品》《作品與爭鳴》《人民文學》《四川文學》《北京文學》《收獲》《當代》《十月》《中篇小說選刊》《散文選刊》等文學期刊,從中獲益頗豐,並創作和發表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說、散文。

與《小說選刊》相識結緣,是去年我參加貴刊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小說筆會”的成果。如今,十多期《小說選刊》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我書櫃中最顯眼的位置。從去年拿到第一本《小說選刊》開始,我就有了一種好久不見的衝動,一種喜出望外或者說一見鍾情的感覺。雖然《小說選刊》並非盡善盡美、人見人愛,但每一期中,都會有數篇作品能給我驚喜,令人震撼,引起強烈共鳴。在如今喧囂繁雜的社會生活中,我常常身感疲憊,似乎完全沒有了往日的激情。貴刊所選的許多優秀作品,卻給了我廣闊的生活視野,為我架起了對社會生活進行全方位透視、咀嚼、思索的橋梁,讓我受傷的心靈得到了些許撫慰,讓失落彷徨的我重新亮起了生命的希望之光。

說到喜歡貴刊,我最喜歡你們“貼著地麵行走,與時下生活同步”的編輯理念;喜歡你們“現實觀照,人文情懷,獨特視角,中國氣派”的辦刊宗旨;喜歡你們“訂閱不滿意,不問理由,全額退款”的營銷承諾。這一切,我想都來自於你們對讀者的了解,對讀者的尊重,方能有如此的自信和氣度。

最後,我要謝謝杜主編及所有編輯,感謝你們精心挑選製作的一份文學大餐和心靈雞湯,使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充實。

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上南街171-1-11信箱 楚雲端

我給《選刊》挑挑刺

杜主編您好:

手不釋卷地看完了貴刊第六、七兩期,幾乎難以挑出什麼毛病。現僅就這兩期中的“躥”“竄”及“豆蔻年華”“相敬如賓”的使用,談談個人的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