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雖然是一部寫兒童的小說;但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兒童文學,而是以兒童的生活為素材,寫的成長小說,或幹脆就是成人小說。所以,這部書既是寫給兒童的,也是寫給成人的,而且主要是寫給成人看的。
雙簧,是曲藝之一種。一個人蹲在後麵說,另一個則在前麵配合著做手勢和表情;最優勝處,是二人配合得天衣無縫,如出一轍。凡常人家的家長,對子女都有著自己的主觀設計,希望他們或規定他們要完成什麼、要成為什麼;所以,大多數兒童的生活道路都是父母為其選擇的,更準確地說,是父母給指定的,兒童本身,隻需完成規定動作,達到預定目標而已。
這正如雙簧中的兩個角色。
然而生活不是演藝。
舞台上的雙簧是一種趣味,而生活中的雙簧則是一種殘酷——它意味著兒童自我人格的缺失,一個獨立的生命,變成另一個生命的附屬。雖然家長以關愛者的麵目出現,似乎一切都是為了兒童有一個美好的明天;但實際上,家長是在潛隱中推行著極端自私的個人意圖——他要兒童去圓他自己未曾圓的夢,達到他自己未曾達到的境界。
我感到這裏寓含著極大的不公,是家長在脈脈的親情遮掩下對兒童的無情擠壓與掠奪。兒童一經出生,他就是個獨立的生命體,從社會學角度說,他既是人子,更是他自己。他不應該附屬於誰,他有他自己的意誌、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他應該獲得自主、自立、自由發展的自我空間,他有理由拒絕來自外界的、任何名目的規定動作和他人意誌。
在我們這個國度,親情是個溫厚的東西,但也是個沉重的負擔——因為它美化和鼓勵因襲,指斥和壓製獨創,麻醉和束縛兒童的自我意誌。但是,不管傳統的倫理多麼的迷人,生活本身總是有它自身的邏輯——那些順從父母意誌的所謂孝子,往往是忠厚而平庸;那些忠於自己的心靈呼喚的所謂逆子,往往是練達而卓越。
於是,這部小說之所以取名為《雙簧》,不是歸順它的本意,而是立意於它的反麵。反諷往往是思想的起點,或日支點,它能喚起人們的換位思考。
特作說明,以示敦厚。
作者2004年10月9日於北京昊天塔下石板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