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裁縫鋪
三月的小城,天空很陰,濃密的霧氣密密匝匝地壓過山頂,讓小城旮旮旯旯一片灰嘰嘰,加上瀝瀝啦啦的毛雨已下了二十來天,從冬天遺留的寒氣至今也沒散去,氣溫老在陰冷中夾著本來就不算清爽的小城,感到非常的壓抑。
對於六歲的二丫來說,未感覺得到。
二丫家六姊妹,二丫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大姐,下有三弟、六弟、四妹與五妹。
現在的二丫家,隻有大姐與三弟。
大姐上小學二年級,兩歲零點的三弟被媽媽帶去滇西爸爸工作的城市。
二丫與大姐跟奶奶住在小城中山路那一長排的二層公房的西段上,公房從東到西約有100米長的長度。
公房黃白牆,屋頂青瓦斜坡麵,屋簷翹伸出牆體。
人字形的斜脊屋角翹坐在東西兩麵的山牆上,象兩對飛翔中的老鷹翅膀,欲往天空飛翔。
這公房的建築風格代表小城所有房子的民居特色,除此之外小城還有石頭房、木板房,都極顯這個地域的特有建築風格。
公房前的國道,在這稱為中山路,在這也屬於中山路的東段,地勢在這也是最低,越往東走地勢微微地越來越高,最高處的盡頭,剛好到小城糧食局的大門外,大門裏自然是一大塊平坦的糧食局的院壩,院壩裏的房子也是小城很有特點的青瓦、黃白牆的房子,房子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梨樹,特別在夕陽下,大老遠的從中山路從上西段向東段走過來時,就會看到大樹底下,縣糧食局的青瓦房子,全暈染在暖暖的金黃色中透出一份黃燦燦的溫暖,恨不得立馬走過去倒在它的懷裏,美美的、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那種感覺十分愜意。
橫在糧食局大門前的那條路叫油榨街,油榨街跑兩邊的民居大多以草頂、木板牆為主,在這住的居民大都是農戶,他們也算是小城的農村人。
油榨街與中山路盡頭在這形成丁字街口,丁字街口沿中山路右拐下去地勢緩緩下坡,再走下去,是小城的汽車站,汽車站以外便是有山有農田的郊區。
丁字街口沿中山路左拐偏西北方地勢又緩緩上坡,街盡頭是一條小巷,小巷右邊全屬糧食局的地域,左邊民居旁有一道木板大門,這大門進去是糧食局的門市,這地方就在中山路旁,這平坦的院壩比中山路竟高出許多,石擋牆沿路邊往上砌,高過公房的屋頂一截,那開在路邊的院門,人要進來買糧食,得上七八級兩人可以上下錯走的台階。
院壩東邊麵對公房東端頭的斷麵也是用石頭壘砌成,兩邊往上壘砌的院圍牆不高,隻到二丫的胸口,門市屋後也有兩棵高大的古梨樹種在石礫滲雜的土地上,靠東的院圍牆的土地上還種有幾棵鬆柏樹,二丫喜歡這院子,寧靜之中不泛人來人往,特別站在院圍牆邊可以看到公房的屋頂,還可以看到一覽無遺的中山路街景一派祥和,這也是二丫最喜歡來玩的地方之一。
盡頭小巷右邊也是糧食局帶院壩的門市,跟門市一幢房子的右邊上又有一道大門,進去很寬的院壩裏全是青瓦白牆的長長平房,是糧食局的糧倉。
糧食局在二丫眼裏,它的工作不僅好、院壩也是小城最大、最平、最寬的單位,特別糧倉那位置,院裏所有的地全抹上水泥,糧倉與糧倉之間的間距很寬,在二丫眼裏這地方不僅清靜,而且還是小城最幹淨的地方。冬天,那寬闊的院壩,被大雪一罩,隻見雪不見人影,一群又一群的小鳥,不斷飛上飛下,再加上高叉叉的古梨樹枝,自然的美景時常讓追著小鳥玩的二丫忘記了回家。
公房中段處的中山路,地勢稍稍平緩,平緩的原因是因為這段路與公房的下邊是條溝壑,在修路與公房時,為了能把公房與路兩邊連接起來,便用石頭把溝壑拱起,公房便橫誇過去聯接了起來,連接的路便成平緩的橋與路。
拱起來的橋洞比一成人還高,洞底抹了水泥很平,從洞裏往外淌出的清水,一大股“嘩嘩啦啦”地隨著地勢的斜陡一直朝南邊彎彎曲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