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歹徒控製範圍之外後,確定安全了,要立刻報警!因為一旦被害人逃跑了,歹徒的心理必定是很害怕。
隻要所處環境不是特別偏僻,歹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從車裏出來,襲擊逃跑的目標。
因為牽掛愛人能不能生存下來而選擇不逃跑,這種感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應提倡。因為隻有你生存下來了,才有希望保全另一個人的生命。
我們不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和一個窮凶極惡的歹徒硬拚,因為你的力量和拚勁遠遠不及他,更何況他還有槍。
第二,退一步說,是不是可以跟歹徒聊一聊,緩解一下他的壓力?
對於胡益華,他挾持朱勝偉和王智陽後,也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他還不是慣犯,必然時刻擔心警方的緝拿,隻能利用其所控製人質拿到錢,拿到錢他就達到了目的。
這個時候,被劫持者要冷靜、理智,可以采用積極聆聽、努力配合的方式給挾持者減輕壓力,爭取時間抓住機會自救,這是類似事件中的最佳策略。
跟他聊聊啊,“哥們兒你要什麼?咱們可是遠日無怨,近日無仇,殺了我們沒有任何意義。不就是要錢嗎?我們把錢都給你,把車也給你,行了吧?”
他要的不就是錢嗎?給他取出來不就行了嗎?
他拿到錢沒法逃跑?把雷克薩斯也給他,怎麼也比丟了兩條年輕的生命好上一萬倍啊!
第三,我們普遍缺乏應對危機的警示教育。
現階段我國采取的是應試教育,初級目標是考上好的大學。畢業了能找到好工作是終極目標,缺乏對危機的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國民相比差距很大。
清華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從來沒想過在“居住的地方”、“工作和學習的地方”遭遇危機的時候,如何避難或加以化解,也沒有受到過這方麵的指導和教育。
我們的鄰國日本,是個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
2005年1月,日本文部科學省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在日本5.4萬所學校中,有76%的學校已對學生進行過如何應對天災人禍等突發性危機的教育,有67%的學校每年要組織學生,進行如何防範和應對突發性危機的訓練。
如果本案中的朱勝偉和王智陽多次接受應對突發性危機的訓練,還會不會丟了性命?
我們經常說有備無患,如果我們都能在平時學習和掌握一些防範的招數,那麼在麵對劫車、綁架等突發事件時,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講到過關於歹徒劫車的相關案例:比如遇到歹徒劫車時,一定要沉著冷靜,不能蠻幹,但也不能一味的順從。
從以往的經驗看,可以用兩種方法脫險:一是故意違章。在有交警的路口,可采用突然闖紅燈、禁止左轉路口左拐等方法引起交警注意,求得警察的幫助。
二是故意製造一些事端。一般情況下,歹徒總是想讓車主把車開到偏僻地方再下手。
如果這樣的話,車主可先按歹徒的要求將車駛離停車場,然後在行駛途中尋找目標,突然扭轉方向盤撞上去,但撞擊力度不要過大。
撞擊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應趁歹徒在受到突然撞擊的那一瞬間,拉開車門逃跑並大聲呼救,尋求路人或警方的幫助。
另外,在停車和開車之前也一定要謹慎,注意觀察周圍是否有可疑人物尾隨,上車以後應立即鎖上車門。
我們不想侵害別人,同樣我們也沒有太多的可能製止他人犯罪,但我們應該學會最起碼的規避犯罪,保全自己,畢竟生命隻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