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費重金聘請來十多位武林高手,四處尋訪天機城的所在,這一找就是三十多年,其間耗盡了他大半的家財,最後終其一生,也究竟沒能找到。但從此,天地寶鑒與天機城的大名不脛而走。
“那富商鬱鬱而死後,人們對此的熱衷卻不降反漲,此後數十年裏,江湖上掀起了一陣尋找天機城的狂潮,大家開始時尚在東海沿岸附近搜索,後來範圍便越來越廣,甚至有的漂洋出海,有的遠走西域,其間為此引發出無數場腥風血雨。其中往事,筆錄上盡有記載,這裏不一一贅言,總之是無人找到罷了。”
眾人均想:“這些人一生沉迷其間,樂此不疲,花了無數歲月與精力,到頭來身化黃土,卻連寶物的影子也未見著,真是所為何來?”但轉念又想:“今日回首這段往事,自然覺得無謂,但若在當年,我又能否免俗?嘿嘿!”
緣善大師歎道:“世人每因虛幻之物,拋下本心所持。可見執念之欲,足令眾生迷津,誤入歧途。”
符問劍道:“大師此言甚是。可是塵世中,能做到斷絕癡念的,又有幾人?那場曠日持久的尋寶苦旅,鬧了數十年,便漸漸地無人再去問津。但人們對寶鑒的窺覬之心,則和寶鑒的種種傳說一道在江湖上世代傳了下來。
“四十年前,閩北之地有一位豪傑,叫做劉宗盛。他祖上本是關中人士,後來舉家遷往建州,於武夷山陰六十裏處建起了一座鐵槍堡,在閩越一帶甚有威望。傳到劉宗盛時,因他為人仗義,手中一杆鐵槍又使得出神入化,使得鐵槍堡的名頭更甚往昔。
“那一日,堡中突然來了一位青年,衣衫上血跡斑斑,說要借堡中院子養傷,並請求見堡主一麵,有事相稟。堡中家人見他身負重傷,步履卻沉穩矯捷,顯是武林同道,當下不敢怠慢,將他扶進內室休息,同時派人去請堡主。
“劉堡主得到家人通報,便來到內室,與那青年相見。這一見不要緊,卻使他知道了一件驚人大秘。原來那青年姓武,家住溫州,自幼與兩位表兄在姨丈門下習武。上月姨丈病故,兄弟三人料理完後事,便相攜南下,趕往嶺南投親。行了數日,來到建州,在一家客棧投宿。那大哥晚間出去解手,好一會兒才神色慌張得回來,兄弟兩人一加詢問,才知道他無意間聽到隔壁房中兩人說話,談論的竟是江湖上傳聞已久的天地寶鑒。
“那時他好奇心起,忍不住走近幾步,這下子聽了個詳細,同時也驚出了一身冷汗。那隔壁兩人竟然是在縱橫海域的大盜,前不久在海上做了單生意,居然無意間得知了天地寶鑒的下落。二人驚喜之下來到陸上,打算按那道消息的指示前往尋找。但不知怎地走漏了風聲,引來幾名江湖好手的追蹤,兩人發現後將來人盡數擊斃,自己卻也都受了些傷。於是便尋了這家小店住下歇息,一待傷勢好轉,便即離去。
“那大哥聽得是又驚又怕,深知自己聽到了最不該聽到的隱秘,隨時會有殺身之禍,當下急忙扭身回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兄弟三人哪裏還敢逗留,匆忙收拾好行李,連夜趕了近百裏路,天將亮時三人鬆了口氣,以為逃過一劫,怎料想那兩人早已在前麵山道上相侯。
“兄弟三人眼見躲不過,咬了咬牙,隻好全力一拚。三兄弟的功夫,本是遠遠不如那兩名海盜,但他們明知必死,用以命搏命的打法竟然幹倒一人。可惜老大老二也被餘下那人雙雙打死。老三悲痛欲絕,一意要為兩位兄長報仇,也不乘機逃走,反而挺身撲上,卻被那人一腳踢翻,順著山坡滾下,頭部撞著岩石,暈了過去。
“過了良久醒來,已是日上三竿。他見自己還活著,便知那賊子傷上加傷,比自己想也是好不了多少,否則自己焉有命在?他掙紮著爬起,要找回去葬了兩位兄長,並尋到那惡賊,乘他重傷時一刀結果了,好報此大仇。但他這時頭沉腦暈,加之又對道路不熟,竟越走越遠,待發覺不對時,已走迷了路。又行了一陣,望見前麵有所大莊院,便想進去討口水喝。走近抬頭一看,見門頂匾額上寫著“鐵槍堡”三個金漆大字,方曉得自己迷迷糊糊中來到了鐵槍堡的門前。
“此時他已累的筋疲力盡,知道現在便是尋回去了,也是白白送死,而等那賊人傷勢一好,別說報仇無望,就是自己的性命也是難保。心想素聞鐵槍堡劉堡主急人所難,平生救人無數,不如投奔於他,等日後學好武藝,再去找那賊子報仇。心意一決,便敲門進了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