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楊獻平:迷亂和救贖——讀徐兆壽長篇新作《幻愛》(2 / 2)

在這部小說中,徐兆壽所要探尋或者表現的,或許正是現代人滿目的物質主義中,個人內心的一種癲狂、紊亂、迷失甚至偷竊似的淒惶的情感境遇。虛擬可以滿足一時的內心需求,填充內心的空虛感,但本質上是和現實生活有著龐大鴻溝和距離的。虛擬是一種粉飾,甚至蒙騙,盡管摻加了一些較為純淨的精神因素。《幻愛》所展現的不僅僅是一種生活和情感狀態,他以詩歌一樣的豐富語言,縝密而靈動的思維,深入而生動地為我們展開了一副現代人精神困頓和迷失,沉淪和拯救的幽密畫卷。

在閱讀過程中,我始終覺得,自己被一種詭秘而又充滿壓抑感的氣氛所籠罩,那種遲滯而又緊迫的生活質感,情感秘境和自我掙紮,表麵是溫和的,不動聲色的,但內裏充滿了驚濤駭浪,還有不可告知的情感愉悅和苦疼不安。徐兆壽所做的,大致是對現代人精神困境和情感錯亂的一種剖析和抵達。楊樹懷抱著疲憊不堪的妻子,楊樹再一次對自己的情感和內心進行了檢點。在妻子程琦麵前,他感到了羞愧和不安;但卻又忍不住想起虛擬的美麗——而美麗死去了,就像一封短信突然間消失的女子,愛情的一端,楊樹神秘的精神之戀瞬間崩塌。就像一場夢境,充滿戲劇性而又自然而然,緊張壓抑而又舒緩有致,矛盾百出而又理所當然。

每一個生命都是隆重的,愛著的人會更加深切。美麗之死,楊樹的精神依靠不存在了,他絕望,再次回到那個叫做“西北偏北”的村莊,那裏的一切依舊,隻是寡婦琴心的兒子回來了,他們的交談充滿詩意的抗拒和悖論,拒絕被同化。其實,他們極力扞衛的不僅僅是一座烏托邦式的村莊,還有人們在沉重的物質夾縫中最後的精神家園。在這裏,楊樹在城市的一切都消失了。這種精神歸來式的結尾意味深長。也就是說,當精神化為灰燼,肉體就成為一種負擔。自己對自己精神救贖似乎隻有消失和隱遁。楊樹的詩歌寫作或者作家夢或許也是一個虛軟的東西,於精神、信仰與自我救贖毫無幹係,餘下的隻是悲傷的空空蕩蕩。

讀完這一部小說,我不禁要問的是:精神的比重在生命中應當獲得更高位置的張揚和承認;書寫者是人類內心秘境的開啟者,擔當和追尋,夢想和關懷應當成為一種自覺的思想和行動;還要說的是,精神本身就是虛擬的,包括宗教信仰和所謂的夢想。這裏還要說的是:正如徐兆壽先生這部長篇小說:虛擬情感已經很普遍了,應當引起研究者足夠的重視。再者,就是我們現代人的精神依靠和靈魂救贖,信仰缺失,精神萎頓,情感飄忽等等都已經是現代人普遍的症候了,如何去更好地找回樹立和重建,我覺得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